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生說:赤子之心

(2022-11-08 03:44:46) 下一個


看不見的力量並不代表不存在,我們不知道的並不代表它不存在,而且古今中外以來這些古聖先賢,這些大德之人,他們都是向著我們看不見的方向去修煉的,都是向我們看不見的方向去精進的,最後可以達到寒暑不能侵,禽獸弗能害。在莊子逍遙遊篇、《齊物論》篇、《達生》篇、《秋水》篇,四次都提到至人的這種境界。河漢冱而不能寒,大澤焚而不能熱,飄風振海,疾雷破山而不能驚,而至人就是一種無形的存在。


這種最高的無形的存在,一旦和我們的肉體結合,能夠合成一體,那就是金剛之身,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披甲兵,但是這種能力,他是處於那種無思無慮的狀態的,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具有那種能力,入火不熱,入水不溺,禽獸弗能賊,寒暑弗能害,非謂薄之也。並不是你明明知道那有危險,偏要去試一試,沒有任何的故意和執著,莊子把這叫做“不得已”。


“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一切都是不得已而為之。林回棄千金之壁,負赤子而趨。他能從熊熊大火中裏麵安然逃脫,因為他隻有一顆赤子之心,根本就不知道有大火的存在,已經忘記了大火的存在,所以大火也傷不到他,這叫“不得已之類”齧缺去問道他的老師王倪,王倪四問四不知。齧缺因躍大喜。他的老師已經達到了對這個世界渾然無知的一種狀態。齧缺知道他的老師真的已經成道了,所以非常的開心,行以告蒲衣子,又去告訴蒲衣子。
蒲衣子說:得道之人就是這樣的,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其臥徐徐,其覺於於。舜比不上伏羲氏,伏羲氏就像你的老師一樣,處於一個大覺醒的狀態,這種大覺醒,其臥徐徐,其覺於於。“徐徐”和“於於”是同一個意思,他睡著了就是醒了,他醒來的時候也相當於是睡著了。莊子《齊物論》篇最後“莊周夢蝶”表達的就是這種“齊夢覺”所謂的覺就是醒了,他睡著的時候也和醒著是一樣的,對這個世界渾然無知,沒有判斷,單絲他有那個“覺”存在。


這個“覺”是沒有判斷的一種清醒。比如說我們在睡夢中,也能夠感受到身邊的變化,能夠聽到外麵的聲音,但是你能夠清清楚楚的感覺到,外麵的聲音幹擾不到我,沒有影響到我這舒適的休息狀態,至於外在的聲音是幹什麽的不會去做出具體的判斷,不會去向前推理,但是外在如果構成對自己的傷害,你會莫名其妙的做出規避反應,做出一些應對的反應。
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他是保持那種覺知的存在的,他隻是隨念分別。如果外在有念頭是針對他的,他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能夠做出回應,就能夠做出反應,所以他們能夠逍遙於天地之間。莊子天地篇也把生命的演繹,萬物的演繹做了一個簡單的概括,給我們指出了生命的本源,物質的本源到底是什麽。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我們生命的初始狀態是湛然常寂,心無其心的,然後就有了“靈氣”出現。靈氣擾動了,我們這顆湛然常寂之心,就形成了“大氣”,不斷地擾動的情況下,未形者有分,(大氣)就形成了風,風又分成了陰陽二氣,產生了陰陽,清輕者上升,濁重者下降。當風通過這個“濁重之氣”的時候,就形成了塵埃,形成了土,所以莊子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以息相吹也”“陰陽錯行,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風和這個塵埃不斷地錯行,不斷地磨擦就會形成火。火(焚煉塵土)生成金,然後金又(因焚煉)生成水,水就往下降,火就往上升,土在水中就會形成草木,這是我們的五行學說。五行這個“行”就是“動”,因為這顆湛然常寂之心受到了擾動,受到了靈氣的擾動,才產生了金木水火土。


莊子在《田子方》篇如是說:“至陰蕭蕭,至陽赫赫,赫赫發乎地,蕭蕭出乎天,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如果我們不知道金木水火土是怎麽形成的,我們就無法理解莊子這句話,其實他就在闡述這種五行之理,到這裏麵我們就能夠明白。“我”和萬物之間,隻不過都是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構成的而已,而我們的根本是氣,是風。是那顆湛然無寂的常心。


這些大德之人,就是歸於了湛然無寂的常心,所以他和萬物沒有差別,就像大海裏的一滴水。如果你執著於自己是一滴水的話,你會覺得到處都是障礙。如果這滴水能夠意識到自己就是大海,那哪裏還會有什麽障礙,哪裏還會有什麽傷害呢。湛然常寂之心,那是我們真正的初心,那是我們生命的本源,那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之所在。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1月7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