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爐清香滿室春光

(2023-07-13 23:34:30) 下一個

昨去株州,與諸生談及古人焚香雅事,文君慨而起之,饋我香爐。香爐雖是現代所製,然小巧玲瓏,古色古香,尤其是外呈深綠,晶瑩如玉,吾喜甚,置桌上,日燃清香一柱,輕煙嫋嫋,淡香馥鬱,滿室生春,紙筆相對,心曠神怡,真有些《紅樓夢》中賈寶玉所題楹聯“寶鼎茶鎔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的美妙境界。

在中國,古人於室內有四大雅事,即“焚香”“賞畫”“養花”“品茗”是也。四雅之中,焚香居首,無論貧富貴賤,居家必有香爐,隻是爐有精陋、香有優劣而已。焚香之俗起源甚早,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薰能夠美容、祛痛、消除疲勞、排解抑鬱上古之時,古人為了驅逐蚊蟲,去除濁氣,便將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煙熏火燎,這就是最初的焚香。史書上最早記載焚香的文字是《禮記·郊特牲》:“周人尚嗅,灌用鬯嗅,鬱合鬯嗅,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周人甚重氣味,凡必先牲之未殺酌鬯酒灌地以求神。從醫藥角度言,確實能辟瘟驅邪香熏衣、防腐蛀,民俗五月端午,要在房中燒芸香以驅蟲,給小孩掛香囊以避邪而傳統中醫就有很多用熏燒藥物以防病治病之方,實踐證明,這是很有臨床效果的。當然,焚香之源起還與宗教有關,道教是中國土生的宗教在供奉神靈時,要求有香、花、燈、火、果五種供奉。五種供物,以表示天地造化,萬物相生相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尤其是後來佛教傳入,香、花、燈是禮佛必不可少的“三大件”,稱為“花香供奉”“香火因緣,使焚香更有一份宗教的虔誠,焚香更是成了普遍性的事情總之,幾千年的中國,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寧心健身的習俗。昭明太子蕭統《香爐賦》有雲:“隨風本勝千釀酒,散馥還如一碩人。”生動地描繪了焚香給人們帶來的美的享受。在中國古代官府的宴會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宋代春宴、鄉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後的“同年宴”,以及祝壽等宴會,細節繁瑣,因此官府特別差撥四司六局的人員專司。《夢梁錄》卷十九,“六局”之中就有所謂的“香藥局”,掌管“沉香、檀香、龍涎、沈腦、清和、清福異香、香疊、香爐、香球”及“裝香簇細灰”等事務,專司香的使用。在中國古代,還有一個特殊的場合會焚香,就是在考場設香案。在唐代及宋代,於禮部貢院試進士日,都要設香案於階前,先由主司與舉人對拜,再開始考試。歐陽修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紫案焚香暖吹輕,廣庭春曉席群英,無曄戰士禦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鄉裏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 描寫了當時這樣的習俗。

古人焚香,必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爐,桌上擺香爐、箸瓶、香盒三種器具。焚香時,香爐兩邊各置箸瓶、香盒。香盒用來貯放香料,箸瓶是盛置火箸、火鏟之類用具的銅瓶,香爐為焚香之器。焚香是件很複雜的事情,一般來說,要先將特製的小塊炭燒透,放入香爐中,然後用細香灰填埋。在香灰中戳些孔,再放上瓷片、銀葉、金錢、或雲母片製成的“隔火”盛香。小小的香丸香球香餅,就是借著這炭火微薰,緩緩將香氣散發開來由於香不及火,所以薰燃舒緩而無煙燥氣,香風嫋嫋,低回悠長。所以古人又稱香爐為薰籠,李煜謝新恩》:“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薰籠。遠似去年今日,恨還同。

放置香丸入爐後,還要細加持護,不能使之滅,香丸將盡之時要及時添上;又不能使之燃,香丸燃則香味漫然,頃刻而滅;必須有人不斷檢視,不時以手試火氣緊慢所以才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雅事。和凝《山花子》寫的就是一位女 “試香”的情景“幾度試香纖手暖,一回嚐酒絳唇光”。南宋李清照《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這“添香獸”,寫的就是往獸形香爐裏加香的事情。而她的《鳳凰台上憶吹簫》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則是因夫妻恩愛無心添香,因而使“香冷金猊”,金猊形狀的香爐都冷了,可見詞人壓根兒一夜沒有理會香事。  

古代焚香使用的“香”,為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餅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所製的線香。香餅大多壓成“福”、“壽”等吉祥文字形樣,而勾欄花院中則多壓成心形,以示男女之愛。讀南宋詞人蔣捷《剪梅·舟過吳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之句,便見端詳。香料的選擇很重要,古代香之珍品當數沉香,沉香瑞香科植物也指白木香的含有樹脂的木材是一種名貴藥材;被譽為植物中的鑽石香韻帶涼,甜,水果或花香,感覺上味道是成絲狀直沁鼻內,千百年來為世人所鍾愛。後來又有龍涎香,是一種呈不透明的蠟狀膠塊色黑褐如琥珀,有時有五彩斑紋。質脆而輕,嚼之如蠟,能粘齒。氣微腥,味帶甘酸。龍涎香是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幹燥品,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龍涎香氣味芳香,可燃時間性長,且香芬久而不散,故為古人焚香之珍品。

 據《香譜》記載,製龍涎香須用龍涎和薔薇水相拌研合,製作如心字的篆香。製作之時,要稍為小火焙之,使其稍幹帶潤,再裝入瓷盒侍用。而表現龍涎香製作之精、焚香之美宋末詞人王沂孫詠龍涎香的《天香》(孤嶠蟠煙),是詞詠寫龍涎香來寄托詞人的家國之痛,所以詞上片寫了其製作與焚薰的情景故典。“冰環玉指”,泛指龍涎香的各種形狀,其色紅,故美其曰“冰環”、曰“玉指”。過片憶昔日焚香之事,詞人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回憶起多次見到的那位半醉而嬌慵的添香美女,龍涎高貴,自然是一流女孩才配焚之。這位女子焚香,閑剪燈花,嬌態可掬,慵意畢現。窗外夜寒,室內溫馨,何也,蓋有此香與美女也。第二個場景寫三國時荀彧焚香之故事,習鑿齒《襄陽記》雲:“荀令君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氣不襲。”龍涎之香,三日不斷,當然成為雅士、美人之至愛。

古代文人愛香、焚香,以之視作品茗一般的雅事,所以,古人筆下詠香之作,不可數計。情之喜怒哀樂的抒發,都可以借助焚香這個載體,佳作名句,不可勝數。如蘇軾於赴澹州路過廣州時,就買了好幾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並題詩以明誌:“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自官卑薪微,所得“祿米”還不夠他買酒喝,但他看書時也還是舍得花錢買香燒的。他另一首齋中閑詠風號萬物作濤聲,雲截千峰似幾平。多病支離仍老境,暮秋蕭瑟更山城。燕觴久罷塵痕積,庭訟全稀蘚暈生。莫道齋中日無事,焚香掃地又詩成。”詩人閑住,其實不閑,焚香則雅,掃地得淨,吟詩作賦,千古佳事也。明人朱有燉有《偶成》:平生但樂迂疏趣,那得工夫計較愁。有酒便宜同客飲,無材何必為身謀。推窗玩《易》風生樹,掃石焚香月滿樓。手種西園好花竹,可人佳景足歡遊。詩人有酒有花竹,又有滿月焚心香,真千古雅士千秋樂事。吳錫疇也同樣甘居清貧,他的僮諭》雲:“小隱生涯無別事,護持蓑笠傍鷗沙。清泉頻注吟邊硯,活火隨煎飯後茶。趁早須來添鶴料,便忙也去看梅花。焚香掃地齊書帙,客到鄰牆有酒賒。清泉煮茗,鶴立梅中,室潔焚香,書卷滿床,尤其是鄰家有酒可容賒,全是愜意的雅事。而北宋陳與義《焚香》詩則寫出焚香時心如止水的勝境。其詩曰:“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淩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古人言香道,須靜觀不語,隨著嫋嫋升起的輕煙靜靜地感悟人生,這才是焚香的最高境界

當然,最能引起千古士子紅袖添香夜讀書。想燈下苦讀,有纖手捧茗,素腕秉燭,燈如豆,暗香沁脾,紅袖添香,欲醉欲仙真如花間詞人毛熙震《女冠子》所雲:“修蛾慢臉,不語檀心一點,小山妝。蟬鬢低含綠,羅衣淡拂黃。悶來深院裏,閑步落花傍。纖手輕輕整,玉爐香。”人物是非常優雅的,境界是非常優美的。或如林鴻贈張紅橋》所說的:“桂殿焚香酒半醒,露華如水點銀屏含情欲訴心中事,羞見牽牛織女星。”在香煙靄藹之中,與佳人約會,更是令人怦然心動,情意滿懷。

總之,古人用香,形式是多樣的,既有焚燒的香,還有佩戴、懸掛、寢室、服食、沐浴、治病、建築等各種用途的香。從眾多的用途我們就不難看出,古人用香絕不是單純對香味的追求,而重視的是心的寧靜和本性的安逸,是追求真正的健康生活。既不是形式的追求,也不單是祭祀的需求,更不是簡單的生活習慣和附庸風雅。中國人用香的內涵是與儒家的基本思想相一致的即在於使人在其有限的生命過程中,靜心焚香,可臻於天人合一之境,從而獲得智慧的源泉,創造出真正能夠造福社會、蔭福子孫的智慧之果,達到真正的健康長壽的目的。所以,古人香首先是道德修養的需求,香是正氣,是道德是衡量一個人人格品味及價值取向的尺度;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穢,安神正魄的良藥。

吾為下愚,身處僻壤,陋室蝸居,家無餘財,無名貴之爐,無珍奇之香。每日裏閑坐案前,守陋爐,焚粗香,幸也有嫋娜,令人氣爽神明,隨意濫讀,遠離塵囂;信筆塗鴉,樂在其中。非葛天氏之民歟,誠蓬萊間之仙也;美哉樂哉,吾無憂哉;優哉優哉,吾其樂哉;子之非吾,安知吾之樂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