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州無處覓良醫(下)

(2023-05-30 07:37:24) 下一個

中醫是哲學,其理論係統是非常完整的,西醫可以同中醫一起治療疾病,這種合作,隻是你是粵菜廚師,上一份白切雞,或是湘菜廚師,上一份辣子雞,兩種口味。客人吃好了吃飽了,合作成功了。絕對不能把白切雞、辣子雞一鍋雜燴,到時候什麽都不是了,隻能倒入泔水桶。我們說今天世無中醫,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今天的中醫,在診斷上完全失去自己的優勢,一切交給化驗檢查儀器設備,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比如懷疑器官是否有腫瘤,可以借助西醫的診斷技術確診之外,一切都得依賴中醫的診斷手段,得出正確的判斷。西醫照了片,病人肺部有了陰影,你中醫怎麽治,翻遍所有的中醫典籍,都沒有肺部有陰影的症狀,你開什麽方?再比如某某病毒,中醫怎麽治,翻遍中醫典籍,壓根兒沒有病毒這二個字;所以,中醫看病,必須得運用中醫的手段辨證施治,才能達到準確診斷、成功治療的目的。

其次,教學手段不科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醫是一門職業,所以中醫教育就是職業教育。學習中醫一定要認真研讀經驗著作,打下堅定的中醫學基礎,但是,課堂上絕對培養不出中醫,一定要有實踐環節。這個完全可以借鑒職業教育,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各占50%,最少要達到6:4的比率。而且這個實習不是學校老師指導,而是如同職業院校頂崗實習一樣,下到各個醫院,跟隨中醫老師坐堂看病。至少在大三的第一個學期就要開始這種實踐教學,而且每位指導老師最多隻能指導二到三名學生,學生隨著師父參與診斷治療全過程,等到大四就基本上全天候下到醫院,從事臨床實踐。為什麽學習中醫要強調父子師徒口耳相傳,就是中醫學習,最重要的是臨床學習,課堂上的紙上談兵,學十年也不能實戰。昔時隨父習醫之時,某大隊有陳姓村民,他的伯父是位中醫,但在他十二三歲時,伯父就逝世了。他初中畢業後失學,閑在家中,就把伯父看病的處方存根拿來研讀(注:當時統一的中醫處方箋,有存根,存根上病人信息及脈症都記錄在案,給病人的隻是一個抓藥的方子)。陳某天性聰明,尤其有些悟性,過了幾年,便仿照伯父處方症脈,做起了鄉間郎中。在當時,這也屬非法行醫的。曾被公社衛生院打擊過幾次,但由於他是山區,那裏交通不便,較之外麵更為落後,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他開的方子也還管用,所以百姓願意找他看病。現在記得很清楚,一天下午,公社管衛生院的某部長又來了,準備又帶人去找陳某麻煩。當時,我的父親和他的好友董醫師、陳醫師都主張算了,因為那裏太僻遠,打擊了陳某,當地百姓生了病更加無助。那位部長也非常人性,聽了父親意見,以後就沒有再去打擊陳某了。當天吃晚飯時,父輩們議論起這件事情,時至今天,猶記得非常清楚。父親說,大凡學習中醫,最重要的是臨床;陳某沒有係統學習中醫理論,為什麽有些方子也切合章法,能治好病,根本原因在於他熟讀了伯父上百本處方存根,依樣畫葫蘆總是能治好一些病。當然不是說中醫不要基礎理論,陳某如果還能苦讀幾年中醫經典,其醫術絕對會突飛猛進。隻是中醫這門獨特的“技藝”,臨床比理論更為重要。中醫院校,如果不改變教學內容,不改變教學方式,永遠都培養不出優秀的中醫師。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目前中醫院校評價體係是完全錯誤的。幾十年來,中醫學校的評價體係全部按照西醫學校的條條框框,同樣以科研課題來權衡教師的優劣。晉職晉級全憑所謂課程與論文,這是完全不懂中醫的外行思維。我不明白各中醫院校的校長與科研處長、教務處的處長們,他們應該是專業型的多吧,可為什麽沒有人站出來反對呢?恕我直言,一方麵是大勢如此,個人聲音微弱管不了用;另一方麵恐怕是考慮到自己的名與位,況且目前的名與位,相當部分恰恰是因為這種不科學的經濟體係而滋生的。

簡言之,中醫研究不是說不要,隻是要明白一點,中醫研究的不是“道”而是“術”,這一點不明白,中醫藥的研究永遠是南轅北轍,瞎子點燈白費蠟。友人彭堅先生《我是鐵杆中醫》一書,為什麽是部偉大的中醫著作?因為是書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在於作者不是中醫理論的重複闡釋,而是自己幾十年的臨床心得,這就是中醫學的創新。彭堅先生平生所用之方,有相當一部分是其集傳統之方與自己獨創之劑,即使沿用各類方書的成分,也有著隨症加減的運用之妙。尤其是他於每病每方之後所撰寫的自己的“用方心得”,這是最有學術價值的內容,是對祖國傳統中醫學的巨大貢獻。這些“用方心得”從理論角度分析方藥運用得當,詳分縷析,令人信服。其實,一則“用方心得”就是一篇小論文,這才是真正的中醫學研究。

因為中醫理論基礎是哲學,哲學是一種社會意思形態,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形式。換言之,哲學是研究探索宇宙及其大自然的基本規律,並延伸到人類社會的普遍法則。所以,太陽東出西落,世界寒暑交替,生命的生老病死,季節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恒古不變的。即使大自然也有夏雨雪,東暖陽的偶然情況,但萬變不離其宗,基本規律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中醫理論的主要支柱就是陰陽、五行、天人合一,這些樸素的唯物理念永遠都不會過時。所以,中醫的理論支柱,到了今天還是二千多年前的《內經》,這是與西醫完全不相同的。昨天的西醫還是動輒使用青黴素,繼而頭孢輸液掛水,今天的西醫則幾乎摒棄這種治療手段了。十七年前的肺炎是SARS惹的禍,疫苗尚未問世。今年的肺炎罪魁禍首是COVID-19,對於它的認識,一切還是空白;所以,有報道說李彥宏捐資三個億來研製新藥。由是可見,西醫每天都在更新,因為西醫麵對的敵人是細菌與病毒,而細菌與病毒的更新,比人類殺菌手段的更新要快得多。當它肆意橫行時,人類還得去認識它想辦法消滅它,成功研製新藥出來,這個過程不是三五天;李彥宏砸三百億,即使研究出來了,又有新的病毒在產生。而中醫則不然,也麵對的敵人永遠是外感六淫內傷七情,袪邪的法寶永遠是陰陽五行、營衛氣血。故所以,中醫研究的不是“道”,中醫的研究永遠是“術”。

所謂“術”,即方藥運用的心得與改良,亦即臨床治療的體會與經驗。一句話,中醫理論的研究沒有發展,隻有發現。五行還是五行,陰陽還是陰陽,不可能在理論上有發展,隻能在治療用藥中有新的發現。比如在臨床過程中,就會發現某個方藥在治療某病過程中,可以加入某藥其效果更好。有了新的發現,再在長期臨床過程中不斷驗證,最終形成自己的經驗方。任何一位老中醫,都有自己的經驗方,這些經驗方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比如國醫大師鄧鐵濤先生,在生前就公開了他平生62個經驗方,這就是鄧老先生最大的研究成果。先父生前交給我一個冊子,上麵有他當然也是祖上積累下來的經驗方。這些方子隨父習醫時,以後獨立行醫時,常常運用,效果較好。所以,中醫的研究主要是“術”,研究總結治病一得,用方一得,用藥一得,臨床有一得,蒼生幸矣。

比如感冒,中醫常常分為寒熱兩大類,即風寒風熱,在治療大則上,風寒感冒常用麻黃散或荊防敗毒散,以辛濕解表;風熱感冒多用銀翹散以辛涼解表。方書所論,風寒風熱,用藥不可紊亂。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千金不易之理也。但是在個人多年的臨床經驗中,風寒風熱感冒在用藥中,風寒感冒可以加入一味辛涼解表之藥,風熱感冒可加入一味辛溫解表藥,這樣的效果更好。個人認為,加入相反一味作為使藥,應該更能引導藥性入經。舉個簡單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有句俗話說“若要甜,加點鹽”,糖是甜,鹽是鹹,二者之味截然相反,但加上點點鹽,卻能使甜品更甜,這是一個最簡單的生活常識,也充分證明了中醫用藥的哲學意義。

凡此種種,足以使中國的中醫院校培養不出優秀的中醫,而民間又嚴格限製其自由發展,更不用說去帶徒授業了。經過百年的封殺,良醫已所剩無幾。現在還有幾位名醫,不過是前幾代名醫留下來的一顆顆火苗,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火苗很快就將成為曆史,中醫麵臨的是徹底消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Firefox01 回複 悄悄話 新時代的特色,與時俱進。此神州,非彼神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