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敢問“道”在何方

(2022-01-19 10:39:46) 下一個

 

莊子說鳳凰是非梧桐不棲,非醴li泉不飲,非練實不食,這樣一種精神純粹的生物,他是不會和貓頭鷹和禿鷲以及烏鴉去爭搶腐老鼠的,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是在告訴我們,隻有不斷地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才不會在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事情上去浪費我們的精力,去耗費我們的精氣神。

如果你是一隻貓頭鷹,那麽你就有可能和烏鴉一起去爭奪腐老鼠,會在這樣的事情上糾纏不休下去,不能夠擺脫,所以我們提高了一層精神世界,那麽我們的心氣就會往下沉一截,深之又深而能物也。

精神境界越高,越能夠沉得住氣,越能夠定得住氣,自然地在這個無常的世界裏,遊刃有餘,能夠駕馭外物而不會受到外物的拖累,這是莊子說的“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的真正含義。也是莊子說的“乘物以遊心”,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來調和我們內心的,都是讓我們達到那種精神自由和富足的。


莊子,田子方篇,孔子第七次問道於老子,到老子的住處,老子正好洗漱完畢,站在那晾幹頭發,孔子不便打擾,在一旁等候,在這等候期間,他感覺到老子真的是大象無形,似遺物離人而使獨也。好像身邊一切的人和物都與他沒有關係,天地雖大,唯我獨尊,是這一種感覺。

孔子非常的感慨,然後他對老子說,我眼睛難道是花了麽?還是我頭暈了呢?我也感覺到,天地之間仿佛隻有你一個人,這就是大象無形。老子告訴他,吾遊於物之初,我正在與造物主同遊,孔子非常虛心地請教老子:敢問其方?

老子告訴他,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與造物主同遊的這種境界,如果是一個心神受困的人,他是不能夠做到耳目口鼻相通,他也無法去言表的,所以我也隻能“議乎其將”,我也隻能跟你說個大概。

老子說這是一種什麽狀態呢?是一種天地陰陽和合,身心和合的一種美好的狀態,叫做“至美”。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調和我們的身心,如何調和天地陰陽和合之氣。

一開始是冰釋解凍然後是星星之火漸漸成為燎原之勢,上升到如日中天,炎炎烈日,接著就是細雨瀟瀟,雨露均沾,涓涓細流漸漸匯成大江大河,接著就是冰天雪地,冰凍三尺,再接著就是冰釋解凍,星星之火,往複循環循環往複耳不知其所終,這就是老子告訴孔子如何達到這種“至美”的境界,如何調和天地陰陽二氣,如何調和身心的一種方法,在這一升一降之間,明天地造化之機,


孔子又問他:敢問遊是?什麽叫做敢問遊是?我們今天有個成語叫實事求是,怎麽能讓這種陰陽和合之氣感應到外物,感應到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老子接下來說:得至美者,方得至樂,調和天地陰陽二氣以後還不夠,你還要突破我們頭腦和身體的禁錮。

如何突破我們身體和頭腦的禁錮呢?老子做了一個這樣的比喻。食草之獸,水生之蟲,這些吃草的動物,不會因為換了草地,不會從東邊的草地換到樂西邊草地就不能生存。 水生之蟲,水裏麵的蟲子不會因為換了一個湖泊,換了一個環境,就不能存活了。


老子總結: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靈魂就好比這食草的動物,我們的身體,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就好比供養食草動物的這個草地,隻要我們能突破這個身體和頭腦的禁錮,回歸我們的精神自由,我們就是澡雪精神的鳳凰,我們就可以達到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睨ni於萬物的最高境界。

當我們能夠突破自我,我們自然就能夠感應到外物,老子在講這個“至美”的境界,調和身心境界的時侯說“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大地主陰的,可是老子認為真正的陽氣陰極而生,真正的陰氣恰恰是陽極而轉,這就好比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起,是一個道理。

而這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起,是我們感知不到的,是我們眼耳口鼻舌身意都無法去感知的,都無法去理解的,這才是明天地造化之機。《易。辭》裏麵說,文王至日閉關,商旅不行,七日來複,反複其道,朋來無咎,出入無疾,文王在冬至和夏至的時侯他要閉關的,在冬至一陽生的時侯,他要祈求天下風調雨順,像姑射ye山的神人一樣,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在夏至一陰起的時侯,他用這種蕭殺之氣讓群魔退聽,不能夠興風作浪。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明太難地造化之機,升降之間循環往複,突破身體以及頭腦禁錮。”)

https://www.ixigua.com/7047726517094187523?id=7053270587141325348&logTag=4ae1e100b142e53ce8c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