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很多求道者還有求仙者,他們都在尋找玄關一竅,都要首先打開天目,我們這些普通人都是向外看的,而得道之人他是向內看的,而外在的場景是通過內視而自然延續出來的,或者說自然顯化出來的。諄芒東之人壑適遇苑風。苑風就對諄芒說“無意於橫目之民乎?”把我們普通人比作是“橫目之民”,因為我們有兩隻眼睛,所以叫做橫目之民,而像諄芒這樣的神人,他隻是用一個天目來看,然而這個玄關一竅和天目到底在哪裏?
自古以來眾說紛紜,各家說的都不一樣。《丘處機秘傳大丹直指》裏麵說蓋呼吸久,但覺有一呼吸至於內,久之並不覺氣急,猶子在母腹。這是對玄關開啟的一種描訴,在丹說中也稱為“瓊鍾一扣”陳櫻寧,對這一句話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他說“調息之中,忽然一吸,氣息倒入元海,頓時口鼻呼吸頓斷,好像沒氣一般而不覺憋氣,此後天呼吸接先天呼吸,或為“瓊鍾一扣”。
而張三豐在《玄機直講》裏麵說“止念而止息,妄念止而真息現,凝神至於夾脊之竅,裏麵皎皎明明,如月在水中似”這都是在描寫玄關開啟。找到了那個玄關一竅的過程,但是,沒有人說清楚玄關一竅到底在哪裏?有的指的似呼吸頓停,是那種止息的狀態,有的指的是身體的某個部位。比如說近代大家張錫純也說“吸升呼降,說著醜行著妙“他指的是在尾lu部分。打開了這個玄關一竅,我們就打開了天目,就能夠“虛室生白”。
而這玄關一竅到底在哪裏?那我們看看老子和莊子怎麽說的,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通向玄之又玄大道的門檻。莊子認為這個門檻在哪裏呢?莊子說“以德為循”以及“德成之謂立”,這都是一個立足點。立之本源而知通於神。莊子講的“以德為循”以及“德成之謂立”,都是指的身心合一,回歸那個完整的天性,回到我們身心合一的狀態,就會自動地開啟,就會自動地打開天目。
莊子對打開這個天目也有所明示:“不足以滑和,不可內於靈台,靈台者也持而不可持也”當你持守天目的時候,能夠感受到那種氣息的變化,而這個氣息的變化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會感覺到後背有反應,有的人會感覺到尾lu有反應,所以莊子認為這個玄關一竅因人而異。當你感覺到自己身體某個部位有反應以後,會有那種非常舒適的感覺,好像每個毛孔都打開了,很多人也會在這時候出現呼吸頓停,出現哪壺宗止息的狀態,久之而不覺憋悶。
因此這個玄關一竅是“不可持者也”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感應都不一樣,在我們出現這種止息狀態的時候,才能夠“機發於踵”。上一講我們也講到“機發於踵”,它可以上達天目的,為什麽古人都追求這種氣沉到底,出現這種止息的狀態呢?古人沒有我們今天那麽多的概念,這種氣沉到你出現的止息狀態,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身體在進行無氧呼吸,而且莊子隱隱約約告訴我們,長生久視之道要模仿那些大樹。古有大椿者,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莊子文章中很多次提到大樹,大樹是怎麽呼吸的,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它就是無氧呼吸,所以氣沉到底出現止息的狀態的時候,這個無氧呼吸的狀態會漸次上升,它是由下往上走的,直到走到頭頂的時候,人的天目會自然打開,這叫做“機發於踵”,不管怎麽樣他都要回到身心合一,都要回到“若一誌”的狀態,凝神是為了調息,調息最後還是為了凝神,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靜則明,我們的心靜下來才能夠讓神明先行,行於天地之間。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1月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