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適遭無為謂而問焉。一個叫“知”的這個人。“知”代表的是比較聰明,頭腦比較靈活的人,有一天他一路向北去遊玩,到了玄水這個地方,然後又登上了隱弅這個山丘,正好碰到了無為謂,然後他就向無為謂討教。問了三個問題。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簡單地把這三種問題直譯成白話文。那就是“怎麽去悟道?怎麽去體道?怎樣才能夠得道?”
何思何慮則知道?我如何用頭腦思考,如何用心去琢磨,才能夠明白大道?
何處何服則安道?我應該到什麽地方去找什麽樣的一個環境,呆在什麽樣的道場裏麵,我才能夠合於道,才能夠坐進此道呢?何處何服,“處”指的是空間,指的是一個相對的大的環境。“服”本身指的是衣服。古人講衣服,衣是衣,服是服。衣,是指的外套,服,指的是貼身穿的。這裏麵代表的是居所。住在什麽樣的道場中。比如說山岩,山洞,都是古人選擇避世修行的地方。
接著問了第三個問題:何從何道則得道?那我要追求什麽?要用什麽樣的具體方法才能夠得道呢?問了這三個問題,無為謂不答,無為謂沒有回答他。“知”沒有得道答案。繼續一路北遊。到了狐闕之丘,又遇到了狂屈,把這三個問題再來向狂屈請教。狂屈說“哦,這三個問題我知道,我來告訴你”。可是狂屈想去表達的時候,欲言又止。話到嘴邊卻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得清楚。
知,仍然沒有得到答案。返於帝宮見到了皇帝,又把這三個問題說給皇帝來聽。皇帝說“無思無慮則知道,無處無服則安道,無從無道則得道”。皇帝說不用你的頭腦思考,也不用你心裏去琢磨,才能夠明白什麽是道;無江海而閑,無仁義而修,並不需要有一定的環境或者場所,人人處處可修行(人生處處是道場)。
無從無道則得道。你也不必要去求什麽!安之相摩,必之莫多,隻會越求越少,越想求越求不到,也不需要用什麽具體的方法。無功名而治,無導引而壽。這則寓言故事比較難懂,我們需要用莊子《齊物論》篇最後一段莊周夢蝶的思想或者要義,來漸悟、來理解。莊周夢蝶這則寓言故事。其實是在表達“人生如夢”這四個字。提到“人生如夢”,基本上沒有人反對的。為什麽呢?我們是以神明受之。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用我們頭腦去思考的,是我們的直覺,是我們的神明在接受這四個字的概念的。
然而我們再仔細去推敲,那白天就是白天,黑夜就是黑夜,夢裏就是夢裏,夢外就是夢外,怎麽能說人生如夢呢?你越想越不明白。昔之昭然,今之昧然。剛才還是很明白的,你一推理你就會糊塗了。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與周與?他已經分不清夢裏夢外了,夢裏夢外完全合一了,這是莊周夢蝶表達的齊物的思想。
皇帝最後憑借了無為謂的言論。“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無為謂是一個真人,他是真的明白了道了。雖然他說不知道不明白,但是他是真正的明白了道的人。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而狂屈欲言又止,說明狂屈是接近了道的,因為他能夠做到“忘”。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我和你離道還是比較遠的,那是因為我們感覺什麽都明白了。無為謂不知道,皇帝反而認為他是真人,他是真的知道,就是因為無為謂已經夢裏夢外合一了。
狂屈是接近了道,因為狂屈能夠做到“忘”。即便他不能夠夢裏夢外合一,他能夠忘記自己所做的夢,凡是能夠把夢裏的事情忘掉的,就能把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連接起來,依然不影響這種連續性。得道人的一大特征夢裏夢外合一了。把白天黑夜貫通了,不難發現這樣的奇妙之處。隻要你能夠睡好覺,在夢中沒有大喜大悲。醒來的時候,仍然能夠體會這世間的不言之美。會感覺時間過得非常快,甚至是不知歲月。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3年1月20號
當拿來時,可以從指縫就可以自由溜走的東西,那不叫舍。舍是得到後,主動放下的一種擁有。
睜開眼睛的時候,是眼裏看見的海,不解渴。閉上眼睛的時候,是海裏來的水蒸氣,可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