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閑餘,寫下了《“德不配位”與“厚德載物”》的小文章,意猶未盡,於是想起了曆史上一個名臣和一個家族。
這個名臣是清代康乾時期重臣陳廷敬,現代電視劇《大清相國》中的主人公。其先後任職於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長期擔任侍讀、侍講學士,直至文淵閣大學士,為官50餘年,是康熙的股肱大臣,主持編纂《康熙字典》,對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了汗馬功勞。
對於陳廷敬,最令後人景仰的還不是他顯赫的高位和非常的政績,而在於他的清廉和睿智。他一生清廉自律,甘於清寒,家裏隻有老屋數間,無值錢什物。雖貴為大學士,卻是出門無車,衣衫粗舊,飲食無珍蔬膏粱,一冬隻吃醃菜,還甚覺有味,常以“我自長貧甘半飽”而自勵,被門人稱為“半飽居士”。“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有詩讚其清德餘風曰:“獨持清德道彌尊,半飽遺風在菜根”;史載其去世時,康熙“深惜之”,親筆寫下挽詩,讚其為人“寬大老成,幾近完人”。《清史稿》給予他“清勤”定評。
“半飽”做官,必無貪欲之念;官若不貪,絕無把柄在人手中;別人手中無把柄,便可秉公辦事,了無徇私之情。國有如是官,百姓幸焉。隻是悠悠千載,官如恒河之沙,有幾個願意“半飽”做官?別說“半飽”,就是“全飽”也不行,全家大小三姑六姨雞們犬們“全飽”也不行,非得要子子孫孫千秋萬代饕餮饗宴享受無窮。隻是這些貪官們利令智昏,全宇宙中都沒有這個理。
有清一代,山西陽城有個康百萬莊園,“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因慈禧太後的冊封而名揚天下。康百萬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康家整整繁榮興盛了12代400餘年,徹底顛覆了富不過三代的鐵律。其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18萬畝,財富無以計數,民間稱其“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裏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裏盡是康家田”,繁榮昌盛數百年,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康百萬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而這一切都是靠“留餘”以持家,“留餘”是康百萬家族的發家秘訣。
在河南省鞏義市康百萬莊園裏,主宅過廳有保存完整的“留餘匾”,無不讓人印象深刻。該匾是康家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全匾共計174個字,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四留銘》全文如下: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雲:‘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園老伯以‘留餘’二字顏其堂,蓋取留耕道人之銘,以示其子孫者。為題數語,並取夏峰先生訓其諸子之詞以括之曰:‘若輩知昌家之道乎?留餘忌盡而已。’時同治辛未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題。”
“銘”之核心為“留餘”,即事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能使盡生意技巧留一些以還給造物主;不得把俸祿享盡留一些以還給朝廷;不可把財富占盡應留一些以還給老百姓;不要把福分享盡留一些以給後代子孫。
“半飽”與“留餘”,一是官箴,一為家訓,二者異曲同工,強調的都是凡事應留有餘地,最忌窮極盡絕,集中體現了古人生活智慧和高尚情懷。“半飽”精神何止是做官,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進食七成飽,暴飲暴食最損身體;作畫要留餘,飛白自成妙境;至於花看半開,酒喝微醉,更是普通的生活常識。追逐利益,人之本性使然,但謀利也要有節製,利不能一人獨吞,有財大家發,這發財才安心;有飯大家吃,這飯才吃得香。自己富了,要回報社會,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社會,那怕你富可敵國。貪婪與過度,愚之甚也;天下貪官敗跡多矣,盡管貪路不同,強取豪奪之貪因一也。天下富豪敗家多矣,敗因各異,但不知惜福之鯨吞虎據一也。
陳廷敬以“半飽”做官,終得萬古流芳;康百萬以“留餘”發財,終得百代昌盛。昔觸龍說趙太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藥商宋清為商之道,不貪眼前小利,而取遠利是也。表麵看,陳廷敬為官不貪,似乎不值,但他卻贏得了皇帝嘉獎百姓愛戴,乃至流芳後世,他實實在在的贏了。康百萬留餘利以讓社會,似乎虧了,但其家繁榮興盛十餘代四百餘年,實實在在的賺大了。道理明擺在這裏,可許多官員們富豪們就是當局者迷,硬要等要身陷囹圄、家敗光淨才似乎明白,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