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麽一個故事:
說一書生借宿破寺院,離開後在路上發現行李中夾帶了幾根稻草,便不顧路途迢迢返回,將稻草交還了寺僧,寺中老僧感佩書生人品,盛情款待;並將自己化緣所得鑄成金佛的秘密據實以告。
書生再次離開後,老僧發現金佛不翼而飛,於是急忙追趕書生,饑寒交迫之下暈倒,被路人以一碗肉救活。老僧趕上書生後,發現他進入一矗立貞潔牌坊的門戶,並在窗下聽到了書生與貞婦的私情。老僧萬念俱灰,歎道:“不愛稻草愛黃金,貞潔烈婦會情人,和尚臨老吃碗肉,如今世上無好人。”
這個故事旨在說明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忠誠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正義是因為受到的誘惑不夠”;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人心世道即是如此。
在上麵的故事中,不能說和尚書生與婦人不是好人,隻是對欲念的抵抗定力不足,從而喪失了本心。書生不遇上黃金,可能起不了貪財之心;老僧不遭喪命之虞,應該不會開戒吃肉的;烈婦如果碰上的是窮叫化,是不會生起放縱之心。誘惑達到一定程度時,絕大多數會動搖初心的。洪承疇不遇上清兵入關,不遇上莊妃勸降,也許就不會成為貳臣。史上如顏常山文天祥之忠烈者終究是報少數,比比者如你如我,皆為常人也。
今天說這個話題,是有感於世風崩頹,每況愈下;上麵故事中的和尚書生和少婦,終究是在“黃金”的誘惑下忘卻初心的,說明他們心中尚存良知,人性未泯,並非惡之甚者;至少在“稻草”麵前,他們是高尚的。而在當下社會生活中,有一把“稻草”的誘惑,就足可以亂人心性。人們一般認為,損人利己者,理不可恕,情猶可宥,因為終究能夠利己;可還有一些人,為半根“稻草”也損人,甚至不利己也損人,這就不是一般的壞了。記得魯迅先生在《書信·致曹聚仁》中旗幟鮮明說:“隻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看來先生對損人利己者還是有點寬恕的。當然,從本質上來說,損人不利己也是利己,因為這類人就是見不得別人好,損害了別人的利益,自個兒心裏會感到舒服,所以也是利己。而且,損人不利己更是不道德,品行更加惡劣,還讓人防不勝防,誰也不會去防備損人不利己的使壞, 因為人們不知道你為什麽要去那麽做,覺得你沒理由那麽做,所以也就更容易受到傷害。
元人有一首小令《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裏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小令運用了極度誇張的手法和一係列的巧妙比喻,淋漓盡致地嘲諷了世上那些自私自利貪婪成性的猥瑣人物。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奪泥燕口,削鐵針頭”的貪“稻草”者比比皆是,坐出租車假裝掃碼卻不付錢者;將公廁中衛生紙大把大把扯回家者;超市竊物塞滿上衣和褲襠者;遊輪上就餐為多搶一隻蝦而大打出手者;偷路邊賣杏老人籃中一把杏;掐公園盛開的一把花,不在乎能值幾個錢,就在於心理上得到滿足。至於大小企業,“剔肉鷺鷥腿,刳油蚊子腹“,不惜將千百年創立的名牌徹底砸爛。如金華火腿用對人體有害的化學藥品加工;山西老陳醋添加工業醋精;北京六必居從天津鄉間肮髒的小作坊進貨;湖北荊州用毛發水加工醬油;河南西華縣用香精勾兌葡萄酒;山東昌邑給白條雞注水增肥;河南安陽用致癌作料造腐竹;山東棗莊用墨汁染黑木耳等等,不一而述。
人與禽獸最大的區別,就是良心。
其實我們所有的人生導向都是為了自己,隻不過方式不同。
有的人自私,看到的隻是蠅頭小利,這樣的人走不了多遠;而有的人善良,暫時看上去的確是吃虧了,可是他們最終能走上更高的高度。人若是隻縱容自己的自私,消耗的將會是整個社會的善良,好人貢獻社會資源,壞人從好人處搶奪資源。於是,好人越來越少,剩下的,都是利己的惡人。這樣,連老人倒地扶不扶都成了問題,撿到錢包歸還失主成了新聞;每天出門提心吊膽,害怕被人套路被人訛。關於老人倒地扶不扶問題,北大副校長吳誌攀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係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不得不說吳校長真是硬漢,令人動容,隻是我們絕大絕大部分的民眾都沒見過北大的校門。但不管怎樣,吳校長的大善總會讓人有點感懷。人心,總有人損人利
己,也總有人舍己為人。很多時候,沒有壞人的惡行,就沒有好人的彌補;沒有利己的自私,就沒有利人的偉大。
最後,還是重複東野圭吾所說的話:“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麵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人性不是鵝卵石,她美如翡翠,堅如白玉,但經不起一擊,經不起任何的考驗和試探。然而,不管怎樣,人性經受不了黃金的誘惑,比起經受不起稻草的誘惑,其道德人品還是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