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物物而不物於物

(2022-04-17 15:12:12) 下一個

莊子《山木》篇第一則寓言故事。就是“豎子殺雁”這則寓言故事,我們也都比較熟悉,但是這則寓言故事,值得我們反複揣摩,它的含義非常深刻。這是莊子的弟子,給莊子拋出的一個問題。一個難題:先生你說昨天我們看到的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所以能夠盡其天年,能夠長得那麽大,能夠活得那麽久,那這個主人家的這隻鵝,因為沒有用反而成了盤中餐,那到底是應該取無用呢?還是應該取有用呢?先生如果是你,你該怎麽做?

莊子笑之曰,莊子覺得這個弟子悟性很高,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也很開心,於是告訴他的弟子,吾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這句話也很關鍵。莊子說:我肯定要處於這種材與不材之間,處於木雁之間的這個意思,那麽這個材與不材之間,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我必須以一種形式出現。這種形式出現或者存在,一定是人們認知達不到的,人們沒辦法去辨識有用和無用的,這樣人們就不會輕舉妄動,不會輕易去傷害他。就像我們在山野中,看到一棵從未見過的植物或是蘑菇之類的,你不知道它有毒還是沒有毒,不知道它可以食用還不可以食用。

因為我們的認知決定了我們那種小心謹慎,決定我們對哪怕一棵植物都有那種敬畏之心,所以莊子說:吾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吾將處於木雁之間就可以了。但是莊子接著話鋒一轉: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即便我這樣,即便人們的認知人們的辨識所不能夠到達的,它仍然不是萬全之策,一旦人們這種聰明技巧多了,仍然有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傷害。我們仍然以一株沒有被認知的蘑菇為例,一旦被認知以後,它沒有毒性就會被食用,一定會有更多的人采集它傷害它,如果它有毒性,人們甚至會把它作為一種藥材來加以使用,所以莊子說“故未免乎累”,仍然是有後患的,那如何以絕後患呢,如何才是全身之道呢?很多人認為莊子並沒有給出真正的答案。其實莊子已經給出了答案,並且答案非常的明確。

莊子說: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zi,一龍一蛇,與時俱化,無肯專為,這就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進入了無限的精神自由的世界,這個精神的世界,那是永恒不變的。人處在這種精神自由的狀態下,靈魂會為我們生命負責,靈魂會安排好生命的一切,一龍一蛇,一上一下,以和為量。他和萬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成為了一個不可分割的這種整體,這叫“以和為量”。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以後,就不會與外物產生任何的磨擦。莊子認為這種精神的世界才是“浮遊乎萬物之祖”,回歸到萬物的根本去了,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如果你能夠歸於精神自由狀態,讓靈魂來安排一切,哪怕身體看似在赴湯蹈火,他最終一定也是毫發為損的。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才是真正的龍蛇之變。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君子當處木雁之間,聖人應有龍蛇之變!”)

https://www.ixigua.com/7079631522902639112?logTag=f523061c35dec61ca7a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