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強迫他人覺醒,有人隻能天啟。

(2022-01-10 20:18:00) 下一個

一個沒有腳趾頭的人,他叫叔山無趾。前去拜見孔子,叔山無趾這個腳趾頭因為觸犯了刑法被砍掉的,孔子覺得他是一個有汙點的人,就把他拒之門外。叔山無趾說:天無不覆,地無不在,我以為夫子,你有天地般廣闊的心胸的人,誰知道你竟然以貌取人,太讓我失望了。

孔子聽後感覺很慚愧,哎呀人家把我看的這麽高大,我怎麽可以如此小心眼呢,於是說請上座,請上座,可是叔山無趾覺得道不同不足與謀,轉頭就走了,孔子這時候還是沒有完全醒悟,轉頭還對他的學生們說,看一看看一看,連這個手腳不全的人都知道來向我學習,大家要珍惜這個大好的時光。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

叔山無趾離開了孔子以後去了哪裏呢?去見了老子,對老子說:孔子現階段還是在博取名聲,在沽名釣譽而已,他不是真正覺醒的人。老子聽了以後對叔山無趾說:你為什麽不喚醒他的靈魂,讓他覺醒呢?告訴他生死都是一體的,何必去“著相”呢?

莊子的“齊物論”也表達人的生死那就是一場夢,生,死是一齊的,隻不過一個是白日夢,一個是晚上夢而已。如果你把白日夢和晚上的夢合一了,那人的生死其實是沒有分別的,都是一場夢幻。

老子說,如果你讓他明白這個道理,他就不會以貌取人了,叔山無趾無可奈何地對老子說:天刑之,安可解?像這樣剛強不化的人,隻有老天給他一定的懲罰,他才能夠真真切切的醒悟過來,不經曆這九九八十一難,他是很難真正醒悟過來的,即便一時他感覺醒悟了,將來也會釀成更大的錯誤,這是得不償失的,所以一個得道之人,絕不去強迫他人覺醒,而怎樣去喚醒他人的覺知呢?

莊子主張:“化聲以相待”!這種“化聲”是一種自然的流露,是作為上天的傳聲筒,能不能覺醒那就看機緣是否巧合了。就像莊子“德充符”篇,再次介紹孔子到楚國去,想推行他的仁義禮智信。狂接輿聽說孔子來到了楚國,那怎麽去喚醒孔子的這種靈魂覺醒呢?狂接輿隻是在孔子住的旅社的外麵,在他的門口,來回的走,邊走邊唱說:往事不可追,來世不可待,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等等。


他講的話大致意思就是說,未來是不可預測的,過去的也回不來了。天下有道,聖人則現;天下無道,聖人都隱起來嘍。

方今之時,僅免刑耳!說當今這個時代,大家能夠不觸犯法律就是萬幸了,你還來推行這個仁義禮智信,一定會讓你碰的頭破血流,回去吧回去吧,想得到那種平安建運的福分,其實很容易,隻要你不去爭名奪利就可以了。而這種災難這種災禍是非常顯而易見的,可是你啊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仍然不知道危險向你靠近,危險一步步地來臨了,他也對自己說了幾句話:已乎,已乎,臨人之德,殆乎,殆乎,就是我如果強迫去喚醒你,對我來說那也是很危險的事情,是老天爺都不允許的,所以說這也是很危險的,都是在畫地為牢,都是在迷宮裏走不出來,這是狂接輿在孔子門口走來走去,邊走邊唱,他通過這種不經意的語言的流露,試圖喚醒孔子的內心覺知,這就接近了莊子說的:化聲以相待。

那莊子又說,若其不相待,何之以天倪,因之而蔓衍,所以窮年。如果你不加強迫的喚醒方式,仍然沒有讓他覺知,那隻有等待天啟。隻有等待上天給他開啟覺悟了,好像狂接輿這種化聲之相待,他所說出的這種話,這種語言是千古不變的,也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他始終會成為一種信息在時空中蔓衍,有緣的人自然能夠接收到它。就像莊子“則陽”篇講到衛靈公。

衛靈公一天到晚飲酒作樂,聲色犬馬,可是他為什麽叫“衛靈公”呢?為什麽帶有“靈”字呢?說明他很有靈性,為什麽他具有如此的靈性呢?一個有道根的人,他總是能夠適時的接收到天地的這種信息,即便他是在玩,即便他每天都是在打獵,即便他不理朝政,但是他總是在最恰當的時侯收到最有價值的信息。比如說他正在洗澡的時侯,太使過來求見,他本能的覺得這是一個重大的信息,所以他馬上端身正意,一改那種玩世不恭的作風,扶著太使的胳膊,畢恭畢敬的接過了太使的文書。響鼓不用重錘,當一個人的靈魂到了覺醒的階段,天地都會來成全他,因此就連衛靈公死去的墓地,都是老天爺給他選好的。


如果你到了覺醒階段,你總是能夠適時的遇到喚醒你覺知的人,總是能夠聽到你心靈的那種“化聲”,如果我們去強迫開啟他人的覺知,強迫叫他人覺醒,這叫“款啟寡聞之民”。就像莊子“達生”篇講到這個孫休,一個剛強不化的人,你強行開啟他的覺知,就相當於給一個心胸狹隘的人突然打開了一個大洞,他的精氣神會一下子因為驚懼,恐懼而喪失殆盡的,這有可能不是喚醒他,而是給他了致命一擊,所以說一切都應該道法自然。(抄錄視頻全文“不強迫他人覺醒,有人隻能天啟”)

https://www.ixigua.com/7031413069393855007?logTag=f6a8d9153dcb1bef964c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