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出門常打的,上了的士,與司機閑聊,知其妻子多病,生活壓力頗大;這時,路邊有人邀車,我建議司機停車上客。聽到我的建議,司機睜大眼睛望著我,懷疑我這老叟是不是老年癡呆,抑或是無聊惡作劇。因為司機平常遇上過路客想帶上一個,捎順多賺個十數元,可一般會遭到先上車的客人拒絕。沒想到天底下還有如我這般崇高而偉大的客人,主動幫他攬客搭順風。
其實,這根本不是老夫有什麽崇高偉大,隻是心中偶存一絲善念而已。
為了生存,誰都不容易,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是渺小的個體,經常會讓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孤獨無助便是生活的常態。基於此,每個人都渴望被社會理解,更希望在困難的時候能得到別人的幫助,當然,一般情況下,這種幫助並不關乎物質,隻是希冀他人的理解、關心、認可和尊重。
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將比心,孔聖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樣道理:“己之所欲,必於人”。每個人都渴望得別人的熱情關心,為什麽不能設心處地去關心去幫助別人呢。
一個人是坐車,兩個人也是坐車,多上一個客,的士的速度不會減,的士的耗油不會增,在不增加任何成本的前提下,司機多了個十數元的收入,最重要的是絲毫不影響乘客的行程。有時候即使沒叫上同路者,但司機心裏特高興,可以斷定,拉下一趟客人時,司機的服務態度絕對會好些;如果老婆打來了電話嘮嘮叨叨,會突然感到丈夫今天的脾氣好了些,說不定會少了一陣爭執甚至吵鬧,和諧了社會,幸福了家庭。還有,兩趟變為一趟,少燒了二升一升汽油,節約能源是小事,還對大氣少了一份汙染。
然而,獲益最大的還是我自己。
我收獲了司機溫暖的微笑,還有真誠的讚揚和感激,更為重要的是我的心靈又得了片刻的安寧。人是複雜性格的綜合,佛家說人有三性,即此之謂也。三性即物欲之性、氣質之性、至善之性。物欲之性是純惡無善,一心為己,損人而利己,乃至“抜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氣質之性是善惡交織,隨主觀客觀環境變化而變化不定的;隻有至善之性才是人的本性,是純潔真誠、永恒不變的。我們經常講人的道德修養,實際上就是去除物欲之性,調劑氣質之性而弘揚至善之性。所謂“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就是修身的最佳途徑。隻要是心中還稍存善念的人,幹了壞事之後,是無法獲得心靈安寧的;隻有力所能及的多行善事,心才能靜下來。
心靈安寧最大的好處是養生,善良是養生的至上之品,常行善事,幫助他人,盡一己之力為他人做點嫁衣裳,心中一定會有欣慰之感,不僅使自己輕鬆愉快,還會有一種精神的鼓舞。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心理一定穩定、平衡,以現代科學角度言,心情舒暢愉悅,神經和內分泌調節功能會處於最佳狀態,就能遠離抑鬱症、神經衰弱等疾病的困擾,人就自然而然會健康長壽。
唐人白居易有《初出城留別》詩雲:“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故。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詩為送別,其精妙處卻在“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一聯;無論人在何處,無論窮達貴賤,隻要心安,便是故鄉。心焉得安,唯善而已矣。
打的士時的一個善念,於人於己,能有如此多的益處,何樂而不為;還是那支歌唱得好:“隻要人人付出一點愛,世界變得如此美好。”於是,又想起了西方一個故事。
美國海關有一批沒收的腳踏車決定拍賣,拍賣會中,每次叫價,總有一個十歲出頭的男孩以“五塊”開始出價,然後又眼睜睜地看著腳踏車被別人用三十、四十元買去。拍賣暫停休息時,拍賣員問那小男孩為什麽不出較高的價格來買。男孩說,他隻有五塊錢。慢慢地,聚集的觀眾開始注意到那個總是首先出價的男孩,越來越多的人對男孩競價的結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拍賣會快結束的時候,隻剩一輛最棒的腳踏車,拍賣員問:“有誰出價?”幾乎已經放棄希望的那個小男孩還是站起來,堅定地說:“五塊”。此時拍賣會現場一片寂靜。所有在場的人全部盯住這位小男孩,沒有人出聲,沒有人舉手,也沒有人喊價。直到拍賣員唱價三次後大聲宣布:“這輛腳踏車賣給這位穿短褲白球鞋的小夥子。”
在我們的生活中,物欲之性縱容自己“勝過別人”,氣質之性敦促自己“超越別人”,而至善之性卻能使我們“成就別人”。
其實,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