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多瑙河遊之三:教堂、修道院
(2023-10-24 08:26:48)
下一個
去歐洲旅行,少不了看教堂。起先大有"神驚目眩"之感,記得當初看到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巴塞羅那聖家族大教堂時的震撼。後來,漸漸有了"五嶽歸來不看山"似的審美疲勞。這次河遊,一路下來,似乎到了"再後來"階段:習慣了隨處可見的教堂,看慣了多姿多彩的尖塔穹頂,不驚不厭,那就是多瑙河邊的城鄉,那就是歐洲嘛,現代而古老,繁華市井毗鄰肅穆神壇, 離“魔鬼”近,離上帝也近。
河遊看教堂
縱覽兩岸,落入鏡頭的,常有聳立岸上的各色教堂建築。對遊客來說,信不信宗教,都一樣欣賞教堂。
這張多瑙河的落日照,若沒有那哥特式塔影,美的成分是否會寡淡了些?
幾處教堂塔樓,為遊船窗景增色不少。
"走馬"觀教堂
慕尼黑有教堂之都之稱。卡爾城門內的Neuhauser大街上,這座伯格塞爾教堂(Bürgersaalkirche)讓我們駐足,倒不是因為有名,而是它的童話色彩。
沒走多遠,就是聖米歇爾教堂(St. Michael's Church, Munich),典型的文藝複興式教堂建築。外牆的壁龕都是巴伐利亞望族維特巴赫家族(上集講到的路德維西二世他家)成員的雕像。
遠處漂亮的拜占庭式圓頂,是聖母教堂(Frauenkirche)的兩座塔樓頂端。聖母教堂是建於十五世紀的歌特式建築,但塔樓建於十六世紀,一不小心,變成了異國風情的圓頂。後來這種風格成了引領巴伐利亞天主教堂建築的時髦。 到了現代,這種東西方建築風格的流行變更,就更快了。你看,上海的經濟發展以後,摩天高樓象雨後春筍,更有仿建的"泰晤士小鎮",如今卻又回頭稀罕石庫門建築酒店了,其間不過二十多年。
同樣,聖母教堂的青綠色圓頂,與瑪利亞廣場新市政廳的典型哥特式尖塔,廣場中央的金色瑪利亞柱,相映成景。
慕尼黑郊外,路邊的玲瓏東正教小教堂,襯著遠處的阿爾卑斯山。
路過小鎮上的小教堂。
維也納聖斯特凡大教堂(Stephansdom)也是不同建築風格的融合體。它的正門是羅馬式的,塔樓是哥特式,房頂的彩色花紋有東歐風味。也許是因為,這裏是昔日哈布斯堡的多民族君主國的中心。
聖斯特凡大教堂的哥特式塔樓高達137米,僅次於德國科隆大教堂。
塔樓是教堂建築的標誌。哥德式塔樓高聳向上,奇突譎詭,給人以神秘感,易於體現宗教的神性力量。人們的視覺隨著上升的尖塔,或許會產生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覺?甚或升華的意境?
布達佩斯的馬加什教堂(Mátyás-templom),新哥特式建築,混合了匈牙利民俗和土耳其藝術風格。馬加什國王曾在此教堂舉辦婚禮,因而得名。馬加什國王(匈雅提·馬加什一世),是匈牙利的民族英雄,在位期間使王國達到鼎盛。
沒錯,你沒看錯,正門白色塔尖上是一隻黑烏鴉,烏鴉在匈牙利是吉鳥。傳說有人要毒殺馬加什國王,一隻烏鴉飛來銜走了有毒的戒指,救了國王一命。自此,烏鴉成了保佑王國平安的圖騰。
教堂屋頂的彩色琉璃比聖斯特凡大教堂更亮麗。
布拉迪斯拉發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匈牙利王國的首都。這個聖克萊爾教堂(Kostol a kláštor klarisiek),初建於14世紀,曾是匈牙利王國的加冕教堂。
陳丹青為自己的遊記取名《無知的遊曆》,當然這不能當真。但,說在陌生的國度旅遊,"滿懷無知",太確切了。尤其是當你走進教堂,更是腦袋空空,因此感覺神秘,甚至敬畏,故而靜靜看,不妄議,或許會有些許感受,印象,激起好奇…,大多是不求甚解,回家什麽都忘了。
對教堂裏的繪畫,雕塑和珍奇藝術收藏,唯有默默看,是否欣賞,能否欣賞,全憑你自己。教堂謝絕導遊帶隊進教堂,也許正是這個意思。
薩爾茨堡,是羅馬天主教在奧地利設立的2個總教區所在地之一,故教堂多,規模大,以薩爾茨堡主教的座堂(Salzburger Dom)為首,這裏還是莫紮特受洗的教堂。
這是一座17世紀的巴洛克建築,裏麵精雕細琢,富麗堂皇,自不待言。
有最美圖書館的修道院
奧地利的瓦豪(Wachau)河穀是多瑙河流域最美的一段,小鎮梅爾克的修道院(Melk Abbey)是這段河穀美景長卷的開端,一顆最耀眼的明珠。這裏是我這次旅遊最期待的地方,不僅因為梅爾克修道院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修道院",內有"世界上最金碧輝煌的大教堂",更因為它的圖書館,被列為世上十座最美的圖書館之一,也是唯一得到世界文化遺產名號的圖書館。
說起修道院,往往會聯想安靜素樸,青燈黃卷,那是教士清修研習的場所。而這座屹立在多瑙河邊的修道院,是座亮黃色的華美巴洛克建築,裏麵收藏的藝術文化精品不可勝數。
修道院始建於1089年,十七世紀起,屬天主教本篤會修道院。現今的模樣,修建於十八世紀早期。據說當時得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資助,成為奧地利皇家的夏宮。自然,外牆的顏色就沿用維也納宮殿的"特蕾西亞黃"。感覺上,這裏的黃色比美泉宮更耀眼。
從12世紀起,梅爾克修道院成立了神學院並建立了圖書館。
終於走進這傳聞中的圖書館。華美的雕梁畫棟,四壁密密匝匝的古籍,宮廷的風格中彌漫著中古時代的智慧氣息。
圖書館的美煥美倫的穹頂,是由保羅·特羅格(Paul Troger)繪製的濕壁畫。據介紹,畫中央的女性寓意信仰,四周圍繞四組天使,代表智慧、公正、堅韌和節製四大美德。門口置放著四尊雕像,分別象征四大知識分類:神學、哲學、醫學和法學。
館內收藏有10萬冊書籍,包括1888部中世紀手稿,750本珍貴的古版書(incunabula,歐洲1500年前的印刷書),都是無價之寶。它是梅爾克修道院的精華所在,故有"奧地利的精神文化中心"之譽。
意大利符號學家和小說家翁貝爾托·埃科(Umberto Eco)的暢銷書《玫瑰的名字》使這個圖書館更具名聲人氣。這關係說起來有點繞。這部出版於1980的神秘偵探小說,是後來《達芬奇密碼》這類"偵探+符號學"小說模式的鼻祖。書中,作者把第二號人物,即整個故事的的敘述者,設計為"梅爾克的阿德索"(Adso of Melk)。小說一開頭便說:"自然,這是一部手稿"。其實,這隻是作者的不動聲色的戲謔,歐洲人寫小說,喜歡假托來自一部曆史上誰誰的手稿。看到網上不少關於梅爾克修道院的介紹都會聯係到《玫瑰的名字》,說它 "是以一本十四世紀時梅爾克修道院的德國神父留下的手劄為藍本寫的。" 好像真有一位梅而克修道院的修士叫阿德索,真有一本手稿。這也難怪,實在是作者太博學,寫作功力太厲害,書中的人物故事,場景對話,背後都連著其它書籍,各類知識或史實,處處有典故。譬如,梅爾克修道院,它的圖書館,中世紀手稿,圖書館中的密室,都確有其事。如此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妙筆生花,讓讀者讀著讀著,就當真了。
修道院內不準拍照,隻好從網上"借"了這張照片。(上圖)
修道院二樓有個大露台。從露台上可以看到整個梅爾克小鎮和多瑙河支流梅爾克河。
圖書館的螺旋樓梯,讓人感受"深深深幾許"的意境。其實就是二樓下到一樓的距離,那是樓梯頂部和底部鏡子的反射造成的假象。
主宮殿庭院最中間有一個古典噴泉,四周立牆的頂端豎有精致的雕像。
修道院後麵的田園風光。
從修道院裏出來,步行穿過美麗的梅而克小鎮回遊船。自然,路上一定會看到教堂。
教堂,這種恢弘凝重,富有儀式感的建築,為教徒們提供了"與上帝對話的地方"。而建築教堂的需求則是建築技術,繪畫雕刻等藝術發展的一種動力和資源保證。宗教與建築、文學藝術相互成就,與曆史、文學息息相關。遊歐洲,自然必先習慣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