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適時順世,“佛係”也好

(2023-07-06 11:23:27) 下一個

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變化太快,於是乎語言也同樣在發生變化,網絡新詞層出不窮。這不,“屌絲”才幾歲,“佛係”又誕生,直讓人眼花潦亂,無所適從。

近來,“佛係”成為互聯網上最熱門的詞,諸如佛係青年、佛係追星、佛係乘客、佛係學生、佛係購物、佛係戀愛,無數“佛係”洶湧,直令人眼花瞭亂,不知所之至於這“佛係”究竟是對還是錯各人站的角度不同,故評價不一,或褒或貶,貶多於褒。尤其是我們國內,似乎貶斥者居多,因為“佛係”的生活態度有悖於我們時代的主旋律,至少會被批評不具備正能量(正能量這詞不科學規範,許多專家已強烈指出,可又有誰聽?我也隻好從眾了);其實我們也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動輒以“今天的年青人”而目之。

佛係概念起源於日本,跟佛教沒什麽關係,隻是借鑒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指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隨緣”為指導精神的生活方式。早在2014年,日本一家雜誌就介紹過“佛係男子”他們內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故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是佛係的核心價值觀比如佛係員工就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如是可見“佛係”的特殊內涵
顯而易見,“佛係”確實有些不容於我們的主流話語,於是有人站出來,或指摘或批評,認為“佛係青年”的出現,不僅是90後心理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社會問題的縮影;一下子上綱上線,將90後青年推向了浪口風尖。

說句心裏話,社會萬象,人生百態,無論出現什麽樣的社會現象,一般來說,應該是正常的。麵對千變萬化的社會現實,尤其是年青人的新麵孔,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去認識,切勿動輒上綱上線,指摘其離經叛道,提升到政治道德的層麵去評價。數十年來,純粹的形而上的政治說教禍且烈矣,凡是過來人,自當省之。

無庸諱言,90後乃至上及80後末下延00後初“佛係青年”的現象,確實與他們當下的生活經曆有關。這一代人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麵,一是物質的充足,但普遍性的又不滿足;一是精神上的迷茫,又苦於無法解脫。90後的一代因為社會高速發展,物質豐富,無論貧富,除了落後山區貧困戶,大多衣食無憂。但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青年一代,完全不同於他的父輩,已經根本不會滿足吃飽穿暖的幸福。其次,社會競爭的激烈,個人上升通道越來越狹窄,也同樣不及父輩們幸運,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而他們則完全不同,手裏沒有鐵飯碗,隨時都有被社會拋棄的危險;對於這種危機,自己又了無辦法。尤其相比20年前,戶籍、房價、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等讓這一代的年輕人背負著巨大的負擔。單就買房言,現在一線城市90後,再怎麽優秀、再怎麽努力工作,一輩子也難買得起房子。再說養老,二個年青人結婚成了家,上麵一般都有父母與祖父母二代共八個老人,過去說:“家有一老,如同一寶”,可以我們今天的醫療養老現實,倆口子上麵八座大山,這真還是一種非常恐怖的現象。

麵對生活的現實,誰都想去改變它,但今天的年青人真要改變,難於蜀道!如上所述,你想在一、二線城市擁有一套理想的住房,除非你是黃曉明劉亦菲,或者是王思聰,否則隻是幻想。人家莫言獲得諾貝爾大獎,獎金還不夠京師買個房,更何況你如蟻輩的90後。

現狀既然難以改變,與其去怨天尤人,對社會不滿,不如樂天知命,知足常樂;故是,這“佛係”真還是個不錯的選擇。從根本上來說,“佛係”並非泊來品,隻是變了個名稱而已。究其實質,就是我們古人達觀的處世態度,即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觀中國曆來有諸子“百家”之說,其中對社會人生影響最大的是儒、道加上後來的佛這三家。縱觀儒、道、釋三家,其思想有可取之精華,但又有可棄的糟粕。簡而言之,儒家積極進取”是其長不避退讓”是其短;道家清靜無為”為其長消極遁世”是其短; 佛家慈善寬容”為其長懶散不作”是其短三教內涵不一,因而對於人生態度的影響則完全不同,儒家是清醒劑,可以警頑;道家是清涼劑,可以退燒;佛家是清潔劑,可以去濁。所以曆代文人士子中的哲人聖賢,無不是“非儒非道非釋,亦儒亦道亦佛”的人生態度,二千餘年中,最佳生活態度,宋人蘇軾當為翹首。這種人生哲學,無論在什麽時代都具有非常積極的社會意義;用今天的話說,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元素。甚至可以這樣說,“非儒非道非釋,亦儒亦道亦佛”的人生態度如果不能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和諧社會的構建隻是一句空談。

其實道理很簡單,社會要發展,個人要有成就,必須要有儒家的積極進取,今天我們天天高喊努力奮鬥、頑強拚搏,實質上就是儒家的積極進取精神。但是,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麵對失敗,我們不能悲觀絕望,如項羽哀歎著“時不利兮騅不逝”而自刎烏江,應該堅信“苦心人天不負”而臥薪嚐膽。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生不是努力了便會成功,由於“時也運也命也”的千差萬別,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有人走路不小心摔個跤一腳踢出個金元寶,有人接手別人金礦挖得昏天黑地卻一無所獲,大千宇宙,必然偶然,不是每個人都是張子房,就算你是諸葛亮,有時也是天機不可泄漏,最終天命難違也隻有飲恨五丈原。

大凡人世間,所謂貧富貴賤、成功失敗,隻是相對而言,人人做總統,天下必大亂,個個有萬金,財富如糞土,塔尖隻要一塊磚,那也是極普通的一塊,隻是神使鬼差,輪到了它,它便成了塔頂。且人心不足蛇呑象,欲壑難填雞妒鳳,人生何曾滿足過?故古人雲:“人生失意常八九”。麵對生活的失意,我們務必要有道家的豁達開朗、知足常樂,更要有佛家的慈悲寬容、與人為善。所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失意時,“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貧居時,“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一句話,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曠達觀世,何苦之有?可以說,人生幸福在何處?全在自己心中。

由是可見,“佛係”的根本還是重在笑看成敗、樂觀生活,在生活壓力和精神焦慮下,年輕人的一種自我心靈脫;麵對生活,必求上進,但麵對現實,“佛係”亦可。“大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三餐”,識天安命,知足常樂,不與他人爭蠅利,不慕他人得蝸名。如是,社會便和諧了許多,可見,這“佛係”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說“佛係”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我們隻看一個問題,近些年來,許多青少年的犯罪,相當部分就是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人生受不了一點挫折,生活受不了一點委屈。就說2018年4月27日的米脂三中慘案吧,學生在放學途中遭凶手襲擊,造成19名學生受傷,其中9人死亡。據《新京報》報道犯罪嫌疑人趙某某行凶的動機,是“曾在三中上學期間,遭同學欺負遂記恨學生,今天持匕首殺人。”其次,他從專科學校畢業後,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由於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再加上早年遭受的欺淩,於是破罐破摔,持刀濫殺無辜凶案發生後,輿論又是洶洶然,有批評學校管理有漏洞,心理疏導有缺失,社會救助有問題,等等;可以說,這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次趙某某殺人,個人認為,誰也沒責任。學校同學間吵嘴罵人,甚至拳腳相向,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也是未成年人心智不曾發育健全的具體表現。那一所學校那一位教師再負責也完全杜絕不了的,校長二口子也吵架、老師二口子還打架呢,何況是精力無處發泄的中學生。受過同學的氣,便拿無辜撒氣,且出手狠毒,連砍十九名學生,窮凶極惡,喪心病狂,“冤有頭,債有主”,有本事去找昔日欺負過你的同學呀。再則生活有什麽不順意?專科畢業,也有一份餐館的工作,又有什麽過不下去的。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隻想天上掉餡餅,睡在床上一覺醒來成了馬化騰,世間那有這等美事?可以斷定,與他父母輩比,趙某某的生活境遇不知好了多少倍。他應該知足,應該感恩生活,幸福地活在當下。可是愚昧無知、好逸惡勞讓他心中的魔鬼不斷膨大,最終衝出理性的約束,給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假如趙某某有一丁點兒“佛係”,也許這場悲劇不會發生。

不是說“佛係”能杜絕犯罪,但心中平靜,滿足已經擁有的,不去奢求不屬於自己的,必然會消磨心中許多的怨憤。如果都能東坡居士的認識:“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誠如是,則天下和諧必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