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順其自然說定數

(2023-04-20 15:36:54) 下一個

很多年前讀過的一則故事,至今難忘。

故事說有一個流浪漢,看到寺廟菩薩坐在台上眾人膜拜,非常羨慕。便求菩薩調換一下角色,菩薩說可以,但做了菩薩開口說話

  流浪漢坐上了整天香煙繚繞,求者眾。他始終忍著沒開口。一日,來了個富翁求菩薩賜給我美德。磕頭起身錢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漢剛想開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薩的話富翁走後,來的是個窮人窮人求菩薩賜給我金錢家裏人病重,急需磕頭起身,看到了掉在地下錢包窮人菩薩真顯靈了拿起錢包就走。流浪漢想開口說那是人家丟的東西想起了菩薩的話。接著,進來了一個漁民求菩薩賜我出海安全磕頭起身剛要走,卻被又進來的富翁揪住富翁認定是漁民了錢包,而漁民大呼冤枉,兩人扭打起來。流浪漢再也了,大喊一聲“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訴了他們一場糾紛平息了

  菩薩你還是去做流浪漢吧。你開口以為自己很公道,但是,窮人因此沒有得到那筆救命錢富人沒有修來好德行,漁夫出海趕上了風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開口,窮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損失了一點錢但幫了別人,自己積了德而漁夫因為與富翁糾纏無法上船,躲過了風雨,不會葬身大海

  流浪漢默默離開了寺廟……

  誰能說流浪漢做錯了?誰又能否定菩薩的正確許多事情,該怎樣,就怎樣順其自然的發生發展,結果也許會更好一些。可問題在於,芸芸眾生,凡夫俗子,麵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時候,有誰又知道,事物本身該有的發展過程和結果是什麽樣子呢

所以,聖人處世,靜觀其變,是一種超凡的能力;所以,賢者告誡我們,順其自然,上天賜予的幸福

其實,幾千年前的聖人就告訴我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而“失馬得馬,焉知禍福”是人們熟知的故事;《淮南子·人間訓》還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宋國有一家人三代行善。有一天,家中的黑牛生下了白犢;過了一年,這家的老頭無緣無故瞎了眼。一年後來那頭黑牛又生下了白犢,這家的兒子又無緣無故瞎了眼。後來楚國攻打宋國,包圍了都城,所有的老幼青壯都奉命堅守,最終還是被攻破了。楚王怒而下令殺掉所有守城的人,但這父子倆因為瞎眼的原故,未能守城,因而就躲過了楚兵的屠刀。戰事停息後,這爺倆又都恢複了視力。所以作者感歎:“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誰不為失馬而遺憾,不為得馬而高興?因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根本不能預料後麵發生的事。然而,具有大智慧的人卻能冷靜地分析形勢,客觀地判斷事物發展規律,從而作出正確的選擇。

列子居鄭國,家裏很窮,有門客對鄭相子陽說,列子是德才兼備的高尚之士,卻在鄭國衣食堪憂,顯得鄭國不重視人才,最好周濟周濟他。子陽於是派人給列子送去了幾袋小米,但卻被列子謝絕了。列子的老婆就抱怨列子,家裏揭不開鍋了,還拒絕官府的救濟,死要麵了活受罪。列子說告訴妻子,國相是聽了別人說我的好話才送給我米,說不定過幾天聽了別人說我的壞話又要處罰我了,所以這種贈送不能要;今天不受其賞,正是為避免他日而受其罰。果然沒過多久,子陽因事激起民憤,鄭人紛紛叛亂反對他,鄭國君王為了平息風波,便把子陽殺了,並同時處決同黨;而列子因為拒粟而免受牽連。

列子免禍的智慧,在於他能果斷拒絕無故之福;他知道,無故之福和無故之禍是矛盾的統一體。受無故之福,必然要承受無故之禍;同樣道理,無故承受了莫名之禍,極有可能會有意外之福。所以,深明事理的列子能拒絕無故之福,從而免受了無故之禍。

所以,古人認為,大凡某件事情的發生,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是天意;既是天意,我們就必須坦然麵對,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當然,在今天看來,這都是唯心的觀點;但是,宇宙萬物的發展都有其客觀規律性,且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這是唯物主義的核心認知。既然發展有規律,那麽,盛衰就有交替,“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的宇宙至理,那麽,我們會少了許多焦灼,多了一些坦然;社會會少了許多爭執,多了一些和諧。

這裏必須特別聲明,這裏說恪守定數,樂天安命,絕對不是內卷,更不是躺平;而是達觀,更是瀟灑;不為外物所累,一切順其自然,不為得喜,不為失悲。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為朋友的種種擘劃,不要太執著於個人的主觀色彩;多尊重朋友的個人意願,也許對方心儀的方向,正是上帝最好的安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