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腳的獸對百足之蟲說,我隻有一條腿,靠著這一條腿蹦達,我根本就不用動腦筋,而你有那麽多條腿,你是怎麽去安排它們協調一致而往前走的呢?那該怎樣去用腦子,怎麽樣去動腦筋呢?
百足之蟲說,我也不用動腦子,一切都是天機在動。我也不知道它們怎麽就配合得那麽好,我也不知道它們為什麽就不會亂。莊子在《秋水》篇也講了一個邯鄲學步的故事,邯鄲學步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於《莊子》。
壽陵餘子學步於邯鄲,未學國能而又失其業,直匍匐而歸。壽陵餘子,這個小夥子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比較優雅,然後就想去學習,仔細地分析人家走路得每一個動作,甚至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腿,他都要去計算,反而最後連自己怎麽走路都不會了,隻有爬著回老家。
這個寓言故事,我們聽起來非常可笑,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犯這樣的錯誤,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去預判一切,去判斷一切,但是它的結果卻是消耗我們的能量,是消耗我們的體能,根本是起不到作用的,所以莊子說:有足者至於丘而真一味勤行者邪?
一個人登上了高山到達了目的地,真以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嗎?其實都是天機在動。莊子同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遂舉火而觀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有一個人長得比較醜,半夜生了孩子,她心中反而更加的忐忑,老是舉著燈去看自己的孩子,生怕他長得像自己一樣醜,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莊子說:莫若釋之不推,不推,誰其比憂?莊子認為,你不如不去用腦袋考慮這件事情,你越是思考這些問題,除了讓你心煩意亂,除了消耗你的精力和能量,都是無濟於事的。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苦思冥想的事情,我們一天到晚在爭的事情,目的是什麽?
目的是要消除一切焦慮和煩惱,可是我們又偏偏在焦慮中去尋找消除焦慮方法。這就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莊子說此名為“益多”。既然我們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那種身心安寧,沒有煩惱,沒有焦慮,那我們為什麽不回到沒有焦慮沒有煩惱的狀態呢?
境由心生,相由心造,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產生的,你所謂的美和醜那是世俗的觀點。如果說醜,你能醜得過莊子《德充符》篇德那個哀它嗎?那個哀它,可是醜的驚世駭俗,然而他卻“雌雄合於前”,不管是男的女的都喜歡他,所以我們追求的美,所謂的好看無非是讓人喜歡我們,那喜歡我們的目的是,無非是讓我們的內心沒有煩惱而已,可是我們往往都搞反了,認為隻有達到世俗所認為的美好,才能夠讓我們心生歡喜。
實際上應該是什麽?莊子說:淡然無級,眾美從之。如果我們內心首先回歸到這種淡然無級的狀態,回歸到這種恬淡虛淨的狀態,那麽一切的美好,你認為的美好,世俗認為的美好都會跟隨我們,這才是一切美好的根源,這才是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莊子說:是終始本末,不能相坐,動容貌,設彩色,以媚一世。我們所爭的,我們所焦慮的,甚至恐懼的一切,都是為了媚俗,都是為了迎合世俗而已。這都是一種顛倒夢想。我們真正要坐的是要回歸根本,回歸到我們自身上來,事有終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後,幾近道也!我們不能把這搞反了。如果你去搞反了。那你就是邯鄲學步,你越想爭的東西越爭不到。
嬰兒無碩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一個嬰兒不需要一個有學問的人,一個懂語法的人來教他怎麽說話,他自然就能夠說話,他為什麽能夠學會說話,與能言者處也,隻要和會說話的人在一起就可以了,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天機在動,是我們的本能,會驅使我們獲得應該獲得的一切,就像邯鄲學步這個壽陵餘子,如果他不去刻意地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他隻要做到坦然無級,在這個環境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不是刻意的學,反而能夠學得會,回歸到內心的恬淡虛無,才是走出無明。
莊子說:不緣道,不喜求。這個“不緣道”是什麽呢?就是不刻意的去追求我們已知的東西。厲之人夜半生其子也好,壽陵餘子邯鄲學步也好,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我要得到的一切都是需要我刻苦勤奮學來的,都是我要用腦子思考來的,但是他忘記了這是本能使然,這是天機在動。所以莊子說:言其有足,至於丘者,真以為勤行者邪?
(抄錄視頻全文“軋:頭腦是身體的耗能大戶,心空者自明,自明者天機動。”)
https://www.ixigua.com/7054779882810638885?logTag=9523bbd1f8c1eb10b1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