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8年03/26-3/29談話記錄:談錫永:九乘次第略說(二)(一)

(2022-06-08 22:57:42) 下一個

十七、2018年03月談話記錄

時間:2018年3月29日
一、https://mp.weixin.qq.com/s/VuChOYI38dB1VLk0iatnlQ[url]https://mp.weixin.qq.com/s/VuChOYI38dB1VLk0iatnlQ[/url]
談師談佛 || 談錫永:九乘次第略說(二)
內容:
二 出世間法九乘
出世間法的九乘,大別為二,即共因乘,與不共果乘。前者指小乘及大乘的顯宗,後者則總括密乘各次第而言。
共因乘分三,即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前二為小乘,後者為大乘。
密乘亦修菩薩行,這將菩薩乘專指大乘的顯宗,隻是為了立名的方便。因此,大乘顯宗亦名“波羅蜜多乘”,密宗亦名“金剛乘”,此即大乘顯密二宗的建立差別。
不共果乘分外密三乘與內密三乘。外乘是:
1.事密(Kriyāyoga; bya pa’i rgyud,又名作密)
2.行密(Caryāyoga;spyod pa’i rgyud,又名兩俱密)
3.瑜伽密(Yogatantra;rNal ’byor rgyud)
內密則為:
1.大瑜伽(Mahāyoga)
2.無比瑜伽(Anuyoga)
3.無上瑜伽(Atiyoga)
如是顯三乘、密六乘,即成為九乘次第。
  這裏需要解釋一下顯密所別的名義。稱為“共”,是指其理論而言,顯乘與密乘都以同一理論作為根據,是故便稱為共。如密乘行人亦需了知聲聞乘所修的四諦、緣覺乘所修的十二因緣、菩薩乘所修的六波羅蜜多等。稱為“不共”,是指修持的方法而言,密乘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跟小乘及大乘顯宗有所不同,是故便稱為不共。
  至於將小乘及大乘顯宗稱為“因乘”,那是依照西藏密宗的觀點,他們所修,唯為成佛之因;而密宗則稱為“果乘”,因為依密法修持,可得成佛之果。
  將上述兩項定義融會,因此,便有“共因乘”與“不共果乘”的判別。
  顯宗的人,對共不共的分判容易接受,但對因乘果乘的判別則多持反對,往往指密乘“即身成佛”為虛誕,甚至謗曰:成的不知是什麽佛。這類諍論,需要略加解釋。
  密乘分判九乘次第,表麵看起來似乎是將自宗高判,低判餘宗,實質上態度卻非常持平。以大乘顯宗言,他們所修的是菩薩行,故判之為菩薩乘,可謂並非低判。修菩薩行隻是成佛之因,蓋必須經曆菩薩的十地,然後始能進而得佛果,判為因乘,道理就在這。
  至於密乘自許所修為成佛之果,亦不是說任修外內密六乘皆可即身成佛,所指僅無上瑜伽乘而言,其餘五部,因為是無上瑜伽乘的階梯,因此便亦攝在果乘之內。
  然而說修無上瑜伽乘可得佛果,實際上亦是籠統的說法,此中仍有次第。
  無上瑜伽乘分為三部。即心部(sems sde)、界部(klong sde)及口訣部(man ngag sde)。其中口訣部複分三部,即隨機(kha ’thor)、口耳(kha gtam)及自宗密續教法(rgyud rang gzhung du bstanpa);口訣部又可分為外部(phyi skor)、內部(nang skor)、密部(gsang skor)、無上密部(gsang ba bla skor)。
  這裏說口訣部複分三部,所據為敦珠仁波切(Dudjom Rinpoche)的說法(亦有將之分為四部,即外、內、密、心髓部,或稱為阿諦(ati)、遮諦(spyi ti)、仰諦(yang ti)等)。敦珠法王一係的修習,即屬於心髓部。
敦珠法王無畏智金剛(1904-1987)
  西藏密宗僅許心髓部的修持可即身成佛,並未說凡修無上瑜伽乘可即身成佛。關於各部的義理,詳見後說,知道了這些義理之後,便當不以判心髓部為佛果乃屬高判。
  然而由此亦可知,並不是一學密乘即可成佛。如今傳播密法的人,每每過份強調“即身成佛”,對道次第則未同時強調,這便失去西藏密宗的主要精神

 

時間:2018年3月26日
一、https://mp.weixin.qq.com/s/ZcV_Zm9vFu6bQ1MHhuUlZg
談師談佛 || 談錫永:九乘次第略說(一)
內容:1. 寧瑪派的九乘次第
西藏密宗的九乘次第,是自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以來,寧瑪派(rNying ma ba)一貫的說法,其來源實即印度古師所說。因為在西藏早期大譯師吉祥積(sKa’ ba dpal brtsegs)的宗義論中,雖無“九乘次第”之名,但實已有九乘次第的建立,這即可證明其印度佛學淵源。
依寧瑪派的觀點,世間一切哲學宗教流派,可先區分為世間法及出世間法兩大類。九乘次第的九乘,皆屬於出世間法。然而世間法中亦未嚐沒有佛法,所以需判別為外道乘與人天乘,後者即為佛法所攝。
外道乘原指釋迦時代的印度六師以及六十二種外道,然而亦統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及哲學流派。
人天乘即依佛所教,修種種善行,因而得輪回為人,或輪回為天人的果報。此雖非出世間法,亦是佛法。
或者說,外道亦求生天,如婆羅門、穆斯林、天主教以至基督教等,亦謂人死即歸於一天的天主,雖所立的天各不相同,而求生天則一,何以卻會跟佛家的人天乘有分別呢?
主要分別在於所求的目的。外道認為,信徒能生天國便是究竟,更無其餘向上的建立。而佛家則視人及天人都是輪回的六道有情,即使是天人,當命終時,亦需依業力牽引而流轉生死,甚至還可能墮落為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有情。所以輪回為人固非究竟,即使生為天人亦非究竟。佛教徒追求的目的是脫離輪回,脫離六道。所以人天乘便隻是佛教徒在修行道上的一個階段,有如長途旅行的一個歇腳點,並不以此為目的地。
人天乘又分為人乘及天乘。前者為求再生得暇滿人身,後者則求得天人身,故在修持方麵便亦有差別:人乘修五戒,天乘則修十善。
由人天乘再向上建立,即為出世間法的九乘。然而卻不是說修出世間法即不需持五戒、修十善;蓋依藏密觀點,凡次第居上的諸乘,必以次第居下的諸乘為基礎,因此才能稱為次第。次第,即是拾級而上的意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