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逢務必初相識

(2023-06-20 18:01:32) 下一個

人之生乎天地間,實在是芥末微塵,電光火花,瞬息而逝;故所以功名富貴者,水月鏡花而已,一切都是虛幻的東西。但是,芸芸眾生,要達到這樣的認知世界,誠非易事,大多是“執迷不悟”,甚至是“至死不悔”,悲哉傷也。

當然,年青人正當氣盛,前程尚遠,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可以無限放大,其不悟人生,常態也。但人到中年之後,猶執迷不悟,實為智之低下者也。沾沾自得者,幸有老朽尚可悟得人生,稍稍有些豁達。

仔細思量,世事如棋,人生如夢,一切終為虛幻,但有一物,當不入此流,這就是人生真情。

昔賢有雲:“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守。”好同先生此處所指乃愛情也然而,何止是愛情,天下一切真情,就在於生死相守,若不能生死相守,情何以堪!

今天發生如此感慨,乃緣於近日之舊友重逢。

三十多年前大學畢業,從想到要當教師的我走上了講台斯時,青春尚在,熱血猶存,懷抱“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之偉大抱負,認真地做了老師。於是,就有了平生的第一批學生,後來,又有了平生最後一批學生。幾十年歲月風雨,昔日的“細伢子”、“細妹子”早已“綠樹成蔭子滿枝”,事業興盛,家道興隆,最早的學生們,兒女大多大學畢業,有的還結婚生子,昔日青澀少男少女,居然毫不誇張地當上了爺爺奶奶,這讓我這依然還隻是父親的老師深感“羞愧”。歲月流逝,人生歧路,師生之間難得一聚,甚至有一別載,隻有夢中遇到從未謀麵的學子們。好在如今科技發達,資訊先進,手機微信,聯係方便。所謂千裏咫尺,如在眼前。但盡管如此,猶不能握手言歡,相擁對視,絕對不能解心中之慰渴。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影像再清晰,語言再清楚,怎可及麵對麵的“嬉笑怒罵”?所以,任電視遠程教育如何去吹去喊,絕不如師生共聚室,耳提麵命。

隻是,在我即將退休之前,心中也生出許多腐迂硬臭,怎是在思索自己該怎樣做老人。因為人一老,便會逐漸回歸童年;可是,童年是可愛的,老年是可厭的。童年的無知是稚氣,老年的無知是癡呆;兒童的頑皮是可愛,老年的固執是糊塗;兒童尿了褲子是母親深深的嗔愛,老人尿了褲子是舉家無可奈何的無奈;兒童問一萬個為什麽,人們會樂癡癡地回答他一萬零一次,而老人問上個為什麽,周遭眾人無不是煩而惱之遠避之。故人到老年,務必自省自知自愛,其重中之重,便是避人!尤其是要遠避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因為與兒童處,一般的天真無知,兒童不懂得嫌棄;與老人紮堆,雖然一般的癡呆,但無非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一個百醜而已。可混跡於青年人之中,真正是一件大煞風景的事情。故此,退休之前曾撰文明誌,人之將老,萬勿往青年人中紮堆,無他,盡管不自取其辱耳。

於是,這二年,有些學生畢業幾年幾十年的種種聚會,敝人基本上做到了“避而不見”,事實證明,如此“行徑”,於人於己,似乎都是有利而無害的。於是,自己對如何做老人又多了幾分信心。隻是,仍有一些學生相邀約的小聚小酌,我還是參加了,反省自己,仍是“革命”不徹底,意誌不堅定之故。也曾仔細考量過,不參加者,大抵其中總有一定的可以謂之冷淡的情緒而參與者,幾乎都是全部的滿滿的濃烈情感充盈其中。由是可是,自個兒對如何做老人的反思雲雲,還是有些自己內心的一份虛偽。

前些日子,在打工諸雜務暫告一個段落之後,隻身從瓊島返回長沙,蝸居方一日,即從長沙回故鄉住了三個晚上,後一日,又去衡陽舊城待了三天,這一周的時間,我的故交,我的學生,凡得知消息的,都互相邀約,過來看我、陪我,吃飯原小事,聊天乃正題。無論與誰在一起,沒有“熱烈歡迎”的俗套,了無“招待不周”的虛語,一切都是出自內心的真誠、自然。真個是如兄如弟,情濃於血,如琴如瑟,天籟自出,這一份水乳交融且遠離塵囂的真性情,非親曆者而不可喻其矣。這幾天,目之所睹,無非情事,口之所言,無非情語,有不遠千裏中途下車雁城而匆匆一者,有驅車二百餘裏,隻有相聚十分鍾者,有於煩忙中擠出幾個小時陪你吃一頓飯的,更有許多身在外而頻頻賴微信傳遞種種信息的,真讓人不自主地想起了好問的那句“生死相守”的名言。

這些天,盡管一天隻睡了四、五個小時,身體真還有些疲憊,但人不累,因為心是激動而情是熱烈的。更讓人感到欣慰而又自豪的是,所有的朋友們、同學們,無不有著比我更理想的事業,成功的人生,他們坐在你的麵前,無分年齡,無分職業,都是“清一色”的朋友,沒有一丁點兒社會的“俗”,隻有一種人間久違的“雅”,談笑風生,了無隔膜。不隻是回憶幾十年的舊聞往事,更多的是今天形形色色的五彩斑斕的世事與家事,甚至是自個兒的“隱私”。我想,在今天的社會中,還有著這樣一些真誠的人群,恐怕是鳳毛麟角,世所舉匹了。

白居易先生說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那是萍水相逢的一種同病相憐;而我今天要說的卻是:“同是人生多情者,相逢務必曾相識。”因為,人生諸情,其實最可貴者是“總角之交”的初相識,“耳鬢廝磨”的曾經相知。中國人有句俗話說“夫妻是原配的好”,大抵就是這個意思。譬之房屋,當初所始建,那怕是陋室茅房,但一柱一窗,楔合自是完美。及後,那怕是用金柱銀扉,換上昔日的木柱甕庸,但榫接已失固有的“天作之合”,怎麽樣也是個“貌合神離”,以此欲求固之久長難哉!所以,人生如世,一定得珍惜最早構建的茅草房,最初認識的“患難之交”,茅房民舍,比不上金玉滿堂,但其堅固牢實,足以蔽風雨,避蟲蛇;患難之交也許後來都不是達官貴人,但都有一種世俗所難尋求的真誠與質樸。人生有了這座茅房,有了這份感情,任南北歧路,任世事滄桑,人在心即在,人在情便在,情在而必定能生死相許,人生若此,夫複何求!

實實在在感覺到自己是最幸運的人,因為,我擁有著太多的真情與實意;於是,我又悄悄改變了自己的主意,在未完全進入老年癡呆之前,有些相約可以婉推,但有些相邀可以赴約,千萬別遠離了這些朋友,依然和他們在一起,享受這月白風情和冰清玉潔的真摯感情與美妙人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