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如果我們能夠借假修真,那麽即便是世人認為假的東西,我們也能夠把它變成真的,也能夠夢想成真,心想事成,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把天真的東西,當成一種假的東西來看,我們就會抱著那些虛幻的東西、具有欺騙性的事物而緊緊不放。“知天之所為,人之所為,至也”。回到了那個天性純真的狀態,你就知道什麽是天為,什麽是人為的,就像嬰兒,他具有那種先天的先知先覺的能力,這是上天賦予他的能力,他也能夠感知到周邊環境人和事的變化,但是莊子接下來說“雖然,有患!其有所待也而後當。”即便嬰兒具有先知先覺的能力,仍然有隱患,因為他還是“有所待”。
他要憑借父母,憑借身邊的人來保護他,還是有所待的,而他有所待的這個主體又是不確定的,不一定能夠接受到他的信息,即便接受到他的信息,也會認為是一種錯覺,是認為自己想得多了,因此不能夠完全消除隱患。“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真人就是無所待,他可以主宰、掌控自己的身體。我們往往會形成一種錯覺,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的,其實絕不多數人是掌控不了自己的身體的,我們得思維,我們的身體都是被外物牽製的,跟著外物在跑的。是被他人它事所控製的。
作為父母,作為保護嬰兒的人,他首先要回歸到那種精誠、自性的狀態,才能夠產生那種心電感應,才能夠接收到嬰兒傳遞給自己的信息。如果你做不到精誠,腦子裏總是胡思亂想,那麽你就會失去那種直覺判斷的能力,比如說做了母親以後,在哺乳嬰兒的時候,你一邊在嘮嗑,一邊在思緒紛飛,嬰兒會感受到你這個氣場是散亂的,他吮食的奶汁也感受到不是那麽甘甜,他會哭鬧,甚至會咬自己的母親,這是嬰兒的一種天性的訴求,要你回歸當下。回歸於自身。
我們將這個自性、精誠之信,好像很縹緲,其實你隻要做到專注於一件事,就能夠把神收回來,把神收回來,就能夠回歸於我們的自性,就能回歸於那顆精誠之心。作為母親如果聽不懂嬰兒的這種訴求,反而會認為嬰兒不聽話,不乖巧,這樣哺育下的孩子長大了以後,他的注意力也是分散的、好動的,甚至會自閉的,所以母親哺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安靜下來,專注於體驗這種生命的成長,專注於體驗那種母愛的博大和偉大。如是,善莫大焉!!
不僅是母親作為父親也都有這種感覺,父親擔負著養家糊口的責任,難免有工作上的紛擾,難免會產生那種疲憊感,勞累感,但是回到家一看到繈褓中的嬰兒,煩惱頓消,倦意頓消。無論多麽哭、多麽累,那時候都覺得是值得的。依性而修,非性不空,隻要我們能夠收回神,做事情惟精惟一,就可以回歸那個自性,回歸自性既是“以德為循”,循著這個自性,就能夠和天性產生無縫隙德鏈接,且有真人,後有真知,所謂的真人就是無所待,他可以掌控自己的身體。換言之,也就是刻意掌控我們頭腦德這個信息場,嬰兒做不到,但是我們成人是刻意做得到的。
孔子晚年,複靈以性,受才乎大本,鳴而當律,言而當法。孔子到晚年是一個得道之人,他已經回歸了那種天性純真靈覺的狀態,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成真,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金科玉律。
莊子總結:“形莫若緣,情莫若率”。“情莫若率”就是回歸到天真純真的狀態。“形莫若緣”一切都是機緣巧合,隻要你循著這個陰陽變化之理,就可以“緣督以為經”,就可有遊刃有餘。依性而修,回歸天性,這個世界永遠有足夠的空間讓我們逍遙自在。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1月5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0_vxmdMh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