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8年5月1日 談話記錄:談錫永:九乘次第略說(四)

(2022-06-08 22:55:10) 下一個

時間:2018年5月1日
[url=https://mp.weixin.qq.com/s/bdosqYzQPkVSl5YTpn371Qhttps://mp.weixin.qq.com/s/bdosqYzQPkVSl5YTpn371Q]https://mp.weixin.qq.com/s/bdosqYzQPkVSl5YTpn371Qhttps://mp.weixin.qq.com/s/bdosqYzQPkVSl5YTpn371Q[/url]
談師談佛 || 談錫永:九乘次第略說(四)
內容:談師談佛 || 談錫永:九乘次第略說(四)

談錫永
外密三乘的意趣
甲、事續部
事部的修習,可以說主要是身與語的修習。從勝義來說,事部的根不異於密乘的根,但從世俗來說,其方便卻可以建立於實有,亦即以小乘經量部的見地,作為修道的方便。
也即是說,他們為了修道的方便,可以將如來藏以及覆蓋於其上的汙垢,視為實有(但卻不是實體有),因此他們便可以由種種“事”(修道的行為)來清洗覆蓋於如來藏上的汙垢——如此即跟毗婆沙部及經量部所建立“有”的見地無異。
但這樣做,並不等於落在此二部的層次,因為道上的方便並不等於修道的基。以基而言,事乘行人依然了知空性。他們於事相上有取舍,但對所證的境界則無取舍,亦離“四邊”(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
因此在修道上,他們觀想對生的本尊(即將本尊及壇城觀想生起於自己麵前),本尊是清淨的有情,壇城是清淨的器世間,由是作種種修習,如灌洗、清淨、供養等等,而且著重手印和咒語。手印是身的修習,咒語是語的修習。由此修習即能清除如來藏上的貪嗔癡等汙染。這即是基於“行相”而作修習。
本尊跟行者的關係,有如主仆。仆人作種種承事的行徑,由是取得與主人相應。因為主人清淨,所以久作承事的仆人便亦得到清淨。可是關鍵在於仍必須了知,本尊與自我雖為真實的存在,但卻絕非實體的存在。此即與經部所許——心的行相亦成為真實存在的見地相同。
本部的基、道、果,可簡說如下——
1. 基,此即見地,可由其建立的二諦而知。吉祥積(sKa ba dpal brtsegs)的《見次第》(lTa ba’i rim pa bshad pa)說:
事部見勝義法性 見俗諦自證功德
於三部壇城顯現 許無眾生之迷亂
這即是說,事部將一切顯現的事物都看成勝義,而一切不成顯現的概念,則視為世俗,由於三部佛(佛部、蓮花部、金剛部)壇城是想象出來的形象,因此也就被視為世俗。這建立完全跟經量部相順。
不過,在勝義中,他們則將“本智”(mūlajñāna)視為實有(這就是如來藏的理趣了),所以亦將抽象的心性,視為即是“明空雙運”的本智,由是在勝義中行者即能離有無、顯現與空性的相對。這亦即是如來藏的理趣。
所以,事續部的見地,可以說是基於經量部見地而成的如來藏思想,故已超越經部,而未達至如來藏的究竟。
2. 道,該部之所修,分“有相”、“無相”二種。有相者是依真實六本尊而修,即:1.空性本尊;2.文字本尊;3.聲音本尊;4.色本尊;5.手印本尊;6.相本尊。由迎請、供讚、念誦承事本尊。本尊與行者的關係有如主仆。
無相者,不觀本尊壇城,唯交替觀修二諦。是即“顯現空性次第”。此有如大中觀之修“現空”,但卻將“現分”與“空分”分離而交替修習。如是觀修二諦,即是將“現分”視為勝義,反而將“空分”視為世俗。
3. 果,謂能於七世中證三佛部金剛持地,具佛三身、五智德性。 
乙、行續部
行乘是建立在事乘與瑜伽乘之間的橋梁。在行徑上接近事乘,在觀點上則接近瑜伽乘。但他的基,卻仍然是密乘的基,即如來藏思想。
從修道方便來說,行乘畢竟仍著重於止,即用內心去緣外境。但由於內心與外境對立,因此有能所——能緣的內心,所緣的外境。這樣,便類似唯識的觀點了。
由於有能所,因此對生的本尊,跟行者便對立起來。那麽,二者如何溝通呢?行者隻能行本尊之行,因為行為相似,即能清淨汙染。這種修習,也可以說是基於唯識宗的自證分。
然而恰如事部同經部的觀點一樣,行部亦隻是在修行方便上同唯識宗,在基上則依然以如來藏為依歸。
跟事乘不同的是,事乘視外境為實,因此本尊與壇城便隻能是不實的心行相。行乘則視觀想所成的外境隻是一個概念,因此是假有,而行者則非概念,是實有,所以在修道時,對生本尊雖在自己對麵,卻可於持咒時觀想本尊化光,融入自己心中的咒輪。這種方便,亦依唯識宗的二諦為方便,即以心識的假有,來清淨外境(行相)的實有見(凡夫之所見)。
然則,為什麽說行乘的觀點近於瑜伽乘呢?因為行乘的修道畢竟已著重內在的心識,是故便同瑜伽。行者跟本尊的關係,也不像事乘那樣是主仆的關係了,因為其修道隻是用清淨的外境來清潔內心的汙垢。這時,外境便有如解毒劑,能除內心貪嗔癡等毒。本尊與行者的關係,即成為能對治與所對治。
行續部的基、道、果如下——
1. 基,於見地,如《見次第》所言:
兩俱續之所行者 見行隨順於前後
這即是說,見地取瑜伽密續部,而修行則依事續部。是故其見地當於說瑜伽乘時始說。
他們的見與修皆導向四佛部:即佛部、蓮花部、金剛部、寶部。是故可說為較事續部超勝。
2. 道,大體隨順事續。此不贅述。
3. 果,謂於五世內,能證四佛部中金剛持位。
丙、瑜伽乘
瑜伽乘的基,仍然不離密乘的基,但其修道的方便,卻同瑜伽行(不全同唯識今學)。
他們修自生的本尊,亦即於修道時,行者將自己觀成本尊。這種觀想是非真實的,屬於遍計執性,然而行者本人卻屬依他起性(依自心識而顯現外境),但由於觀想本尊以及壇城清淨,於是便能令內在的心識清淨,由是得以認知圓成實性。
在這階段,依然有能所的分別。即能清洗內識的外境,與被外境所清洗的內識。這種清洗的機理,即所謂“相應”(yoga“瑜伽”便是相應的意思)。因此果的獲得實基於取舍,即取其清淨而舍其汙染。
由於強調相應,所以行者於自己修成本尊之後,仍須修一對生本尊。行者心中的咒輪放光,跟對生本尊心中的咒輪光溝通,如是即可作相應的修習。這時,自生與對生本尊可以說是友伴的關係。同時,於修法完畢,亦須遣送本尊,因為本尊無非隻是內識所生的幻境。
因此瑜伽乘的修習,依然偏重於止,隻是觀的程度則已比行乘深入了一步,行乘的觀空畢竟著重於外境,而瑜伽密的觀空則已在內識。
從勝義而言,所修的內光明、空性等等,都是真實的,因為他們的本質並不由概念形成(所以非遍計執),而是本來就有的法爾存在。從世俗而言,外境一切名言施設,如本尊、壇城等等,本非真實(是遍計執,如將繩當作蛇),但當我們集中心識作種種觀想,由觀想生成的境界,卻可視為世俗的真實(依他起),此時作者便恰如從一個世界,跳到另一個世界,即從我們的現實世界,跳到一個觀想所成的世界。在現實世界非真實的存在,在觀想所成的世界中,卻屬世俗的真實存在。此猶如電視觀眾視電視畫麵所呈現的世界非真,但電視中人卻視自己的世界為真實。因此,在定境時(或在止觀時),觀想所成的世俗真實,便能引發勝義的真實,如是相應而得修行道上的果。在這方麵,我們可以知道,這已經跟如來藏思想十分接近了。差別隻在於:大中觀隻引導熒光幕中人的心識離開熒光幕,而瑜伽續行人則不在熒光幕內,一開始就在其外而成觀眾。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事乘和行乘的修習者,仍然坐在我們這現實世界來修習,觀想的世界跟自己隔離,但瑜伽密的修習者,當修習時,實已進入由觀想所成的世界,即本尊的壇城刹土。若不能這樣做,即不能將自己觀成本尊,將自己周圍的環境觀成本尊的宮殿,那麽,內識既非勝義的真諦,外境亦非世俗的真實,因此也就失去相應的基礎。
瑜伽乘特別強調定境,強調止觀,理由即在於此。
順便說一句,將一切修道方便(層次不同的止觀),統稱為“瑜伽行”,其理由亦正在於此,因一切修道都無非次第不同的相應而已。
瑜伽密續部的基、道、果如下——
1. 基,該部主張,以勝義無相法相加持,成為世俗顯現之金剛界本尊,行者於中與本尊相應,由是取善舍惡。
所以他們的二諦便這樣安立:勝義諦者,一切法皆是光明(空性),自性離戲論(所以說之為空),世俗諦亦分正倒二者,其正世俗,則謂由證悟法性(勝義),故得加持一切處顯現諸法。這即同於瑜伽行之所說,由心識變現外境,若將心性等同法性,即知二者相順。但此中卻需注意,對於外境,二者卻不相同。瑜伽行派視外境為凡夫自心相續所分別之種種顯現,而瑜伽密續則謂一切法悉皆顯現於金剛壇城。這就是密乘的基,如來藏的理趣,因說為金剛壇城,便已等於說,一切法於佛內自證智境中自顯現。
2. 道,亦分有相與無相二種。
有相者,以“五現證”、“四神變”而行“四印”之父母雙尊瑜伽觀修。此中五現證,即空性、月輪、種子字、標幟、尊身圓滿現證。由是生起誓句尊(自成本尊),複迎請智慧尊,且視之如親眷。
四神變者,指行者修等持、灌頂、加持及供養,由是與本尊相應。
所觀雙尊,行“四印”:一者,佛身為“大印”,令行者第八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二者,佛語為“法印”,令行者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三者,佛意為“三昧耶印”,令行者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四者,佛事業為“事業印”,令行者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轉成成所作智。此即瑜伽行派所說之“轉依”,亦即“轉識成智”。於此,更以法界體性智視為上來四智之自性。
無相者,行者於等持時抉擇,無相之勝義自性與由其加持而成顯現之本尊,無二無別。此已具如來藏理趣,因其所抉擇,已為本智與本智(加持)所顯現者無二,由是已為“現空”。跟大中觀的分別,隻在於未將現分抉擇為生機。
3. 果,三世中能於廣嚴刹土證得佛果。具足三身五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