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作為我們修行的道場。如果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情,那“善莫大焉”。結合自己的興趣把一件事情做好,這一件事情就可以成為你的定海神針,它可以作為一個載體,從而“一之精通”。一通百通。第二點,如果我們能按照自己的直覺去做事情,能夠靜下心,找到那種直覺或是靈感去做事情,那麽天地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他總是在不經意間給予我們各種各樣的指示,這是靠直覺去做事情。
就像顏回準備去衛國,說服衛國的暴君,停止魚肉百姓。孔子就告訴他你先“心齋、坐忘”。靜下心來找一找那種直覺,有了那種直覺以後“入則明,不入則止”。能和你內心的直覺感應上的,你就去說,你就去做,和你內心感應不接應的,你就不要說,不要做。這樣可以無咎也,就不會引火燒身。可是我們現實中,哪有都能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呢,又有幾個人能夠憑直覺去做事情呢。那怎麽辦?當一個人麵臨著迫在眉睫的問題,急需要解決的時候,你讓他去打坐,讓他去心齋坐忘,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莊子在《人間世》篇講完了顏回去衛國這件事情以後,緊接著又講了公子高出使齊國的事情。公子高是一個溫室裏長大的孩子,從來沒去處理過棘手的事情,但是突然接到楚王的命令,讓他出使齊國,和齊國去溝通。公子高一下子就慌了神了,說“朝受命而夕飲冰”,早上接到命令,晚上回到家大口大口地喝冰水,然後就去找孔子說你要救救我,你看我怎麽辦?我從來沒處理過這樣複雜的事情,我也沒有那個信心,沒有那個能力去處理這樣的事情,我該怎麽辦呢。這回顏回去衛國完全是兩回事。
顏回去衛國是主動的,而公子高是被迫的,必須要去,不得不去。這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很多事情不得不做,必須要去做,而這樣的情況下怎麽去處理。孔子告訴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你去做事情就按部就班的把事情做好,不需要擔驚受怕。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就是告訴他不要再害怕,沒有什麽可怕的。類試於我們今天說的“擺爛”的這種心態,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這時候就把這件事情作為我修心的道場,一點一點的關注這個事情的步驟就可以了,不需要想的太多。
孔子接下來告訴他第二句話“傳其常情而無傳其溢言”。這個“常情”就是你在說話做事的時候,不要摻雜個人的情緒在裏麵,不要摻雜個人的偏見在裏麵,這叫“常情”。你隻需要做到不卑不亢,彬彬有禮就可以了,所以有時候這種近乎“擺爛”的心態,是可以救人的,是可以救命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可以倒上一杯滾滾的白開水,一口一口的慢慢地喝下去,在喝白開水的過程中,隻去感受水的溫度,以及對我生命的滋潤,感覺他進入我的喉嚨,進入我身體的那種感覺,你會發現當水杯喝空的時候,你的心也放空了,你這時候也酣暢淋漓了,突然一下子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
再比如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拿過來一本書,你喜歡的一本書,一個字一個紫地往下看,看不進去也不要緊,這時候告訴自己不是我在看字,而是字在看我,抱著這種心態去看書,去看文字,會突然有一句話,莫名其妙地就映入你的眼簾,這一句話足以讓你釋懷,所以我們麵對任何迫在眉睫的事情,必須要去做的事情,都要相信自己,千萬不要去找人訴苦、抱怨、求安慰,你找別人訴苦抱怨求安慰,就是在告訴自己的身體,我是沒有這個能力解決的,然後你的氣場和你的身體就散了,這時候即便上天賦予你靈感,賦予你機會,你也兜不住。
把必須要做的事情當做道場,來修煉我的那顆心,讓我們具有那種不再恐懼任何事情的心態,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麽意外的收獲一定會不期而至。
抄錄郭偉聖先生視頻全文 2022年9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