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有一次見到了梁惠王,他給梁惠王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天下如運諸於掌。如果讓他來治國治天下,那都是易如反掌之事。梁惠王說,我聽說你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就是我聽說你隻有一妻一妾,但是你連你的一妻一妾也搞不定,你家裏隻有三畝地,可是你根本就種不好莊稼,你連這三畝地都種不好,連你的一妻一妾都管理不好,你又怎麽可以說自己可以治理國家治理天下呢。
楊朱就給梁惠王舉了個例子,他說你看那個放養的小孩子,他讓這個羊群往東羊群就不敢往西,非常地聽話,但是你讓堯舜來拿個鞭子來趕羊,他一定手足無措手忙腳亂,而且是越趕羊群越散,所以說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謂也。
這是顛覆了我們很多的認知。比如說我們一直被教育“不事一屋何以掃天下?”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種思想,而楊朱講的這一番言論非常的大氣。他對梁惠王說,鴻鵠高飛,不集窪池,何也?其極遠也。像鴻鵠這樣誌向高遠的鳥,它不會在汙水小渠裏麵停下來,為什麽呢?因為它的誌向高遠。
這也是莊子所說的“梁麗可以寵城,而不可以窒穴”。一根頂梁柱可以衝開城門,但是你用這根頂梁柱來堵螞蟻洞,那是無濟於事的是堵不住的。騏驥驊騮一日千裏而捕鼠不如狸鼪xing。千裏馬能夠一天跑一千裏路,但是你讓它抓老鼠,它一定不如野貓和黃鼠狼,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就像楊朱一樣,看起來好像六親緣淺,連自己身邊的人都搞不定,甚至與世格格不入,但是隻要他有鴻鵠之誌,有這種吞吐天地之氣,那麽一旦時勢有利於他,他就能像大鵬鳥一樣,扶搖直上九萬裏。
為什麽那麽多的煩惱,那麽多的事情放不下?就是因為我們在雞毛蒜皮事情上計較的太多,不能夠高瞻遠矚,不能夠有遠見卓識。如果我們把莊子的《逍遙遊》前麵七段,關於描寫大鵬鳥的這個七段的內容讀透了,我們就會放下很多,我們就知道該怎麽做。莊子逍遙遊篇描寫大鵬鳥,總共用了七段文字,以斥鷃yan嘲笑大鵬鳥作為終結。
莊子為什麽用大鵬鳥來比喻這種逍遙,來引領我們進入這種逍遙的境界,也就是在告訴我們,真正的逍遙絕不是安貧樂道。安貧樂道的是蜩於學鳩,是水池中的小鳥斥鷃。真正的逍遙就要有大鵬鳥這樣的心量和氣量,我們看莊子在描寫大鵬鳥的時侯,在如此大的時空尺度下,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力的這種時空尺度下,描寫大鵬鳥從北冥飛往南冥,但是他下筆之處都是在描寫這種氣息。
從“海運將徙於南冥”以及“野馬也塵埃也萬物以息相吹也”,還有“去以六月息者也”最後是“絕雲氣負青天,且適南冥也”。他講的都是“息”,講的都是“氣”,因此當我們陷於這種蝸角之爭這種雞毛蒜皮的事情中的時侯,我們的心量不夠大,那麽我們就去擴大我們的氣量。當你的氣量大了的時侯,你的心量自然就大了,就不會在這些事情上耗費自己的心力和能量,你就能夠跳出來,來俯瞰當下的一切。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隻有跳出來你才有智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一定要遠離那些不能和你同頻的人,當你具有更大的氣量更大的胸量的時侯,你一定可以吸引同頻的人和事,反之如果你的氣量不夠大,你的心量也會越來越小,一定會陷入那種斬不斷理還亂的千頭萬緒之中而不能自拔。
莊子在《秋水》篇說:風蓬蓬然起於北海,篷篷然入於南海,一指可勝我,一鰍可勝我,一條泥鰍我也吹不走,一根手指頭我也吹不彎,然而,蜚大屋,折大木,唯我能之。但是掀翻大房子折斷大樹木的,隻有我風能夠做得到,因此莊子說,眾小不勝而能大勝者,唯有聖人能之。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你為何六親緣淺,與世格格不入?人的心量都是氣量撐大的。”)
https://www.ixigua.com/7058865140082573860?logTag=07c3461ff3df6f392c5a
李白走到哪就笑到哪,令人佩服,豪爽之人。四句真言的詩句,是古人心中的自我豪情壯誌之精華詮釋。
謝來訪。謝分享。
人之初,性本真。人之遠,性本途。
人之真,性本古。人之途,性本歸。
三生萬物之淺想之初
(悟道)
三生萬物後,萬物就在三生後,成就更多的萬物。自此:“三生一”立足第一輪回定論初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此循環下去,可謂三生一,即四。四季一輪回,一輪回生四象。
對於人類,合二為一,生三,而三又生萬生。即從家庭到社會的轉變過程。
可謂,單個個體是零,對於家庭來說。而一個家庭就是一個一,而這一又由兩個一組成二人世界,繁衍下一代,有了三,加入社會,成就了四。成了最穩固像四條腿的椅子定基人類立足之源。
對於自然,一年四季,四季之間的關係是,都是一組三季節後,成就出第四季節的。如是:冬春夏成就秋,春夏秋成就冬,夏秋冬成就春,秋冬春成就夏。如此下去,三生一,即四季輪回,循環成一種永生。
把人和自然的這種“三生萬物”之規律關聯一起,就得出一種真理。
人和自然的永生表麵方式雖不一樣,卻都永生在一種“道”上,即道之原理淵源。
此道非特指道家學說,而是一種道在其原理構造上的一種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可解一表解,即三字書。
道、德、經,三字真言書囊括一切真理及其存在之表象之實質之“三生萬物”。
《道德經》的三字中的每個字都有其獨立的位置地位,是分開來表的三個深意。
道可用《奇門遁甲》及其九字真言來詮釋。
經可用《三字經》來詮釋。
那德呢,用什麽來詮釋?可用百家爭鳴諸多觀點看法和諸子傳世之作來詮釋?
這是老子與造物主同遊後,從人的眼裏和心裏悟出的從大的方麵來看的各種“相”,但在天的眼裏,也隻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也就是說老子也隻是探究到宇宙的一角,而在這一角下,地上萬物有了一番看似主觀下客觀的有些科學依據的可對比對照的一個“參照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