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首詩其實意味深長,如果我們細細品來,會發現這首詩韻味十足,它是由粗到細,由大到小,由細到精這樣一個過程,就像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他在聽那個風,聽風的時候,他在描寫了各種孔竅的形狀以及各種聲音的微妙,我們乍讀上去,甚至感覺莊子怎麽那麽囉嗦,似鼻似口似耳似笄ji似圈似臼似窪似汙,描寫了各種各樣的形狀,然後又描寫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激者xiao者斥者吸者yao者咬者,前者唱於,隨者唱禺yu。
我們會覺得莊子怎麽如此的囉裏八嗦,那麽我要告訴大家的一句就是,莊子的文中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可以說是一字千金。他在描寫孔竅的形狀的時候,是從大到小,從粗到細,越來越精微的。在描寫孔竅的時候,他首先說“山林之巍崔,大木百圍之竅穴,先看到茂密的森林,就像一個整體一樣,接著看到百圍大樹上的那些巨大的孔竅,接下來又具體地描寫,有兩個孔的,有一個孔的,有是斜孔的,有是方孔的。
最後描寫到”似窪似汙“,有的像人的臉上麻麻坑坑的,有的像人的臉上細微的雀斑一樣,這些都曆曆在目,秋毫畢現,看得非常的清楚,聲音也是這樣,一開始聽到的是虎嘯龍吟之聲,最後是”前者唱於,隨者唱於”是一種呢呢喃喃的聲音,幾乎不被發覺的那種細微的聲音。如果我們細究下去,莊子的這一段每一個形狀的描訴,以及每一個聲音的描述,都是一種入境的境界。
首先是因物而喜,是在觀察這細微的變化的過程中,而產生那種喜悅之心,接下來才感受到了自己身體內的氣息的流動,這已經離開了外物,離開了外境,而回到了自喜,因物喜回到了自喜這個狀態,再接下來就是“樂出虛,蒸成菌”,那是一種精神上的快樂,與外物與自己的氣息都沒有關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後達到了“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已乎已乎”就是達到了身心俱滅,達到了這種“吾喪我”的境界,進入物我兩忘以後,就能夠感應外物。其所由以生乎,是能夠感應外物的生生滅滅的。“深之又深而能物也,精之又精而能神也,故能與萬物接也”,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從心隨物轉到物隨心轉,從心隨境轉到境隨心轉,這是一種不斷地升華和蛻變的過程。在莊子《大宗師》篇,莊子把入境的九種妙境,一一的給我們詳細地描述出來了。
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殺性者不死,生性者不生,無不將也、無不迎也,此之謂櫻寧。到“櫻寧”這個階段,描訴樂九種入境的妙境,外天下,就是因物而喜。外物,就是離物而喜,外生,就是那種沒有欲望的快樂,無以言表的那種快樂,沒有財色食睡這種欲望的需求,所有的快樂和滿足,都是來自與精神的富足,精神的圓融,然後達到這種“朝徹”。朝徹,就像天光照亮一切,照亮了這個世界一樣,這時候沒有所謂的喜,也沒有所謂的悲,然後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也就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殺性者不死,生性者不生,就是“一念不起,正念必生”的這樣一個狀態,最後是物隨心轉,境隨心轉,無不將也,無不迎也,一切都會因為他的念頭的生生滅滅,而生息不止。在莊子《寓言》篇,再次闡述這種入境的九種妙境,顏成子遊對他的老師說,自從我聽呢講道以來,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三年而物,四年而通,五年而來,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到了第九年就能夠窮盡妙理。
包括莊子《應帝王》篇,也對這種入境的九種妙境有所闡述。第一種叫做“地文”,第二種叫做“天壤”,第三種叫做“太衝莫勝”第四種是“未始離於吾宗”。未始離於吾宗,就是於大宗師同遊,因以為弟糜,因以為波流,故逃也。我哪怕一個細微的念頭,就可以神動天隨,就可以讓外物隨我的念頭而起舞。莊子對慧子說“何不樹止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逍遙乎寢臥其下,彷徨乎無為其側,安所困苦哉?”無何有之鄉,就是這個世界沒有什麽能夠阻礙我的了,我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紮根成長。
廣漠之野,它是一個空曠的地帶,哪怕隨便給我一個空間,我也覺得它是敞亮的,彷徨乎無為其側,那就進入了更精細的境地,隨便一件事情,我都可以把它做得風生水起。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然後是“逍遙乎侵臥其下”這是一種“齊夢覺”這是不將不迎。最後能夠“安所困苦哉”無不將野,無不迎也。
莊子入境的九種妙境,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那種顯示的指導意義。隻要我們能夠靜下心來,不管走到哪裏都是我的家,好男而誌在四方,隻要你能夠靜下來,不管什麽樣的平台,什麽樣的空間,我都可以發揮我自身的價值,不管什麽樣的事情,不分高低貴賤,再小的事情我也能把它做得精而又精。
“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任何一件事情,隻要你把它做得越來越精細,都可以感天動地。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1月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