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行的意義

(2023-07-13 01:15:44) 下一個

隨著經濟繁榮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成了當今國民生活的重要內容;如果與人見麵,誰還古董地問“吃了嗎”,那是要讓人看不起的。今天時髦的問候應該是“出去了嗎”,而且這“出去”不是早些年去了泰山,去了西藏,而是出了國門;出了國門也再不限於門前新、馬、泰,而是動輒巴黎、倫敦、夏威夷。

當然,這是一件大好事,值得我們驕傲與自豪;至少說明百姓生活水平的上升,我們再也不是窮得“兩人共一條褲子”了。據說四十年前,中央組織一批部級高幹出訪西方以開眼界,結果有了許多諸冰激淩“可以熱了吃”的笑話,回國之時,每個人包裏塞滿了免費的餐巾紙。高級幹部都如此孤陋寡聞,更何況平頭百姓了。如今中國的大媽大爺們早已是遊遍“小小寰球”,見多識廣,正牌的“國際人士”了,不管怎麽說,這的確是一個真正令人歡欣鼓舞的“大好形勢”。

旅遊是好事,可總覺得咱大爺大媽們的旅遊不像旅遊;出外走一圈,嚴格地說,不叫旅遊,隻能說是出了一次門,如平常下地施肥、趕集買布去親戚家喝酒也叫出門一樣。真正的旅遊是什麽?是“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當然,這“讀萬卷書”不是要求都是杜甫孟浩然,友偶遇,詩興大發,也不是要如王勃同學遊個南昌寫下千古名篇,更不是要如徐霞客遊遍名山大川留下了不朽著作。因為咱老百姓不是詩人騷客,多為平庸之輩,但問題是出門旅遊至少要長見識,尤其是要長文化見識。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再沒有文化,也見識一下當地的民情風物,見識一下當地的風水物產;哪怕登山臨水之際,也感知一下大自然的偉大,從而讓心中生出一份敬畏。如是,則得旅遊其真義矣。縱觀這些年來我們的旅遊大軍,幾乎是煩民擾景,無人可敵,所向披靡,世人矚目。去了印度河邊,隻看到當地人在浮著屍體的河流裏洗澡,瞧不起別人的不講衛生,笑他們迷信,殊不知當地民族的信仰與風俗,更不明白信仰的偉大力量去美國教堂看到發放救濟食品,隻知道反複排隊甚至插隊領取,吃不完就扔掉,而絲毫沒有感受到慈善的無窮魅力。爬上高山而不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邁,麵臨大河而不諳“逝者如斯夫”的智慧。隻熱衷於拍照擺POSE忙群發,吵吵嚷嚷折花攀枝占了人行道,尤不可忍者見到吃的喝的便蜂擁而上用手抓用盤舀,那一副餓相饞相羞煞二師兄。

最不可思議的是,無論到了什麽地方,就把這個地方當成了自己的天下,不管別人的法理和規定,更不理會當地的民俗習慣,公共場所大跳廣場舞,四處插隊還得意忘形,說話音量高八度旁若無人,等等這一些粗言與劣行,與真正的旅行挨不上邊的。

還有一些人,去域外旅遊,常是一葉障目,隻眼觀花,比如有些官員到國外考察,回來隻講外國公務員工資如何之高、福利如何之好,卻不深入了解公務員與老百姓工資的差異。更有甚者,許多旅遊者既羨慕死了別人的精彩,又歇斯底裏反對外麵的世界,在這個問題上是旗幟鮮明,死磕到底。許多人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生活富裕,人們活得滋潤自在,他心知肚明,總是隨時拍照,隨時發朋友圈,目的就是誇耀。又是芬蘭的牛奶有多麽安全,又是澳洲的牛肉有多麽新鮮,又是德囯的產品有多麽過硬,又是加拿大的交通有多麽便利,反正這一切都是他向社會主義祖國人民炫耀的內容。但是他又堅決認定資本主義隻有腐朽落後,堅信社會主義有著無比的優越性。對於社會製度,要有理性的分析,不能簡單貼標簽。應該說,社會主義也有優勢,但也有不足資本主義有頹勢,但也有長處要客觀冷靜,作出合理的判斷,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使得社會主義製度日趨完善,這才是科學的態度。至於那些成天叫囂“去美是生活,反美是工作”的所謂“公知”,隻能是真正的人渣。

餘光中先生認為,旅行的意義並不是告訴別人“這裏我來過”,而是一種改變。因為真正的旅行能夠改變人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旅行絕不隻是從一個熟悉的地方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而是一種淨化,一種救贖,一種心靈的洗滌。安靜於彼山彼水,找回在喧囂中迷失了的自己;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洞悉生命的意義,黃昏的大海,金色的沙灘,飛瀉的瀑布,茂密的深林,無一不震撼人心,撫慰心靈。就是那一條彎彎曲曲延向遠方的小路,都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曲折坦途,絢麗多彩。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走了多少路途,到過了多少地方,而在於追求心靈自由並享受生命過程;外麵精彩的風景,讓你感知到了一個廣袤的世界,讓我們的胸懷更加闊大,心靈更加潔淨,人性更加善良,視野更加開拓。如是,則得其旅遊之三昧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雪狗2014 回複 悄悄話 太累
三步兩橋 回複 悄悄話 好文。難得在簡體中文文章中看到這樣的觀點。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