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關的放棄

(2023-06-07 13:02:46) 下一個

 

兒科曆來視為“啞科”,因為嬰兒無法配合醫者的“望聞問切”四診;所以,為小兒看病,隻有望顏色,聞氣味,問父母。為了彌補小兒有疾無切診的缺陷,先賢在臨床實踐中發明了“望小兒食指絡脈”法,當然,這不是切脈之法,還是屬於小兒望診的範疇。該法俗稱“看關”,始見於唐代王超的《水鏡圖訣》,此法從《靈樞》診魚際絡脈法發展而來,對3歲以內的小兒,“看關”在診斷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看關”的部位是小兒食指,傳統中醫理論把小兒的食指由下往上分為風、氣、命三關。食指的第一節部位為風關,即掌指關節橫紋向遠端至第二節橫紋之間;第二節為氣關,即第二節橫紋至第三節橫紋之間;第三為命關,即第三橫紋至末端。“望小兒食指絡脈”就是根據小兒食指紋路、色澤及顯示的位置來判斷疾之所在與預後吉凶。
“看關”的具體診法是,令母親抱小兒向光,醫者以左手握小兒食指,右手大拇指用力適中從命關向氣關再向風關推摩數次,絡脈就會愈推愈明顯,醫者一見便知分曉。推摩時手法極其重要,左手不宜用力過度,捏合太緊,影響小兒手掌氣血流通,從而影響“看關”的效果。右手拇指推摩,力度必須適中,輕浮於表皮,絡脈不現;用力而推捏,小兒食指已是通紅,絡脈亦不現。大抵以能推及皮下組織層的力度為合適。以拇指由下往上慢慢推摩,特別要注意的是,不是一下由風關直推氣關命關,而是先在風關推摩二至三下,風關現出絡脈之後,再慢慢上推至氣關,最終到命關。絡脈與色澤清晰之後,再由風關直推命關二到三次,以完全確認三關整體狀態。整個過程大約一分鍾,當然,也有顯而易見者,則無須多次反複推摩;還有,醫者拇指如果過於幹燥,可稍蘸清水以利潤滑。
“看關”判斷疾病吉凶。主要從色澤與其深淺、浮沉三個方麵來考察。色紫紅的,主內熱;色鮮紅的,主外感表證;色青者主風,也主各種痛證;色淡者為虛;紫黑色主血絡閉鬱,為病危之象。
深淺:色深者病重,色淺者輕;色淡為虛,色滯為實。有陰陽暴脫者,由於陽氣不達四末,以致淺淡到不見其絡脈形蹤。若邪陷心包的閉證,由於氣血鬱閉,絡脈色深而滯。
浮沉:絡脈浮露者,病在表,多見於外感表證;絡脈沉滯者,病在裏,多見於外感和內傷之裏證。
三關可辨疾病輕重:絡脈日漸增長的,為病進,日漸加重;日漸縮短的,為病退,日漸減輕。陰虛陽浮者,多見絡脈延長。絡脈增粗者,多屬熱證、實證;變細者,多屬寒證、虛證。出現單枝、斜形,多屬病輕;彎曲、環形、多枝等情況多為病重,多數需要實證。
還有部位,絡脈顯於風關時,是邪氣入絡,此時病邪侵襲較淺,疾病較輕;絡脈從風關透至氣關,其色較深,是邪氣入經,主病邪深入而病情較重;若絡脈顯於命關,是邪氣深入髒腑的征象,此時病情較重,可能危及生命,故稱命關。若絡脈直達指端(尖),中醫學叫做“透關射甲”,此時病情更加凶險,預後不佳。總的來說,如小兒絡脈見於風關為病輕,氣關為重,命關更重。
另外,三歲至十歲的小孩,可以切太淵脈。其法亦如成人切脈,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間陽池穴前凹陷中(即天河穴),伸直,然後下指,指腹正落於脈管上。
太淵脈分浮、沉、遲、數、滑、澀、長、短,總稱為八字訣。八脈均屬病脈也。其脈以緩為正常,一息五至為其數: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潤太息一至也。以浮沉定陰陽,浮、數、滑、長屬陽;沉、澀、遲、短屬陰。八脈所主:浮為陽主表,沉為陰主裏,數主熱,澀主寒,滑主痰,遲主血少氣滯,長主火熱邪毒,短主氣不足。凡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皆為順,反之為逆。
誠然,由於現代西醫診斷技術的發達,“看關”與“太淵脈”的診法似乎已經過時;故是,今天許多中醫,尤其是年輕一代,甚至都不知道“看關”是為何物,這是傳統中醫技能的一大損失。小兒之疾,均為外感六淫所致,沒有內傷七情之虞,病因單一而不複雜;故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需要現代儀器去檢查,既讓小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又無端浪費了父母的金錢;運用“看關”與“太淵脈”的診法,簡捷便利,能快速判斷病之寒熱虛實,再對症下藥,善莫大焉。且中國疆域遼闊,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不少僻遠山區,如果疾病診斷全部依賴於現代儀器,這是非常不現實的。可以說,科技再發達,中醫傳統“看關”與“太淵脈”的診法不可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