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莊子羅列六種高人特征

(2022-01-16 02:42:29) 下一個

戰國時期的明辯家公孫龍,是一個極其能說會道的人,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真正的辯手,沒有人能辯論過他,可是他見了莊子,聽了莊子的一番言論之後,直驚的是目瞪口呆,說不出一句話來。這時候才感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真切切的感覺到這下見到高人了。

莊子的言論直指人心,在莊子麵前他毫無反駁的餘地,自己以往的見識,以往的學識,突然間就蕩然無存了。莊子走後,他也感覺到很奇怪,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以前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為什麽今天在莊子麵前,卑微的像一粒塵埃一樣呢?

他去問道於魏國公子牟,他說為什麽我聽了莊子的言論,茫然異之?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離堅白,若懸宇,然不然,可不可,我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為什麽在莊子麵前感覺到“茫然異之”呢?

魏國公子牟給他講了兩則小寓言故事。一則就是井底之蛙,井底之蛙見到了東海之蹩,隻能是:適適Ti然驚,規規然若失,和公孫龍的表現如出一轍,然後又給他講了一個壽陵餘子邯鄲學步的寓言故事。說你和莊子根本就不是一個等量級的,你們的思想和境界,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你趕快走吧,再不走,你就像這個邯鄲學步的壽陵餘子一樣,為學其能,又失故業,你不但學不到人家走路的樣子,最後連自己怎麽走路都會忘掉。

公孫龍聽了公子牟一番話,是口呿qu而不合,舌舉而不下,已經驚掉了下巴一樣,合不攏嘴巴了。然後是一副張嘴結舌的樣子,乃逸而走,最後灰溜溜的回家了。

公孫龍在戰國時期,那是名副其實的雄辯家,他和慧子都是堅白論的忠實擁護者,堅白論是隻承認感觀認知的一種理論。比如說一塊白色的石頭,你隻用眼睛去看到那塊白色的石頭,不一定就是白色的石頭,有可能是一塊白色的木頭,或者其它東西,那隻有用手去感受一下,去摸一下,你感覺到它是堅硬的,這時候才能確認它是一塊石頭,也就是說他隻承認感觀認知,而且是綜合性的感觀認知,是眼耳口鼻身意一起上,才能夠確定物質的存在。

他的另一個理論就是白馬非馬論,認為你看到的一匹白馬未必是真的白馬,還有可能是你的幻覺,還有可能是你夢裏夢到的,所以你必須去咬一咬自己的手指頭,感覺到痛,不是在夢裏,才能確定這是一匹白馬,而不是你夢到的,而不是你的錯覺。這是他的兩大理論。他憑借這兩大理論,困百家之智,窮百家之言,沒有人能夠說服了他,但是莊子在“天下”篇評價這種理論呢,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直到見到了莊子,他才知道什麽叫做高人,什麽叫做直指人心,什麽叫做心靈的震撼。

像莊子這樣的高人,其實在莊子“大宗師”篇,有比較詳細的論述。莊子大宗師篇講到了真人的特征,講了很多,比如說真人無夢,其覺無憂,還有真人不悅生,不惡死等等。

但是他集中列舉了高人的這種特征,這種高人好像自帶光芒自帶光環一樣,他好像是發光體,這種發光,不是我們看到的這種光,給人一種感覺,哎就是為之眼前一亮,為之心靈一振,那種感覺,似乎他僅僅的存在,就可以驚醒身邊人的靈魂。

在大宗師篇他是這樣說的,古之真人,其壯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這是第一種高人。他根本不需要前呼後擁,他一個人站在那裏就勝似千軍萬馬,他看上起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可是你又覺得他並不缺少些什麽,並不需要承接什麽或者補充什麽,就像德充符篇六個形體殘缺的人一樣。

第二種高人:與乎其堅而不觚gu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他可以用最溫柔的方式來表達最強悍的立場,他不需要外在華麗的打扮,他自帶一身貴氣,而且又接地氣。

那麽第三種高人。自帶光芒的這種高人叫:邴邴bing乎其似喜也,崔崔乎不得已也,他總是那種由內而外的那種喜悅,這種喜悅不是裝出來的,極具感染力,而又並不是那種喜形於色的。

第四種高人是什麽呢?滀chu乎近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這種人,隻要你靠近他,你就能感覺到那種溫暖,那種關懷,似乎找到了安全感和歸宿感,甚至就覺得他就是我,我就是他,能讓人產生共鳴,能讓我們的內心一下子安靜下來,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心靈的寄托,理解了什麽叫做“見賢思齊”的真正含義。

第五種高人就是:廣乎其似世也,敖乎其未可製也,哎這就是大象無形。就像皇帝見到了廣成子,說:廣成子之謂天也,廣成子就是天,廣成子就是宇宙,他是一種大象無形的存在。

第六種高人就是:連乎其似好閑也,悗men乎忘其言也,這樣的人,哪怕他一句話都沒有說,仍然能夠打動人心,他和萬物的連接,好像根本就沒放在心上,根本不是有一絲絲刻意的,他不是刻意的保持那種沉默,隻是忘記了怎麽說,完全處於一種忘我的狀態,無我的狀態,這也是老子說的“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其發動如天地者乎!”
(抄錄視頻全文“莊子:高人自帶光芒,他的存在就是震撼,一個人就相當於千軍萬馬”)

https://www.ixigua.com/7040266853947540000?id=7043294889521447431&logTag=577fec1e288e96da64c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基多山人' 的評論 :

難道古代就懂包裝之術?嗬嗬。

是真是假,流逝長河,一種思想的傳播靠什麽呢?靠比較名家之間的不同?還是在收集名家們精華的基礎上,運籌帷幄重新錦上添花蓋棺定論成千年留名史冊呢?

多謝來訪和分享寶貴意見。很同意你最後那句,大道至簡的文字,才是教育天下蒼生的寶典。

基多山人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章三個人物刻意的安排很失敗-莊子、公孫龍、公子牟,以及所謂能心領神會的‘高人’。為了突出莊子的偉大,公子牟是吹鼓手,公孫龍是灰溜溜的笨蛋,六種高人比莊子還‘高’。其實中國曆史上有很多巧言令色之徒,不足掛齒。性相近,習相遠-隻簡單的六個字,就是教育天下蒼生的寶典,這才是我們應該膜拜的高山仰止的聖人啊!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您好!您好!
不勝榮幸得以您的一些不吝賜教。

最近聽聞有關黃鶴升先生的隻言片語,也是道聽途說的一句話而已,還沒聽過黃鶴升先生的視頻,有時間會去了解一下。聽您一說,也應是牛人一位。

一位網友給郭偉勝先生視頻留言的一句話裏提到過黃鶴升先生,今天您提,我就一下子想起來了。這位網友是大致這樣說的:聽完一些黃鶴升先生的講學,再來聽郭偉勝先生,認為郭老的講道方式更深入人心一些。

郭偉勝先生視頻經常提到的那句話:直指人心。看來郭偉勝先生最看重的一種講道的理念是直指人心,與現代人產生共鳴。

一個道理可以運用百千萬個事例來詮釋這個道理,但最深入人心的那種解釋方式才是最好的講道之道,即:說道理不是說這個道理是對還是錯,而是讓道理能入人心,要不然會像學習刻板知識一樣給邊緣化甚至給舍棄掉了。個人看法和理解而已。

我隻是剛有點想入郭偉勝先生講莊子之道的門,至於莊子的大門朝哪裏開還不知道。嗬嗬。

抄錄了幾篇視頻後,頗感莊子是對老子畢恭畢敬的,對孔子是對像平輩中人一樣,莊子自認為的“公平”說辭,也不乏讚美之語還有偶爾揶揄之嫌。倒是留給了後人可進一步探究的廣闊空間,我想這就是一個智者的妙道之處,讓人想去探究,讓人想去研究學習一番。特想把這些古人的出生年代都排列一下,看看他們之間的時間關係吧,理清之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更有助於學習他們的理念來源之道吧。多提一句話,曾仕強老先生一講中提到老子和莊子的論道其實都是在用不同的理念形式去解釋“易經”而已,對這種說法很感興趣,去進一步探知一下。

我個人認為公孫龍的言論有可取正確之處,即使拿到現代社會裏來,也是有這一套學說和追隨者的。但莊子一語擊中公孫龍理念裏的“缺口”,所以公孫龍才語閉,也不是就灰溜溜地逃走了,這也正是莊子語言的自我自證的一種明顯表現,但郭偉勝先生也有這樣說過,有些時侯莊子對一個人的評價是“明貶實褒”。個人認為,他隻是用這種手法來驗證和樹立莊子之道本身的言論論據方式而已。

“「一以己為牛,一以己為馬」”,還沒讀到聽到過,也許是各人各看到的那個自己認知都不同吧,喜歡馬的就說自己是馬像馬?喜歡牛的就說自己是牛像牛?喜歡的高,不喜歡的高也不高吧。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高低”之處。嗬嗬。

補充幾句啊。比如先入門的人,也許認為郭偉勝的文好,因為很容易就懂了,還有直指人心之感,像您說得那樣,郭偉勝講道方式,適合初學者。但是讀了很多莊子老子孔子之古書的通透博學之人,我猜,會認為黃鶴升先生的更簡練精煉,博大精深一語中的之感,節省了那些需要花很多時間去例舉很多事例才會讓人心服口服的一句話的原意及深意。

就說這些吧,有機會多交流,會去看看您的博。多謝來訪!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蓬蓽生輝的友人' 的評論 :

您好。很高興您對莊子感興趣。因為這篇文,去看了一下郭先生的視頻,他似乎是給剛入門的程度講。不知道是不是高人。老子說,高下相傾。隻要談論原文就好了,不用有什麼高低人。

莊子與其他家不一樣,他能理解,不反對名家,而是為之惋惜,如惠施之屬。魏牟與公孫龍友善,與莊子和惠施關係類似,見於《列子》,魏牟為人解釋為什麼公孫龍講的有道理,反被訓斥。

莊子認為名辯再厲害,也有其極限和誤區,如不能得到魚之樂。這在名家看來,可能是幻,但道家卻很真切地認識到了。莊子將名家和類似的高人,歸結為「外立其德」,所以莊子主要講內在的德及其認識方法論。內篇都是講內在的德的各個方麵,從裡到外講到皮相如何,才有《大宗師》。「吾喪我」,「一以己為牛,一以己為馬」,也一以己為大宗師,嗬嗬。

內篇的核心,在於「吾」。黃鶴升先生先講了。我在博客中又加解釋。有興趣的話,歡迎來訪和交流。我的博客在daohuanblog.wordpress.com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何仙姑' 的評論 :

謝來訪!
何仙姑 回複 悄悄話 雖高古,很有意思。感謝注音:))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在我眼裏,本視頻的論莊子之道的郭偉勝先生就是高人,就是得道之人。莊子老人家,太古老,太遙遠。很多現代人不願意去讀古文,如有人用白話文的形式給解釋出來,這就是可貴之處,應該得以傳播。當然可以友好地探討交流個人看法。

首先謝謝你的來訪和留下幾處探討亮點,,就我個人的理解和你交流幾句。

1. 白馬非馬,可以解為兩者內涵和外延不同。文中這個解與莊子不一致,莊子不以為這是幻。

(文中說,白馬也許是幻覺的言論是雄辯家公孫龍的個人理念。而莊子對於公孫龍的理念評論是: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我理解的莊子之意,是把有形化作無形,公孫龍隻認準感觀認知而忽略了內心認知,而莊子隻是用陰陽之道點出了公孫龍言論有些相對絕對有些偏頗之處,就是說公孫龍在文字的運用上有咬文嚼字之嫌了,可以換言之,人所感知認知的不僅僅是表麵意思的,有些深意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所以莊子對公孫龍說: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

2. 高人是個亮點。高人者,「自勝者強」。《秋水》中說,「以德觀之」。高人「以俗觀之」,就顯得不太高,多半是有點兒低人。

(高人也是人,在我看來,每個人都可解釋一下自己眼裏的高人標準,莊子所列舉的六大高人特征中,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我認為我現實中或是網絡中就結識了幾位高人,有些高人可以點化人,有些高人可以感染人,有些高人就是我們眼裏的平常人。)

3. 「明白並遵行上帝之道的人」。隻有上帝能作出裁決,人沒有權柄去封他為高人。

(個人看法:上帝和高人的如何稱謂沒有關係。聖經裏說,不workship 人和物,當然聖經也是人寫的,難有不偏頗於自身人性之本性。)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1. 白馬非馬,可以解為兩者內涵和外延不同。文中這個解與莊子不一致,莊子不以為這是幻。
2. 高人是個亮點。高人者,「自勝者強」。《秋水》中說,「以德觀之」。高人「以俗觀之」,就顯得不太高,多半是有點兒低人。
3. 「明白並遵行上帝之道的人」。隻有上帝能作出裁決,人沒有權柄去封他為高人。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gerlily66' 的評論 :

謝來訪
Tigerlily66 回複 悄悄話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anbeiYin' 的評論 :

高人就在我們身邊,神龍見首不見尾。說不定每個人都是高人,就是自己還沒有發現自己是位高人呢。

謝來訪!
YanbeiYin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高人從何而來?聖經教導那些明白並遵行上帝之道的人。
蓬蓽生輝的友人 回複 悄悄話 謝二位來訪
林海平兔 回複 悄悄話
一個沒有驚豔的老樹 回複 悄悄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