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部影片,片名忘了,隻記得是周潤發主演。隻是其中另一位男主角有一段話,讓我永遠記在了心中。
劇中,他對自己的朋友(周潤發飾)說:“朋友,如果有一天,我們鬧掰了,我肯定不會在你背後添油加醋說你的壞話,希望你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做不了朋友,還得接著做人。”
做不了朋友還得做人,振聾發聵,直指人心,當為百代經典。
人生在世,無論貧富貴賤,總有一些朋友,朋友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因子;故古人非常重視朋友,將其列入“五倫”之中。所謂“五倫”,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而古人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的關係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便是我們民族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幾千年以來,留下了多少朋友中間“生死之交”的佳話,如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頗和藺相如的“刎頸之交”;羊角哀與左伯桃的“舍命之交”;張元伯與範巨卿的“雞黍之交”等等,無不讓人為之感佩。
梁實秋先生曾在《論友誼》中說:“朋友居五倫之末,其實朋友是極重要的一倫。所謂友誼實即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關係,其中包括了解、欣賞、信任、容忍、犧牲……諸多美德。如果以友誼作基礎,則其他的各種關係如父子夫婦兄弟之類均可圓滿地建立起來。”由是可見,朋友在人際關係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人與人之所以成為朋友,雖也有世俗門第與金錢地位的關係,但主要還是兩者的“意氣相投”。大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氣味相投,方能永以為好。用今天的話說,“三觀”是維係友誼最根本的東西。因此,朋友的交惡,大抵上也是說不到一塊了,當然還有相當多的“君乘車,我戴笠”“君提簦,我跨馬”的金錢地位發生變化的原因。如果地位發生變化,雙方都有智慧,也可能還是朋友。昔陳涉殺當年壟耕之友,其心胸狹窄品質低下固也,但傭耕者“夥頤”之歎,亦為愚也。而漢光武能容忍嚴子陵將大腿壓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風,但嚴子陵能毅然決絕地歸隱於林下,則尤為智慧。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不應該不做朋友做仇人,昔日的那一份友情應該永遠保存在心中。“餘情可憐”是為正道,“反目成仇”誠為不值。
做不成朋友,並不意味著對方就是敵人。我們說的“意氣相投”,很多時候與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和道德沒有根本的關係。意氣不相投,坐在一起都是一種煎熬,不如分手各奔東西。但不能說對方便是政治上的敵人,是道德上的敗類。說不定,對方的立場比你還進步,道德還勝你一籌。所以,千萬不能以“不做朋友”為“人倫法庭”的裁決依據。不做朋友了,隻是脾性不合。如同夫妻,實在是無法彌補融洽雙方情感,各自放手是也。作為道德層麵來說,念及昔日之情是主動放其一條生路,理應送上自己誠懇的祝福。舊恩已斷,無可挽回,但舊情仍在,何必絕情?
“朋友做不了還得做人”,是語偉大之處,就在於明確一點,無論是多大的疾風驟雨,也無論世界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該舍棄的“情”一定要舍棄,但一個根本的東西不能拋棄,那就是“做人”的原則。我們常常說“做官是一陣子,做人是一輩子”“經商是一陣子,做人是一輩子”“做工是一陣子,做人是一輩子”,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塵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妄的,隻有一個人的人品道德才是真實的。億萬家產,人一走,全沒了;封侯拜相,人一死,全作廢;隻有自己的人品才是實實在在的。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一切煙消雲散,但如果人品還在,就不枉此生矣。如果離開這個世界之後若幹年,還有幾個人沒有忘記你,這人品也就在。恰恰是因為人品,所以才會讓人們會多記住你一些時間。
既然不是朋友了,人生路上已各奔東西,毫不相幹。你又何必在昔日朋友背後說三道四,更不要說添油加醋了。如果還是朋友,你必須說三道四,但隻能當麵說,這才是錚友;如今朋友也不是了,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所作所為負責,又何必要你背後喋喋不休去橫加指責?事實上,在昔日朋友背後說三道四,既無損於對方名譽得失,反倒傷害了自己的人品自尊。
就算是自己交友不慎,與人切割可也。對方為人不好、道德缺失的責任完全是他自己承擔,你又何必自己去背後詆毀。漢人劉向曾說:“交絕不出惡聲”,即君子之風也。夫人生天地,若因朋友不賢而交絕,則責在對方;若交絕而屢出出惡聲,則責在自己。為君子者,可不慎乎?
擇友如擇妻,貴在堅守。“人生結交在始終,莫為升沈中路分”;但“人生有波瀾,世事有彎曲”,朋友既已恩絕義斷,還是保留過去的一段風雨同行,總不失為一種君子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