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必隨例作埃塵

(2023-04-03 22:25:14) 下一個

曆來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以之泛指遠古時代。關於三皇五帝,曆來說法不一;但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位居五帝第四帝堯,帝嚳之子,古唐國君主,曆史上為曠世賢君《史記·五帝本紀》:“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可見堯是遠古傳說中一位優秀的君王;更由於有堯舜禹禪讓的傳說,使得堯舜時代成了“公天下”的楷模。而自禹之後,中國就進入“家天下”;後世為了這張龍椅,伏屍百萬,流血漂杵;骨肉相殘,燭光斧影,直令後人倍感“公天下”之可貴。

據史書記載,帝堯有九子,但卻沒有將天下給兒子,而是堅持“天下德者居之”這一原則傳位給天下的賢者帝舜,充分體現了帝堯“天下為公”的高尚品質

《史記·五帝本紀》:“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按司馬遷的敘述,堯不把天下傳給兒子丹朱,是因為他知道兒子不賢,於是選賢任能,天下傳授給了舜。在堯看來,把天下傳給舜,那麽天下都能得好處,隻有丹朱一個人不滿但如果把天下傳給丹朱,那麽天下都不滿隻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為了天下安寧,蒼生幸福,帝堯棄子而任賢,這正是符合儒家“公天下”思想的道德規範,故一直為後世所崇仰。

關於堯禪位於舜及其兒子丹朱的結局曆來也有不同說法,由於年代久遠,後人也無法考證。比如《竹書紀年》奪權,禁了堯,並把丹朱禁閉在別處,使父子不得相見說後稷放逐堯子丹朱於丹水。《太平禦覽》卷六十三引《尚書》逸文說堯子不肖,舜使他居於丹淵,並保持諸侯王的地位,因此稱為丹朱,後世一般依照此說。但丹朱不肖,放逐,並因之而得以善終,這是人們比較采用的觀點

按照這一傳說,我們就有了討論的話題。丹朱所封劉國,其子孫以國為姓,史稱之為劉氏正宗因此,丹朱是為劉姓始祖。丹朱去世之後,劉姓子孫繁衍,累立功勳,乃至還建立了影響至今的大漢王朝。丹朱十八世孫劉累,為夏帝孔甲養龍有功,孔甲賜他“禦龍氏”。劉累,被史學界所認同的劉姓曆史上第一位名人,成為國內外劉姓所信奉的始祖。丹朱二十一世孫被商湯封為豕韋國君七十五世孫便是劉邦。自後,劉姓紮根中華大地,子孫繁衍,所謂“十裏不斷劉”,劉姓遍天下,湧現出無數傑出英才,成為中華民族四大姓氏之一。盡管劉姓來源複雜,尤其是如劉邦賜功臣項伯姓劉一樣,曆代劉姓皇帝賜姓較多;但劉氏一姓,始終是以丹朱十八世孫劉累後裔為主脈。

丹朱不肖,不如父,這大概屬實,但從有限的文字記載來看,丹朱其實不是混蛋,更不是,隻是頑皮貪玩,不愛學習而已。堯用盡了種種辦法教導他,據說,堯為了教育兒子,甚至發明了圍棋,以此來訓練兒子的智,培養兒子的個性但是,丹朱始終成不了大器,就連下棋,也沒有達到的境界。因此,堯在徹底失望之下,把帝位傳給了舜,被後世尊奉為“公天下”。

對於堯不傳子而傳外姓,如果用今天世俗的眼光看,堯幹的是傻事,一個好端端的天下白白送給了別人。論才智,丹朱至少比司馬衷強,而暴虐殘忍則遠不若胡亥楊廣;如果堯把天下傳給了丹朱,就可能沒有夏王朝了。當然,曆史沒有如果,後人也隻是“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而已

但是,如果我們站在曆史的製高點去審視,就不得不佩服帝堯的智慧和高明;正是這種最偉大的政治智慧,成就了他最高尚的政治道德,讓千秋萬代,崇尚其為“天下為公”的楷模。而最為重要的是,他因之而保全自己後代子孫。如果當時由丹朱即位主宰天下的話,也許可能會放大自己的惡就可能會為一個非常殘暴的昏君;那麽,丹朱遲早會被天下拋棄的,甚至會因為民怨沸騰,導致族滅。如是,則堯的後代子孫,可能會死無噍類,還有什麽“十裏不斷劉”?更別說有四百年的大漢天下了

方惟深古柏》詩雲:“四圍喬木盡兒孫曾見吳宮幾度春若使當時成大廈亦應隨例作。”詩人借柏喻世,當年柏樹如果飛黃騰達,有幸成了建造吳宮的棟梁,那有今天滿山的子孫?而吳宮雖然顯赫一時,但世事風雲,早已是斷壁殘垣,化為塵埃矣。

於是,就想起了朱元璋,做了皇帝,便一反前朝慣例,實行建藩製,使全國遍地皆朱姓王,俸祿豐厚,窮奢極欲,強占民田,怨聲載道;史載,當時山西一年的財政總收入,還不夠全省大小藩王的俸祿。等到王朝覆滅時,皇室子孫被起義軍全部殺盡,幾乎無一幸免。真是子孫封王“成大廈,亦應隨例作埃塵”,較之帝堯,二者高下判若雲泥;這既是政治智慧,也是因緣果報芸芸眾生,固不可人皆為堯舜,但可以不學朱元璋,為子孫計禍子孫,何必隨例作埃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