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逍遙樹下逍遙遊

(2022-01-18 17:49:24) 下一個

這是一樁公案。莊子“山木”篇開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莊子行於山中,看到了一棵參天大樹,這顆樹枝葉茂盛,很多砍樹的人站在它旁邊去觀看,歎為觀止,卻不敢去砍它,卻不敢去砍伐它。

莊子說此樹就是因為沒有用,才長得如此之大,才能夠盡享天年,說完以後帶著他弟子徑直趕路,不覺天色已晚,然後和他的弟子投奔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一看,哎,莊子來了,好久不見的一個老朋友,非常開心,馬上命令他的兒子趕快去殺一隻鵝招待莊子。

他的兒子就問,殺哪一隻呢?我們家有兩隻鵝,一隻會叫的一隻不會叫的,我該殺哪一隻呢?莊子的老友說,當然殺那隻不叫的,那一隻能叫的還有用,能夠看家護院。

莊子的弟子就很納悶了,然後就問莊子,先生你說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它能夠盡享天年,那麽這隻鵝卻為什麽因為沒有用而被殺了呢?先生如果您是這隻鵝,你是選擇有用還是選擇無用呢?這就是“豎子殺雁”的這個故事啊。這個雁指的是鵝。

莊子笑曰,吾將處與材與不材之間,莊子說如果我不得已作為那隻鵝的話,我肯定是:近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選一個中庸之道吧。既不是最凶悍的鵝,也不是最無能的鵝,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黃金分割點。比如有十隻鵝,那麽黃金分割點就是第六隻和第七隻。是0,618(零點六一八)。這叫材與不材之間。

莊子接著說,雖然,有患。莊子說即便是這樣,仍然不是萬全之測,那不是全身之道。那麽莊子講的全身之道是什麽呢?莊子說,若夫乘道德,浮遊則不然,物物而不物以物,胡可得累焉?這句話就是說,我為什麽非要做那隻鵝呢?為什麽我非要有一個主人呢?我不可以沒有主人麽?我完全可以做到:天子不得臣,侯王不得友,如果我沒有主人,誰又能夠殺得了我呢?

所以說我們必須要跳出這種思維,如果我們一直在尋找受製於人的這種生存方式,你最多選擇了黃金分割點,但是在莊子看來,依然有苟且偷生之嫌。若夫乘道德浮遊則不然,這也是莊子逍遙遊篇講的,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慧子和莊子說,我家裏有一顆大樹,非常之大,卻沒有任何用處,你說我該怎麽辦?


莊子說: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我和版本理解什麽呢?為什麽不把這顆樹,栽到空曠的地方讓人在下麵乘涼,這不是莊子的逍遙遊的原意啊,如此參天大樹怎麽去移栽呢?所以這樣的解釋非常的牽強。

莊子講的這個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是指的我們精神的世界,如果我們把這棵樹做為社樹,我們有什麽心事,我們有什麽困惑可以去對它訴說衷腸,它一定會有回應的,而且你的問題你的困惑,都會得到天衣無縫的解決,這是:逍遙寢臥其下,彷徨乎無為其側的真正含義。

無論是山木篇的大樹,還是逍遙遊篇慧子家的這棵大樹,都在說明真正的一種逍遙的境界,這種逍遙境界絕不為外物所累,不為名利所累。莊子在《德充符》篇是這樣說的:故聖人有所遊,得道的聖人,他的逍遙境界是什麽樣子的呢?他是無思無慮的,內心光明的,不需要用什麽謀略,不需要用什麽計策,也更不需要什麽城府,不需要絞盡腦汁來應付這個世界,所以他根本不需要那種所謂的小聰明,得道的聖人與天地為一,與萬物並生,所以他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分離,哪裏需要用道德來約束呢。

得道的聖人就像莊子《齊物論》篇說:今日吾喪我,如喪其偶。。。。。。他是不著相的,與萬物又不會去糾結的,根本不需要什麽力量來斬斷這萬千的牽絆,因為得道的聖人主張:外物不可必,不會和外在的環境,依靠利益在一起,所以他根本不用費心去和別人搞交易,如果能做到這四點,那麽你的供養從哪裏來,就是老天爺在賞飯吃,莊子把這叫做“天鬻yu”,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既然一切都是上天在賞飯吃,又何必使用那種有為法呢?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有沒有得道,就看可是老天爺在賞飯吃?就看是否受製於人?)

https://www.ixigua.com/7031760989725196813?logTag=016d782f660c92c189f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