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麻衣神相的先生,來給列子的老師壺子相麵,壺子一開始給他展示了一種守靜的法門,靜能生陰,那種如如不動,從外表甚至看不出生機來,這個相麵先生叫“季鹹”。
季鹹一看到壺子如此沒有精氣神,然後就對列子說,你的老師活不久了,最多活半個月,你準備後事吧。列子把季鹹送出屋後,進屋就哭的稀裏嘩啦,把季鹹的話重複一遍,壺子笑了笑,對列子說,你不用擔心,明天讓他再來給我相個麵。看一看他明天怎麽說。
第二天壺子用了一種“踵息法”就是“機發於踵”,鼓舞自己的氣血,讓自己紅光滿麵,季鹹第二次看到壺子,覺得壺子好像換了一個人,然後對列子說,你的老師出現了轉機,他之所以能夠出現這種轉機的結果,都是因為遇到了我,有幸遇到了我!正因為他遇到了我,他的生命才出現了轉機。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世人把這種因和果往往是顛倒過來的,總是把天亮歸於雞打鳴。還有一則我們熟悉的寓言故事“鄰人疑斧”。這戶人家的斧頭搞丟了,他總是懷疑鄰居偷的,他越懷疑越覺得證據確鑿,他怎麽看鄰居都像一個偷斧頭的人,後來在自己家找到斧頭以後,他再去看他的鄰居,就沒有那種鬼鬼祟祟的樣子了。才承認自己差點冤枉了他的鄰居。這就是所謂我們認知上的因和果。
我們總說因果輪回,這種因果輪回,往往是我們顛倒的一種認知,道家有一句話,順則凡逆則仙。隻在其中顛倒顛。有時候我們順著這種因果的思路,好像是一目了然,殊不知是大錯特錯。因此莊子在”齊物論“篇說,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就是你這些事情都是你自己的判斷,我們所認知的這種因果輪回,往往是一種錯覺,是你的認知上,你的心中先有了這種定論,這種結論而已。那麽得道的人像老子莊子是怎麽看待因果的呢?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個”陰”他是我們看不見的,陰者因也,這個因果的因也是陰陽的陰。陰在陽之內,非在陽之對!真正的因果的“因”是我們看不見的,是我們的感觀認知達不了的,也就說我們隻能看到“果”而看不到“因”。
莊子“山木”篇這樣來表達因果的。莊子遊於雕陵之樊,莊子到一個栗林中去遊玩,一路風景讓他流連忘返,不知不覺在栗林中走的越來越深,正在他欣賞風景的時侯,一隻大鳥突然撞到了他的腦門,莊子說這是什麽鳥啊,有眼無珠。連我莊子這麽大的人它都看不見,於是莊子準備彈殺這隻鳥。
當莊子準備彈殺這隻大鳥的時侯,突然又看到一隻螳螂,正在準備捕殺一隻蟬,這隻蟬毫無發覺,在這個綠樹濃鬱之下忘乎所以的鳴叫,還說自己“知之,知之”已經知道了!知道什麽呢?蟬在忘乎所以在享受這種濃鬱遮蓋下的陰涼,而螳螂正在全神貫注地準備一擊而中,可是螳螂不知道,他們正好落在了這隻大鳥的視線範圍之內,雖然這隻大鳥視線不好,但是正好落在了它的嘴邊,螳螂也是全然不知,大鳥準備一箭雙雕,可是大鳥也不知道,後麵還有莊子準備彈殺它。
莊子正以為自己看得很清楚,覺得好沒意思。原來都是二類相招,物物相累,於是“捐彈反走”。可是正在他認為看的很明白的時侯,看守栗園的人,認為莊子是來偷他的栗子的,從後麵來追趕莊子,來辱罵莊子。
莊子覺得瓜田李下也說不清楚,隻有一溜煙的跑回了自己的住所,整整三個月沒有出門,弟子問他為什麽三個月沒有出門,他說:我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我們有時候自己認為看的很清楚了,我們反而是最糊塗的。
真正的因果不是我們看到的這種因果,真正的“因”往往是我們看不到的,就像寒蟬看不到背後的螳螂,螳螂看不到背後的大鳥,大鳥看不到背後的莊子,莊子看不到背後的看林人。。。。。。
那如何應付這種因果的輪回,莊子說: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如果我們做到了無我,我們就歸於時也命也,一定會被時勢命運推到最佳位置上。這也是無為無不為。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看不見的因果輪回真相;順則凡,逆則仙,隻在其中顛倒顛。”)
https://www.ixigua.com/7034003124960363022?logTag=d259acd08b302c4c14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