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行胡說理財術

(2023-04-03 22:21:58) 下一個

首先聲明,對經濟是一竅不通,對於理財更是白癡。這一輩子,那怕是懂一點皮毛,或者即使不懂,倘能聽別人半句忠告,今天就不是這般窮酸樣。

不過,盡管如此,我從沒與自己的窩囊過不去,因為富貴在天,盈虛有數,人生萬事,不可強求。而今天來說理財,實在是自不量力,弄斧班門;但心中有話,不吐不快。

什麽是理財,查諸辭典,指的是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為目的。隻是,人們可能不會注意,在我國古代早就有“理財”一詞,其義為治理財物,與今天的意義差不了太多,隻是概念的外延不及今天的寬泛。比如《易·係辭下》就有“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之論,孔穎達疏:“言聖人治理其財,用之有節。”可見,理財之道,古已有之;甚至在財富道德上的認識與實踐,遠比今天一心鑽在錢眼裏的大師們更加文明更為進步。

引起今天的話題是昨天又有檔理財節目,當然,這樣的節目太多太繁,幾令人不厭其煩。這裏姑隱導師其名,謂之某某老師,節目一開頭同樣有指導教師的導語:

隻有真正窮過、實戰過、賺過很多的人,才有底氣告訴你普通人是怎麽賺的。某某老師指導?資三千的寶媽,做到年收?九萬+,滿足家裏生活開銷;幫助90後的飛哥,每年多結餘10萬元,婚後2年交了房子首付;指導畢業的雯雯,剛學第一個月就賺了3萬多,帶著父母去國內旅行;50多歲的退休阿姨,兩月就賺了14萬,開了一家養老小店……

某某老師的學員中,有月光族、寶媽、老人、企業家、投資人等,還有來自BAT的大BOSS也在跟隨某某老師。很多上過課的學員,都跟老師反饋:隻要搞懂了掌管財富的底層邏輯,想要過上富足的人生,真的不難!

你看,某某老師多厲害,隻要跟他學,什麽人都立馬發大財。剛剛畢業的雯雯,剛學第一個月就賺了3萬多;50多歲的退休阿姨,兩月就賺了14萬。主持人理直氣壯,講課者滔滔不絕,我聽了卻是滿腹狐疑,隻有一個評價:胡說八道,夢囈譫語。

對此,老夫有二個問題鬱結於心,百思而不得其解,懇請高人幸以教我。

一是這理財術如此了得,幾乎等於檢鈔票,那某某老師為什麽不自己行動?為什麽把這發財秘訣授之於人?有誰嫌過錢多呢?如果說某某老師的錢已是無限多了,為什麽來上課還要學員交學費呢?如果是我有這般點金術,恕我自私,恕我境界低;首先我必須讓自己富可敵國,至少錢鈔比馬斯克多。有了這麽多錢,除了每個省會賣套別墅放置鈔票外,每年砸上千百億,支持國家幹大事,從而也弄個什麽代表幹幹。即使要傳之他人,首先必須把這絕技傳授給家裏的兄弟姐妹們,讓他們富可敵省,富可敵市;然後再傳授給我的學生們,讓他們富可敵市,富可敵縣。為什麽不能讓他們都富可敵國?因為國家貨幣有個總量的,都富可敵國,俺就什麽都不是了。而且,傳授到學生就是最後的底線了,再怎麽也不能外傳了。

第二個疑惑是,如果讓某某老師的理論廣泛普及,讓全國人民都去理財牟取暴利,如上所述,一個國家的財富有個總量。如果大家都在搶著檢鈔票,那麽,50多歲的退休阿姨,兩月就絕對賺不了14萬,至少她的體力與計算機技術比不上年青人。尤其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全民投入理財的狂熱之中,農民不種地,工人不幹活,沒有一個人去創作物質的財富,這個國家能富強嗎?

當然,我們不是全盤否定理財,隻是,我們務必要明白,“理財”決不是上了金山,車載鬥量,唾手可取。“理財”是調配、運籌,理財有成功,但同樣也有風險;炒股有一夜暴富的,但也有破產跳樓的。國人隻熱衷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卻忽視了他的《道德情操論》;國人隻記得亞當·斯密說的“人天生,並且永遠,是自私的動物”;而忘卻了他說的“一個國家的富有不在於貨幣的多少,而在於生活必需品的豐富”訓誡。

我不懂經濟,謹提出理財三原則,個人管見,僅供參考。

一是理財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如西方的“自利行為原則”,“比較優勢原則”,“效益最大化原則”等等;我國古代的“奇貨可居”,“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人取我棄,人取我與”,“舍小利取大利”,“多錢善賈”的原則等等。原則就是規矩,是天道;逆天行事,事必殆矣。

二是理財必須具有“節流”的思想。節流者,生活儉省也,有節製也;節儉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節儉是持家之本,節儉更能降低社會生產的成本。節儉與財富無關,錢再多,也必須節儉;要知道,暴殄天物,天必不容。

三是必須認識“否極泰來”的發展規律。投資理財有高潮亦有低潮;“太過不及”,“物極必反”,宇宙之大道也。故是,在理財過程中,勝勿驕,驕兵必敗;敗勿餒,哀兵必勝。“衰之極者,盛之極也;盛之極者,衰之兆也”;萬事萬物皆非永恒,明乎其道,方可理財矣。

以上所述,乃外行之臆想,多有錯舛;但有一點可以自信,吾之臆測絕對比某某老師的胡說正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