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誤讀了的“詩與遠方”

(2023-07-04 10:38:25) 下一個

這個世界不隻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這句被人熱捧又被人濫用的,出自《人生還有詩和遠方》一文,原文是:“我媽說生活不隻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麽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作者的意思很明白,他媽媽是告訴孩子,人生應該有理想與追求,不能滿足眼前的生活。作者認為,人生路上,能走多遠就應該走多遠,“盡吾誌而不能至者”,自己也問心無愧了。再則,即使無法走遠,還可以坐下來讀詩。顯然,這裏的“遠方”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概念,而不是地理位置上的遠方。

可是對於這句話,有的人就有不同的解讀;許多人的認識,總是把它當作了心靈雞湯。心靈雞湯原本是好東西,隻不過在當下大多是一盆又酸又髒的抹布湯。

如果作為心靈雞湯來解讀這句話,意思大概是說,當生活中遇到了壓力,或者受到了挫折乃至打擊,不要氣餒,要知道,人生其實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等著你去做,不要被當前的挫折蒙蔽了自己,人生還有詩和遠方。或者說,人生不要被眼前的凡塵瑣事所困擾,更不要陷於物質世界裏,整日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要向前看,人活著,不要太世俗,要在精神上充實自己,要停下忙碌的腳步,去感受山水草木的美好,感受詩和遠方的愜意,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詩和遠方。

這樣理解倒也不錯,至少聽了舒服,說的輕鬆,讓許多人以此作為放棄努力的借口,作為懶散怠惰的安慰;甚至還作為沒有錢也去瘋狂旅遊的理由。於是乎,大家津津樂道,動輒冒出這麽一句,幾乎已被濫用成垃圾了。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我們理智地靜下來想想,芸芸眾生,誰不苟且?誰又能夠不苟且?苟且是人生常態,沒有苟且,哪來的詩和遠方?但是,若要跨越過苟且,詩和遠方談何容易。人生其實就一“熬”字,小則熬一日三餐,大則熬前景,熬未來。熬不過去,永遠是苟且,熬過去了可能會有詩和遠方。人生在世,尤其是年輕人,必須拚搏,必須奮鬥,你的未來,包括詩和遠方,都得靠自己去爭取。更為重要的是,你奮鬥了,努力了,也未必會有詩和遠方。因為任何成功,除了自身素養與個人奮鬥的主觀條件之外,還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客觀條件。而且,客觀條件永遠比主觀條件重要。

現代社會是進步了,可競爭也更激烈了;環境的逼窄、生活的壓力,自然就給我們尤其是年輕人多了許多苟且。還有一點,中國是農業大國,我們年輕人幾乎有80%以上是農民的兒子或農民的孫子;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經濟空前發展,許多父老鄉親進城當了工人,但我們身份依舊,隻不過是是由農民的兒子變為農民工的子弟,稱呼稍異,義則一也。中國的農民、農民工,無論大家再怎麽充滿想象,恐怕大多隻能是“生活的苟且”。於是,我就想問一句,父母尚“苟且”,我們怎能有“詩與遠方”。

所以,“詩與遠方”雖然很美,但一定要有條件。

所以,我想告訴你,“詩”,隨時可以擁有;而“遠方,或許是我永遠到不了的地方。而且,我還想告訴你,也許,“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話說到這裏,似乎全部否定了“詩與遠方”,其實不是。我們不能太拘於實而說“詩與遠方”,而應把她看作是一個符號、一個象征;如是,則無論是誰,都有“詩與遠方”。

其實,“詩”是什麽?是眼前的風景,是人生的美好,是平凡的幸福,歸根結底,是生活的滿足。“遠方”是什麽?是想象的時空,是思念的過去,是憧憬的未來,歸根結底,是意誌的剛毅,是胸襟的闊大。一句話,“苟且不能超越自己的藩籬,“詩和遠方飛向理想世界的翅膀

若如是,無論“苟且”與否,我們都能擁有自己的“詩和遠方”,且不說每個人都有“白發高堂在、垂髫幼女喧”的詩意天倫;單就今天的生計,無時無事都可以把它寫成“詩”。比如,把一段文字再潤飾一過,把一個螺絲車到精致,乃至稻田中新秧碧綠,果園中桃花穠豔,這就是一首最美的詩。若忙裏偷閑,或獨自一人心如,一壺新茶,亂翻舊書;或有客登門,一壺濁酒,一盤殘局,忘記一切紛繁與喧囂,天南海北,胡謅亂侃;道聽途說,海闊天空,身在陋室,心在天涯淡靜恬雅,詩意遠方。倘夜靜出戶,頭上月明,腳下溪清,樹影婆娑,微風蕩漾,立土丘而長嘯,似登泰山而小天下;仰紫薇而凝望,念美人兮天一方。如是種種,正是吾之“詩與遠方”。

故是,“苟且”者,人之常態也;棄“苟且”而高談“詩與遠方”者,大抵為癡人說夢也。隻是,人雖皆“苟且”,但“苟且”從不缺失“詩與遠方”,關鍵在於你的心智高下,胸襟短長。天涯海角心安則即是故鄉;胸藏丘壑,處處都是“詩與遠方

範老夫子曰:“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