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轉型的幾點思考
(2012-07-18 15:39:39)
下一個
記得在群裏和同學們胡侃,說到了海外一些雜誌,現在拚命唱空中國經濟和中國特有的發展模式。
本來想翻譯出來,一篇是財富雜誌,後來被華爾街日報轉載的。另一篇是外交政策上麵的。
後來簡單翻譯給了同學們,然後一聊之下,發現這些文章都是傳統唱空中國的觀點大集結,內部沒啥邏輯,看法及其膚淺,就不想浪費自己和大家的精力了。
不過今天發現,外交政策的文章,被市場觀察(Marketwatch)添油加醋,又到處傳播,所以就在這裏大致討論一下。最起碼讓我的讀者們不會受到忽悠。
按照這篇文章,美國有4大“財政懸崖”:
一是布什的退稅法案到期,國會仍然博弈。
二是美國國防預算裁減,因為兩黨達不成協議,而自動開始。
三是美國社會福利裁減,對社會穩定的影響。
四是奧巴馬醫保法案,仍然是兩黨無法妥協,繼續內鬥的主戰場。
這四個財政懸崖,任何一個處理不好,都會讓美國經濟跌進深淵。
但是該篇文章認為中國有5個問題,這5個問題比美國的還要嚴重。因此非常有可能,中國的經濟會比美國先硬著陸,從而把美國經濟也拖入深淵。
這篇文章認為,中國的5大危機:
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很大。中國的地方政府,象美國的金融機構一樣,好日子的時候,胡天海地,終於碰到問題。2008年的4萬元讓地方政府可以喘口氣,但是這隻是推遲了問題而已。地方政府的問題,因為中央打壓房地產而導致地方政府收入大減。
二是中國的經濟危機引發社會動蕩。這種看法,就是認為中國的經濟減速到8%一下,會造成民工大量失業,而引發社會動蕩。該文章作者認為,中國會出現阿拉伯之春、美國的占領華爾街和希臘的暴亂之類的問題。
三是中國的大富豪“出口”資本。在美國的億萬富翁認為“更多從來都不夠”,嚐試一切把美國政府管理得成為TG一樣,中國的巨富們準備腳底抹油,直奔機場。美國人認為中國的問題,是政府還試圖對付貪官,從2000年起,已經幹掉了19000個貪官。因為貪官和大富豪們是一條褲子裏麵的,你打貪官,我就抹油。
我看到這裏,就覺得這個是美國輿論界的一大毛病。就是老以為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社會,大富豪和他/她的錢袋子,有大法力,沒有了這些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社會,就要翹辮子死求了。其實中國人的文化和價值信仰,更看重的是平民。1949年跑了一幫這樣的大人物,中國反而更進步了。其實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沒有擔當的人,占著大量的資源和位置,反而有害。
四是中國的環境危機。該文章認為中國人口的龐大,需要足夠的大量的自然資源,而在全球競爭同樣的短缺資源的時候,中國政府沒有能力處理中央計劃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衝突,也無法處理環境壓力。
五是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變化,導致通貨膨脹壓力無法處理。
如果你看了上麵的描述,一頭霧水的話,那麽就記住,原文比我這裏潤色過的行文,還要缺乏內在邏輯。
其實現在海外(中國自己內部也是一樣)的大部分所謂中國專家,基本上可以說是屁都不懂。
因為中國的真正強大的地方,並不是現在的這個政府,而是中國擁有的13億人口的人力資源。
這些普通的中國人,其實是中國強大的主要根源。
因為中國目前的主流輿論,對曆史的看法,基本上是受到西方的不知所以的理論和觀察影響,從而對自己國家和文化的曆史,缺乏真正的了解。
這裏大家就可以花點時間,看一看日本的一些學者,對中國曆史的比較深刻的觀察。
前一篇文章裏麵,我提到了衫原薰,其他的學者,還有速水融和濱下武誌等。這些日本學者,對中國曆史的研究,主要關注點,是在16-18世紀的時候,中國人口從過億,一直增加到4億,而可以持續的生活水平提高,完全不是西方理論界對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的描述,其實是因為中國社會,發展出了一種精巧而複雜的模式,解決了高密度人口和稀缺資源之間的矛盾,最終實現了可持續的增長問題。
如果這種發展,不被英國的炮艦打斷,也許人類曆史,根本無需經曆後來各工業國的生活模式,采取的是高資源消耗來支撐人類生活的經濟發展,直到對地球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出現資源枯竭無以維持的地步。
因為這種靠高資源消耗的生活模式,是建立在全球的生活不平等的條件下,就是10%的西方國家人口,必須消耗大部分的世界資源。而一旦其他國家的人口奉行同樣的高資源消耗模式,那麽這種模式,就馬上會分崩離析,這一點恐怕是西方有點頭腦的人,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而中國在明朝以降,創造出來的吸納勞動力體製,和高密集勞動力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口增長,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一樣持續地提升了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個才是中國奇跡。而日本,在一個更小的土地和人口規模上,後來又重複了這個模式。
速水融其實是勤勞革命的最初提倡者。他用這個概念描述日本德川時代,因為人口增長和土地稀缺,農民不得不辛苦勞作來提高收入,因此學會了珍惜工作和發展了一套堅定的懶惰可恥、勞動光榮的工作道德。
而西方發展模式,從英國開始,到美國發展到了極致,是建立在勞動力缺乏,資源和資本相對寬鬆的環境之下。因此資本和能源密集型,而不是勞動力密集型,就成了主要的發展模式。
在西方通過能源密集型而發展起來的軍事和重工業,摧毀了東方的國防之後,西方傾銷的工業品並沒有完全摧毀東方傳統社會的手工業。
以中國為例,靠不平等條約蜂擁而來的英國機器布,並沒有打敗中國的農村家庭手工業織布。因為中國農村家庭的生產效率,仍然可以保持這些手工業織布,具有足夠的價格競爭力。
而從日本到中國,當西方發展模式的高能源消耗工業被引進來,其實是自然的融合了文化傳承中,本身具有的高勞動力密集的因素的。這種因素的結果,就是高素質但是低廉價格的產業工人群體,從日本、韓國、台灣到大陸,都很好的補充了高能源和高資本密集產業的不足之處。
其實東亞的文化傳統中的勞動密集和資源節省的發展模式,運用到西方模式的資本和資源密集行業裏麵,從1950年開始,就預示了西方發展模式的限製,就已經走到頭了。
當然大家必須承認,西方模式下的工業革命,確實是對少部分人類的生產能力的一大突破,是一個生產的奇跡。但是東方模式下的勤勞革命,卻是通過勞動密集和能源節約,把生產奇跡帶來的好處,更好地擴散和讓更多人可以分享,因此是分配上的奇跡。
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你就明白為啥我說西方的中國專家們懂個屁。
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導致環境的惡化。而解決的方法,並不是更多的西方模式的能源和資本密集來解決辦法,而是需要西方模式,象東方模式學習,提倡能源節省和勞動密集,一方麵減輕工業化對環境的壓力,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另一方麵,通過勞動密集,而不是盲目繼續追求西方模式下的資本和能源密集的效率,才可以繼續延續分配奇跡。
所以說,中國的經濟轉型,其思維方式,不是所謂的市場經濟的再次改革,因為中國雖然某些地方,需要改革,但總體來說,市場經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更自由的市場經濟和充分競爭,導致的是更低的工資收入,和企業的一般利潤率的下降。
中國的經濟轉型,其實是從粗放型的資本和能源密集型,轉型到更加傾向於能源和資本節省型,但是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當然這裏的勞動密集,並不是大家理解的體力勞動密集,還應該有很多高附加值的智力密集、知識密集和創造密集。
隻有這樣,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創造出更多的就業職務,更好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這樣的模式,少一些大富豪,又何妨?我又不是資金密集型。而且人民充分就業,收入增加,哪裏有啥社會動蕩。
反過來看一下歐洲,失業率高企,倒是在社會動蕩。再看一下美國,這麽大的國土和充足的資源,人口隻有3個億,居然明朝可以解決的就業問題,這裏還這麽頭疼。
如果美國不能向東方模式學習,解決不了勞動人民就業的問題,那才是比中國麵臨更麻煩的局麵。不過這個轉變,需要的是勞工大於資本家,美國以資本家壟斷為特征的資本民主製度,可以轉型嗎?
都是些虛不拉嘰的話
今後中國經濟要發展,首要條件就是中國的軍隊(陸海空)是世界一流的,否則就會因為資源不到位而崩潰。人民解放軍,準備好了嗎?
某些人的腦袋很成問題。
怎麽總有上竄小跳的小醜出來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