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付這瞬息萬變的世界。莊子說“感而後應,迫而後動”。感應在先,待時而動。所謂的待時而動就是不刻意的求快,不強行進取,但是一旦感應到機會來的時候,也絕不會拖泥帶水,覆墜而不返,火馳而不顧。馬車跑得快翻了也不減速,前麵哪怕是刀山火海也是義無反顧,這就是當機立斷,因為這個世界變化的太快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樣的人,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做最恰當的事。老子把這叫作“善攝生者”。莊子把這叫作“臨大難而不懼者”。
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i虎,入兵不被甲兵,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聖人無死地!老虎也不敢傷害他,兵器也落不到他的身上,他是怎麽做到的呢?老子說“聖人無死地”。莊子在《秋水》篇針對老子這句話有進一步的解讀,水行不避蛟龍,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烈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如歸,烈士之勇也。龍遊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遭犬欺。龍遊淺水,淺水就是它的死地,虎落平原,平原就是它的死地,強弩之末,就是對方的死地,臨大難也不懼者,聖人之勇也,遇到再大的困難,隻要你“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一定可以化險為夷的,所以說感應在先,不得已出手在後。
莊子在秋水篇說得道之人,入水不溺,入火不熱,禽獸弗能賊。他們又是怎麽做到的呢,非謂薄之也,察乎安危,寧於福禍,謹以去就。他們都有那種先知先覺的能力,他絕不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有了這種先知先覺,有了這種感應的能力以後,即便遇到惡龍,即便遇到猛虎,這時候完全就不用害怕,既然是憑著感覺憑著直覺來到了這個地方,又遇到了蛟龍、惡虎,那麽一定會有解決它的辦法,隻要你不亂,隻要你不慌,完全可以四兩撥千斤,這是“待時而動”。這裏需要強調的一點“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一定是感應在先的,然後才會當機立斷。
如果你隻強調當機立斷,隻強調雷厲風行,那就是把自己置於一種“死地”。“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所謂的“中出”我們1解釋一下,古人沒有這種“直覺、靈感、第六感、潛意識”等等這些名詞,他用了一個叫“中出者”。“中出者”就是我們的直覺,就是我們的感應,中出者不受於外。如果外界不能夠出現和我們感應的現象,這時候要停下來要靜一靜心,不要輕舉妄動。如果我們離開了這個“感而後應”的這個前提,我們往往成為一個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這就是把道與術割裂開來了。
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這個“主”就是心主神明,就是能夠接收到天地的信息,如果你能夠尊重自己的直覺,不要為為難自己,每個人都可以迎來他自己的高光時刻。莊子《寓言》篇就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萬物皆種,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世界做主的,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我的世界我做主,以不同形相禪,隻是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始卒若環,莫得其倫,這個風水它都是輪流轉的,隻要你能夠尊重自己的直覺,能夠感應在先,每個人必將迎來他的高光時刻。
所以莊子告訴我們“去知與故,循天之理,無天災,無物累,物人非,無鬼責。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9月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