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局·應局·破局

(2023-04-02 14:22:39) 下一個

做局一詞,本為貶義,意即設下騙局。《初刻拍案驚奇》雲:“那些做妓女的……隻合鴇兒做局騙人過日子不成”,便見其本義。一開始,做局隻是風靡於綠林盜竊,江湖拐騙;後來逐漸浸淫於官場商場,最終成為一條重要的升官牟利之道。大凡任何民間奇淫巧術,隻要進入官場商場,便一定會青勝如藍,寒冰於水,出神入化,歎為觀止。

在馮夢龍的《智囊全書》裏,就有一個出神入化的做局故事。

有尚書朱某,一日退朝時,告之同僚林某,明天家父生日,請赴壽宴。次日,林某至,時尚早,管家領其至一室喝茶,見牆上有山水畫,林某頗精書畫,遂觀賞。畫之落款為朱峰,林某不識,問管家,告之曰,為吾家公子,公子癡迷書畫,不求仕進,致父子關係緊張雲雲。未幾,江南水災,朝廷號召賑災;書畫義賣賑災會上,有11幅朱峰畫作,蓋全為林某收集也。是日人眾,尚書亦來觀看,忽見二人爭賣一畫,視之,乃兒子之作也。最終競價以3000兩銀子成交。於是,朱峰聲名鵲起,一時洛陽紙貴。

二年後,林某連升三級,為尚書左膀右臂矣。

這就是局,尚書設局,不出一言;林某識局,不著一字。雙方心知肚明,坐看局成。故是,設局必精巧,自然而不露痕跡;識局必伶俐,盡心而水到渠成。應局者若是聰明伶俐,看破不說破,順手人情不留痕跡,則入局矣。若反是,或愚鈍癡呆看不破,或自作聰明看破說破,最終破局,如是則出局必矣。幾千年間的是非成敗,大率如此。

比如,一部《三國演義》,處處都是設局應局與破局。尤其是曹操劉備,更是設局之高手,趙雲血戰長阪坡,衝出重圍,見到劉備,雙手遞上阿鬥。劉備接過阿鬥,往地上一擲:“為這小子,幾乎折了我一員大將!”害得趙雲雖已疲憊不堪,還得泣而拜曰:“趙雲萬死,難報主公知遇之恩。”劉備要真有此心,何不關心趙雲是否受傷,見到兒子平安,故意設局以收賣人心,以試忠誠。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忠心可鑒,可白帝托孤之時,先主屏退左右,執其手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倘諸葛不如此應局,估計自己走不出這帳篷。

至於曹操,更是集設局之大成,諸如門上加活字,一人一口酥,夢中殺人等等;眾人識局而應局,唯獨楊修恃才而說破,用夏侯敦的話來說,“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楊修忘乎所以,在“眾人皆(假)醉”之時,他卻“獨(真)醒”。如此破局,於是,楊修遭到了最慘的出局;在“雞脅”事件中,以“亂我軍心”為名,被曹操處死。 

當曹操晉魏王之後,權傾朝野,對不斷勸進自己稱帝的大臣們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曹操的意思很明白。所以等他死後,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以魏代漢,完成曹操生前遺願,終於成為“周武王”。當時大小群臣,誰不明白曹操之局,大家心照不宣而應局,也如願入局,由漢臣轉換為魏臣。

仔細梳理,大凡曆史上最會設局的是二種人,一是貪官(包括匪盜江湖),一是奸商(包括妓鴇拐騙),因為不設局,必將難以上手;上不了手,利無可圖也。

昔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但有湯和等數人幸免,因為他們都是識局應局而絕不破局。湯和是朱元璋參加義軍的領路人;卻不貪戀權位,即使是當初隻被封為侯爺,都無嫉妒之意。而當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時候,他果斷出局,告老還鄉。朱元璋為了試探徐達忠心,有一次趁其喝醉,硬是親自把徐達抬上龍床。徐達醒酒後,嚇得臉色慘白,跪在地上,一直高喊請皇上治其死罪,朱元璋這才算是放下心來。

劉邦禦駕親征英布,“數使使問相國何為”;每當使者盛讚蕭何愛民如子、廣施善政時,劉邦總是默默點頭,不發一語。幸有相國門客識破皇帝之局,趕緊勸蕭何“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蕭何如夢方醒,趕緊依計行事。果然,劉邦在獲知蕭何種種“劣跡”,收到如雪片一般的控告信後,心中大喜而不複疑矣。

設局種種,實在太多,這些奇技淫巧,似乎今天還有傳人。

我有二位朋友,都是辦公室主任,一天局長對甲主任說,後天我請一天假,主任有什麽喜事局長沒有,朋友要給我老婆辦什麽五十大壽,我隻好招待一下,這事隻有你知道,不要外傳。第三天一早,甲主任報告局長,席設某處,全局職工硬要參加。一個月後,辦公室主任被任命副局長。

乙主任有頂頭上司某副局長,成天標榜自己清廉。一日,乙主任去其辦公室,副局長拿出一摞票據,聲稱是為公事送禮請客的票據,從不去辦公室報銷雲雲。乙主任感領導之清正,肅然退出。次年,副局長轉正,乙主任不僅未能上位副局,連主任也沒了。

故曰:設局無非人性,識局全在智慧;破局笨拙出圈,應局玲瓏上位。過往幼稚不知,知之還是不會;諸位後生癡呆,但恕老夫無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odems 回複 悄悄話 人治之糟粕,別擋是普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