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打坐、站樁、調息。。都知道要守心,要守住我們那顆心。但是這個心到底是什麽?心為何物?它絕不是指的我們的心髒。這個心是心無其形,無內無外,和我們的身體是沒有關係的,所以不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心髒。老子也說虛其心實其腹,以及“心使氣曰強”。道德經裏麵提到這個心,指的就是一種意識,指的是一種心識。
莊子在《庚桑楚》篇說“不可內於靈台,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也”。所謂的靈台是我們的神性居住的地方,叫心主神明,這叫靈台。那這個靈台在哪裏呢?不可內於靈台,我們不能認為就在我們的身體內部,不能認為就是我們的心髒。靈台者有持,靈台它是一種意識是一種感覺,我們能夠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它,而不知其所持,可是我們又不知道持守哪裏。而不可持之也,不能刻意的去持守,那是在不刻意之間,是在無意之間才能夠體會到這種靈台的存在。
心是無內無外的,是心無其心的,不能夠簡單地等同於我們的心髒。心髒是一個物質的存在,它不是自性,自性就是神性。莊子在天地篇說“留動以生物,物生成理謂之形”。所謂的物質的世界,所謂的有形的世界,它是“留動以生物”。這個“留動”就是我們有所“住相”了。一切住相都是來自我們的感官認知。人是有兩套認知係統的,一套就是感官認知,一套就是我們的自性或者叫神性。我們一直說的明心見性,指的是我們的心境能夠打開,能夠光明通透,我們能夠顯化自性的光輝,而這種自性的光輝就是神性,這種神性又是一個係統。
站在兩個不同係統的角度,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就像庖丁解牛。當他用感官認知來看牛的時侯,看牛就是牛,當他“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時侯,目無全牛,物生成理謂之形。“理”就是我們所謂的規律,這個規律,都是我們感觀認知的一種總結,道行之而成,物謂者而然。一切都是我們認定它這樣它才這樣的,它才會成為這樣的,我們都熟知的黑格爾說的一句話“存在就是合理的”。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什麽呢?隻要是客觀存在的,它就是正確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其實這種理解並不是黑格爾要表達的願意,可能是我們翻譯有誤,以訛傳訛。黑格爾原本要表達的就是:這個物質的世界,都是我們的理性認知(結果)。這和莊子說的“物生成理謂之形”是不謀而合的,是一個意思。
物質的世界,有形的世界,都是我們感官認知的理性結果,相對於人的自性,那是另外一套係統。那麽自性或者神性包括哪些東西呢?包含著先知先覺,趨利避害的本能以及潛意識、下意識、直覺、第六感等等,和感觀認知完全是兩種思維模式,兩種係統。當我們隻相信感官認知,隻相信“眼見為實”的時侯,這也叫“住相”。六祖慧能當年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開悟了,那這個“應無所住”就是不可以住相,你隻要不住相,你那種自性就能夠顯化了,可以達到真正的明心見性的境界。
比如說莊子在《庚桑楚》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胥糜登高而不慄,外死生也。一個被處於死刑的罪犯,你讓他站在懸崖壁上,他也不會有絲毫的恐懼(無恐懼無掛礙之心),為什麽呢?因為他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時侯,這時侯他絕不會住相了。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靈台者有持:心主神明,試問心為何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https://www.ixigua.com/7099657531957608997?logTag=0670486c37e2a166d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