井底望天

談天說地 古往今來 曆史人文 天下大勢
個人資料
正文

四麵楚歌之美國篇 美國社會十字路之四

(2009-02-01 10:29:53) 下一個

 

這裏就又回到俺說的那個銀行到底應該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的概念。是經濟人的銀行,自然不會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借貸。是社會人的銀行,就會接受政府派下來的社會任務,進行放貸。當然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平時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些“社會人”銀行,進行財政政策扶持。不然的話,國家有難,誰會踩你。

當然也不能所有銀行都是社會人。最好的辦法是,保持56家大型的國有銀行作為中流砥柱,政府平時不幹預銀行的經濟運作。同時擁有很多的私有的區域銀行,給經濟增加活力。而一旦有經濟困難,需要政府行為幹預經濟,這些國有銀行就可以行使社會人的職責。這個過程,完全可以通過明確的立法來實現。

除了佛老爺的貨幣主義流派,以海耶克和雷思巴德為主,用奧地利學派的商業循環理論對大蕭條進行了解釋。他們認為造成大蕭條的主要原因是美國起於1920年間的貨幣供應增長,導致了一個不可以維持的信用擴張(大家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呢?)。在海大爺和他的徒子徒孫的眼裏,美國聯儲局確實是罪人,但不是佛大爺說的,在衰退來的時候,貨幣不夠鬆,小病給玩成了大病。而是從1913年聯儲局成立以後,貨幣政策太鬆,造成了“飛速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的高擴張和通脹階段,隻是到了1928年才開始緊縮政策,其時太晚,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大蕭條。這一派思想是非常推崇西方傳統的自由主義和自由市場,認為之後的政府幹預破壞的市場的自我恢複機能,導致了大蕭條複原的困難。不過雷思巴德對佛老爺的批評也不是沒有道理,在1932年的時候,美聯儲確實試圖增加貨幣量,但由於商業銀行對民眾擠提的恐懼而儲存現金,導致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失效。這倒是美國現在麵臨的同樣困境。

而新古典學派則從兩個角度去重新研究大蕭條。一個就是對當時世界經濟的金本位製,尤其是英國財長丘吉爾在19254月的恢複英鎊的金本位製,導致了各國的中央銀行,無法在危機的時候,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從而導致的蕭條的蔓延。持這種看法的人中,也包括伯南克。從這裏俺們可以看到一個蛛絲馬跡,就是說如果伯南克認為當年的金本位是限製貨幣政策的主要問題,那麽今天又是什麽障礙在製止他,狂印美元?海耶克派的看法是,在大蕭條之前,是貨幣擴張過度,過於寬鬆,這個倒是和今天這場金融危機在2006年之前的情形很相似。問題是,如果伯南克相信,在危機的時候,貨幣要寬鬆,才可以製止蕭條,那麽他的貨幣政策從2006年以後,似乎越來越寬鬆。可是他的寬鬆貨幣政策有沒有製止今天的危機,從衰退進入蕭條呢?

如果說這之前,貨幣政策太緊縮了,現在當然要多出點票子,無可厚非。可是如果之前的貨幣政策已經非常多的票子在飛,不顧後果的繼續出票子,那麽有會是什麽結果?現在沒有金本位作為限製,唯一的可能就是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放棄美元。伯南克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新古典主義的另一個研究就是對美國工業中的卡特爾,有意識的壓製就業人數,也是導致大蕭條持續,恢複過慢的一個原因。這個案例倒是在其他國家一樣普遍,算是資本主義企業運作的一個通病。

製度學派的關注,則在於過度生產和消費不足這個經濟失衡。而這個失衡,主要原因是在1920年代,工人工資增長速度緩慢,在生產率快速提高的時候,大部分的財富變成了企業利潤。企業在擴張過程中,生產力過剩,變成了生產出來產品,高於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低,主要是消費者的收入不夠。正是這個財富的不平均分配導致了大蕭條。

這個觀點認為,在生產率提高的過程中,實際工資其實在降低。企業得到了大部分的利潤,就扔進了股票市場,而不是消費購買。由於企業不斷的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同時當時的美國總統科裏茲政府非常重商,和商界一起施壓給美聯儲保持低利率,導致經濟擴張過度,最後就在1929年,無法繼續支持下去了。

對這個製度派的分析,俺倒是有一部分讚同。如果探討深層的原因的話,俺倒是覺得從1920年代的社會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平均是大蕭條真正的禍根。這一點倒是和今天的局麵有非常相似之處。當時的財富分配不均是三個方麵:美國的富人和中產階級之間的財富不均;美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剪刀差;美國和歐洲(一戰過後)之間的財富不平衡。

以這個來看今天的美國,第一點還在,第二點沒有。看中國,則是前兩點都有,在加上東西部經濟不平衡。

當時美國出現這樣的財富不均衡,自然就會帶來經濟的不穩定。從中產階級以下,因為財富缺乏,自然就形成消費乏力。而少數的富人擁有大量的財富,自然就會導致在資產市場上,當時主要是股票,大規模投機行為。很多中產階級中希望能夠暴富,走出困境的人,自然就會想辦法參與這個有錢人的遊戲。由於他們資產不夠,自然就要向銀行舉債,拿去豪賭。這就造成了在1929年前6年的紐約股市暴漲5倍。

這種股市暴漲,在美國也不是一次兩次了。最近的除了這一次,還有就是90年代末的高科技泡沫那次。這種大規模投機的結果,就是股市的泡沫爆破。不過這一次窮人的行為和上一次有所不同。在1920年,沒有錢去支持消費,現在就是用聯儲局政策吹大的房屋膨脹價值支撐消費。結果都是一樣,就是消費在信心摧毀的情況下,突然不見了,就比上次多出來了一個房地產危機和窮人的債務危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chinomango 回複 悄悄話 "社會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平均是大蕭條真正的禍根"這次也適用,不過直接原因是次貸是埋了定時炸彈,定時就是短期利率的期限.不然的話,窮人量力而行,但房貸業就不能一直增長,因為窮人消費不起.
俺當時看加州房價的指數增長遠高於收入,就覺得不可能老持續下去,但是...
讀到這裏結論呼之欲出,就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的(相對於消費的)生產過剩,或片麵追求(GDP)增長都是社會的隱患;在民眾無法消費以維持金融或生產機構運轉時就會有經濟危機.
井底望天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在1戰中,發了大財,那是沒錯的。
Flamingopl 回複 悄悄話 樓主; 新年好.一直有拜讀你那好作品.如果可能的話想聽聽你對"貨幣戰爭"一書的看法,其中有一段: "---1914年11月16日,美聯儲正式開始運作。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維森來到英國,與當時英國首相赫伯特8226;阿斯奎斯(Herbert H. Asquith)商談美國提供信貸一事。1915年1月15日,摩根銀行與英國達成信貸協議,數額為1 000萬英鎊,這在當時對美國而言已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的大生意,當時沒有任何人能料到最終的貸款總額會達到令人震驚的30億美元!摩根銀行收取了1%的手續費,3 000萬美元落入腰包,摩根在戰爭中吃得盆滿缽滿。同年春天,摩根又與法國政府簽訂了信貸協議。"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