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漁父拒絕當孔子的老師

(2022-02-03 03:48:37) 下一個

孔子向打魚的老者漁父問道,漁父給他說了“法天貴真,精誠之道,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孔子聽罷也是深有感觸,然後就想拜漁父為師,要跟漁父“卒學於大道”。漁父告訴孔子,吾聞之,可與往者,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慎勿與之,身乃無咎,子勉之,吾去子矣。

漁父拒絕了孔子。漁父說,我知道,如果我們是同道中人,就可以一起修心養性,至於妙境,如果不是同道中人,那一定要慎重,不要和他在一起,隻有這樣才不會引火燒身,才不會招災引禍。子勉之,你要好自為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我還是要離你遠一點,我還是要離你遠一點。。

從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像漁父這樣已經達到真人境界的人,仍然要遠離不與自己同頻的人,遠離那些非同道中人。莊子說:莫大於天,莫富於地。外在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就像我們知道的成語:南柑北枳。在淮之南,在淮河的南岸,它就是甘甜的橘子,移栽到淮河的北岸,它就是酸澀的苦澀的那種枳子,同樣的種子,同樣的樹,為什麽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就是環境、氣候、水土,改變了它。

這一粒種子種下去,這一棵樹苗栽下去,一切都是為了適應這種土壤氣候環境而已。南柑北枳,其性一也。這是環境時空對人的影響。在莊子《庚桑楚》篇,很形象地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個人臉上長了一顆黑痣,一顆不起眼的黑痣,可是有人告訴他應該把這個黑痣去掉,漸漸地來勸他的人越來越多,最後他覺得的確應該去掉。

但是莊子發表了自己不同的觀點。他說:請嚐言“移是”,把這個黑痣去掉,就是正確的。這個觀點稱為“移是”。我來嚐試說一說這種“移是”的觀點。莊子說應該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如何決定該不該去掉這顆黑痣,那要“以生為本”,就是要尊重自己的身體,要從自己的身體出發,要從“全其形生”的角度出發,如果不損害自己的身體,那就沒有必要去掉,它的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以知為師。以內心的感覺作為指導,不要被外在的評價所帶偏,因此莊子在論“移是”這一段最後一句說:今之人也,是蜩tiao與學鳩,同與同也。說現在的這些人啊,都試圖把自己的情緒強加給別人,特別是那種負麵的情緒,負麵的看法強加於別人,他們這些人一天到晚就是品頭論足,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蜩tiao與學鳩”。

莊子講完“移是”這個觀點,在後麵有一段話是這樣總結的,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緣以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真正的高手是沒有情緒的,真正的高手,更不會被別人的情緒所帶偏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屏蔽這些情緒的幹擾,我們漸漸地就會陷入這種無限的煩惱中去,會不由自主地去反複揣摩別人的一句話,會不由自主地無限放大別人的一句話,最後把自己捆的死死的,動彈不得。因此欲靜先平氣,我們想靜下來,首先我們要不受外在情緒的幹擾。欲神則順心,想達到內心的那種覺知,以內心的覺知為指導,就要順從自己的內心,尊重自己內心深處的召喚。


緣以不得已,這個“不得已”就是老子和莊子所說的“托不得已於中”。我們不要把“不得已”理解是外在的力量逼迫的,這個“不得已”是“托於中”,這個“中”就是我們的內心,一切都是我內心驅動的,把外在的驅動改變成我內心的驅動。我不這麽做我就不舒服,我不這麽做我的內心就不能夠安靜,如果你掌握這個原則,那才是“官知止而神欲行”,才會一順百順。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高手是沒有情緒的,更不會被別人的情緒帶偏,欲神先順心。”)

https://www.ixigua.com/7059600403435880971?logTag=e60150fa84afccb509f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