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的一句俗話。對於這句話,普遍的理解就是女人沒有文才便是美好的品德,也就是說,女人重之在德,而才不是女人應該擁有的東西。事實上,古代社會也隻是要求女人“三從四德”,並不要求女人要識文斷字,更不要說滿腹詩書了,要求女性要掌握的技能隻是紡紗織布、針線縫補而已。所以幾千年中,女性能吟詩頌句成為“著名”文人也就蔡文姬、謝道蘊、李清照、朱淑貞數人。直到“五四”之後興辦新學時,女子入學還是遭到了社會的普遍抵製。
到了今天,許多人對這句話總是持批判的態度,認為這是封建重男輕女落後思想的具體表現,剝奪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力。今天是新社會了,男女平等一個樣,豈能容許這等謬論泛濫,所以我們曾經一度把“女子無才便是德”批得個體無完膚,當然也就讓舉國上下都知道了這句俗話。
隻是,自古及今,我們把這句話理解錯了。
我們先看這句話的出處,是語見《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
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歎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原來,這句話還有一個“男子有德便是才”的上句,“女子無才便是德”隻是下句,如果兩句參照,個中之義便明白了。
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這話的意思是,一個有作為的男人,應該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這並不是說男人不需要才,而是要把德擺在首位;一個男人僅僅有才,而無德行,還不若無才。試想,如果一個人有一身武藝,有德者保國安民,無德者燒殺搶掠;一個人有滿腹詩書,有德者兼濟天下,無德者貪贓枉法;一個化學高材生,有德者成為造福人類的科學家,無德者成為毒害無辜的製毒者。不是說有德者便有才,而是說因為有德,才方可成其為才;否則,再有才也等於無才,甚至越是有才,對社會危害越大。
明白了上句,這下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之義則完全明白了。這句話根本不是說女人不能有才華,而是說女子要以德行為主,即使自己的確有才,但心裏卻要自視若無,不要自矜,不要“自炫其才”,這便是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
之所以一直對這句話存在錯誤的理解,就是對句子中“無”字的誤讀。句中“無”字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本有而無”的意思。這在古代漢語中屬於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古漢語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大多表示為“認為……”“以……為…….”“對……感到……”等意思。如大家熟悉的韓愈《師說》中“吾從而師之”一句,這裏的“師”就是“以……為師”的意思;“則恥師焉”中間的“恥”,也是“以……為恥”。
“無才”不是沒有才,而是對於自己的才華,從不自矜自傲,謙虛謹慎,好象沒有才華一樣。亦如古人說“無物”,不是說世界上沒有萬物,而是身處萬物之中,內心不起任何貪欲的漣漪,心無牽念,了無罣礙。同樣,“無我”不是真的沒有自我,而是對於我來說,自己的一切是非得失無掛於心。“無念”不是真的沒有想法,而是心中無私,不存妄念,於物欲誘惑之中,依然自由自在。
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中的”女子無才”,不是說女子沒有才華,而是說女子雖有滿腹經綸,但絕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想想古代的女子們,獨處深閨,脫離社會,卻擁有過人的才華,還能自視若無,這正是可貴的美德。再看看我今天的女性,這“德行”二字,真不知隔古人幾千萬裏。不說別的,單就塗磊主持的“愛情保衛戰”節目和孟非主持的“非誠勿擾”節目,其中多少女性啼笑皆非之舉,直讓人感慨不已。可以說,對於今天的女性,不隻是要求“女子無才便是德”,還更要要求“女子無貌便是德”,“女子無錢便是德”,“女子無物便是德”。
不是老朽悲觀,而是客觀現實就是如此,今天,恐怕很難找到有德行的才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