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幾千年來,“望子成龍”幾乎是每一個父母對兒女的期盼。
吾為人父,亦有同感焉。
然而,“望子成龍”,兒子未必就能成“龍”;確切地說,我的兒子,與世界上99.99%的兒子,都成不了“龍”。事實上,造物主也不可能讓世人所有的子都成為“龍”,如果所有的兒子都成了龍,也就不成其為龍,則都是“蟲”了。
我從來不希望兒子成“龍”,不是主觀願望不想,而是客觀條件的不允許,理智地思考,我的兒子成不了“龍”。關於這一點,我曆來就有清醒的認識。我經常對學生說,人的一生,二十歲時要能接受父母的平庸,十歲時要能接受自己的平庸,六十歲時要能接受兒子的平庸。所以,我是反對今天的父母,總是節衣縮食把兒子送進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你以為進了培訓班,就能把兒女培養成為音樂家舞蹈家跳水冠軍?不是說不可以參加培訓,但必須要注意二點,一是小孩有不有某一方麵的天賦,二是參班不宜多。
龍應台曾撰文說她的兒子資質平平,成不了大氣候,但她毫不沮喪,認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乃金字塔的形式,上麵很少,下麵芸芸大眾都是基礎,但沒有這眾多的甚礎,也就沒有了上麵的尖端。
龍說固然不錯,但我卻另有一辭。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並不是金字塔的結構,而是梭形的結構,兩頭尖,中間大,即出類拔萃者少,亦即“龍”為寥寥,故上頭尖,愚頑鈍魯者少,亦即“蟲”也寥寥,故下頭尖;而平凡者眾,故中間大,世人之結構,愚以為絕對如是。所以,世界上少有成龍之子,如諾貝爾獎得主,如奧運冠軍,如奧巴馬,如比爾·蓋茨,億萬人中僅一耳。其餘眾生,多如我輩,養家糊口,平庸度日,生不驚人,死不留名,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凡夫俗子,多無緣也。
我們應該明白,任何事業的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自己有這樣一份天資,二是有為之奮鬥的堅強毅力,三要有客觀的社會條件,尤其是第三點更為重要,所謂時勢造英雄是也。故大凡可成“龍”者,當然一定要有天生的“龍”的資質,生而非龍胎鳳子,何以成龍?如五音不全之我輩,怎麽也不可能成為維也納音樂大廳的歌唱家,此即生而非龍也。次則是生為龍子,即是具有了先天的某一素質,也未必成龍,還必須要有自己的勤奮努力。姚明能成為球星,其先天素質自不待說,但沒有長期的刻苦的訓練,姚明決不可能進入美國明星隊。然後,即使以上二個條件都已具備,也不能說穩操勝券,因為還有至關重要的第三個條件,即所謂之“機遇”,時勢造英雄,誠為至理。生不逢時,即使是伊尹再世,諸葛重生,也自當老死林下,默默無聞。昔日唐太宗謂魏征,言不逢隋末動蕩之時勢,君臣二人,充其量不過做個縣令,洵為的論。時不利兮命不濟,遇不上適當的時機,縱具龍之潛質,也最終隻能是蟲。
觀夫古今中外的不同人生,個人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幾乎都不能統一;所以世人多有努力,卻少有成功。當然,說少有成功似乎不合實際,因為大多數人通過自己努力,似乎都有自己的成功。但這種成功並不能給成功者帶來多少的滿意感的喜悅,甚至可以說,越是成功,內心的痛苦則越多,這是因為成功意味著孤獨,孤獨是痛苦的。其次,成功是無止境的,說的好聽,是奮鬥不止;說句難聽的,是欲壑難填。人心不足蛇吞象,世界上有幾個人自足過?所以稼軒才說“人生失意常八九”。這樣的心態,就算成了“龍”,“龍”還不滿足的,還會不顧現實不擇手段追求成為更大的“龍”;最後,可能是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弄不好還是一條“蟲”。
故此,對於兒子,我從不奢望其能成“龍”,成龍成蟲,順其自然。當年,有了兒子,我便確立了培養教育的原則:“先讓他做個人,然後再讓他做個有用的人”。事實證明,我這做父親是比較合格的,雖然兒子是一條“蟲”,但不是蜇人的“蟲”,而是能吐絲的“蟲”。這樣,我就滿足了。我也相信兒子,一定能盡最大的力,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蟲”路。而且,由於兒子從來沒有“龍”的奢望和野心,他的人生一定會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