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8年08月25日談話記錄:談師談佛 | 寧瑪派說阿賴耶(五)

(2022-06-08 11:50:24) 下一個

十三、2018年08月談話記錄

 

時間:2018年8月25日
一、[url=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55674471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 ... mp;isappinstalled=0]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556744714.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 ... mp;isappinstalled=0[/url]
談師談佛 | 寧瑪派說阿賴耶(五)

內容:四
上來通過對阿賴耶學說的起源及發展的梳理,簡要呈現了阿賴耶之內涵的演變曆程,並在漢土學界熟知的傳統詮釋基礎上,介紹了藏傳佛教寧瑪派對阿賴耶的不共安立,筆者通過考察龍青巴等重要上師的相關論著,對阿賴耶與阿賴耶識之區別、阿賴耶之定義與判別作了係統的說明,展示了其間的脈絡、關聯與異同,並對其作出初步的解釋。最後,通過分析阿賴耶與法身之辨別及該辨別與實修之關連,揭示出圍繞阿賴耶而展開的見地抉擇以及實際修持的要點。漢土學界對藏傳佛教中的阿賴耶學說認識尚待深入,本文所作之探索性工作,或可作為拋磚引玉之用。

附錄1: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節譯
rDzogspa chen po sems nyid ngal gso'i 'grel pa shing rta chen po
龍青巴 造
楊傑 譯
輪回與涅槃皆以種子之形式依於阿賴耶,《文殊無垢智經》(’Jam dpal ye shesdri ma med pa’i mdo)雲:
阿賴耶為一切基 輪回涅槃清淨基
於法界真如中,將阿賴耶視為分基(dbye gzhi)【注1】,以其為無有分別之無記法(lung ma bstan)故。基於其本性,從本來無為、法爾任運之本覺角度而言,即名為“關聯真實阿賴耶”(sbyor ba don dyi kun gzhi);基於無明,從輪回諸法、八識聚及諸習氣皆以其為基之角度而言,則名為“種種習氣阿賴耶”(bag chags sna tshogs pa’i kun gzhi),一切善不善自性之有為法皆依之而顯現種種苦樂。換言之,隨順福德分之一切因果皆依於(阿賴耶),隨順解脫分之一切善法亦依於(阿賴耶),(解脫分)之離垢果(dri ma’i bral ’bras)依於佛性。
廣說其理——
(隨)輪回因果之不善業、(隨福德分)之劣善業、隨解脫分之涅槃所離因(bral bya’i rgyu)、一切現證解脫之業道悉皆依於無記之阿賴耶。複次,隨順解脫分之善法皆為道諦所攝之暫生有為法,故以離因(bral rgyu)之方式依於種種習氣阿賴耶,其離果(bral ’bras)依於佛性,此如雲能障日,故為所淨(dag bya),而此所淨亦依於清淨之日。《寶性論》雲【注2】:
地界依水住 水複依於風
風依於虛空 空不依地等
蘊界及諸根 依煩惱與業
諸煩惱與業 依非理作意
依非理作意 依心清淨性
然此心本性 不住彼諸法
如是,如虛空般法爾清淨之心性上,清淨佛刹及本具之功德以二種性之方式住於離基(bral ba’i gzhi)中,此離基即無始善法界(thog ma med pa’i chos khams dge ba),其為涅槃之所依。於此當知離基、離因、離果、所離四者。其中離基為(佛)性(khams)【注3】或(如來)藏,離因即能淨(如來藏)上垢染之隨解脫分善道,離果為如來藏盡離諸垢且功德現前,所離為依於種種習氣阿賴耶之八識聚及習氣。若依密咒(乘),則此四者可名為淨基(sbyang gzhi)、能淨(sbyong byed)、淨果(sbyangs ’bras)、所淨(sbyang bya),名雖相異,義則同一。如是本性中,無明之自性即種種習氣阿賴耶,不淨輪回之因、識聚以及隨解脫分之有為善法皆以無所依之方式長久依於種種習氣阿賴耶。
複次,就涅槃功德依於(阿賴耶)而言,則名為關聯真實阿賴耶,體性為空,自相光明,大悲周遍,如如意寶般任運成就功德,無垢無離垢,亦名為本來光明、身智無離合之密意實相(ye nas ’od gsal ba sku dang ye shes ’du ’bral medpa’i dgongs pa gnas lugs)。
從自性清淨之角度而言,雖可施設為如虛空、無相、空性、現前無為等,然其並非一無所有之斷滅空,彼能任運成就身智光明之密意,以其解脫輪回諸法故說為空,《密嚴經》有雲【注4】:
皎潔之月輪 恒無垢盈滿
世間以時故 分別月盈虧
如是阿賴耶 恒具如來藏
佛說如來藏 名為阿賴耶
凡愚不知此 以諸習氣故
見種種苦樂 業力雜染相
自性淨無垢 功德如寶珠
無遷亦無變 通達則解脫
慈氏有雲【注5】:
於法無所減 亦複無所增
如實見真實 見此得解脫
至若此阿賴耶之異名,則有關聯真實阿賴耶、無始善法界、如來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實相真如義、自性清淨之真如、般若波羅蜜多等。若從所依基、源頭、離因等角度而言,則有不可思議之(眾多)施設。
複次,若從心性上之輪回習氣角度而言,即名為種種習氣阿賴耶,何以故?此因善、不善、解脫、涅槃之業本來即無自性,而(種種習氣阿賴耶)可作為此等暫生(諸業)積聚之所依。善不善(業)二者皆依於彼,以其體性為癡(gti mug),故為無記法。有人認為(種種習氣阿賴耶)並非癡,以其既可作為五毒之所依,亦可作為涅槃之所依故。然此僅為不智之語,何以故?此癡並非五毒中之癡,而是依最初迷亂為輪回時之俱生無明所施設之癡。至於“能作為涅槃之所依”亦需觀察,佛智與如來藏為本淨、淨除一切客塵,且具二種清淨,而(種種習氣阿賴耶)不能作為其所依,以阿賴耶仍需轉依(gnas gyur)故,《金光明最勝王經》(gSer ’oddam pa)雲:
阿賴耶轉依為自性法身。
《四大窮盡續》(’Byung bzhi zad pa’i rgyud)雲:
阿賴耶淨成法界
(種種習氣阿賴耶)並非佛性之所依,此因作為離因之垢染與其關係為能依所依。是故,依福智二資糧而得涅槃,(種種習氣阿賴耶)僅可作為此有為修道之所依。二資糧皆為道諦所攝,故將其安立為欺惑與無常,以其亦依於種種習氣阿賴耶故。
或問:若以此方式依於(種種習氣阿賴耶),則又如何能害之?
答言:依於燈芯之燈焰與依於柴薪之火皆自焚,同此,憑借依於阿賴耶之二資糧道而令輪回習氣自淨,淨除佛性之垢障後,即能令如初安住之菩提現量現前,故(二資糧道)名為清淨緣,最後,能淨之對治(道)亦被焚毀,以其為心識施設之遍計善法故。《寶性論釋》(rGyud blama’i ’grel pa)雲:
自現證菩提之刹那起,即遣除一切道諦故。
《入中論》(dBu ma la ’jug pa)雲:
盡焚所知如幹薪 諸佛法身最寂滅
此等經典皆對此有開示。
或問:若如是,阿賴耶上又如何能有無舍空性(dor ba med pa stong pa nyid)以及三十七道法(chos sum cu rtsa bdun)?
答言:其上有佛地所攝之無舍(空性)與三十七道法,而無道(諦)所攝之法,以其為究竟道位故。此阿賴耶之異名有:俱生無明、種種習氣阿賴耶、無始無終之垢障、大黑暗、本住無明等。複次,如虛空之無始心性界中,以其為解脫之所依,故名為關聯真實(阿賴耶),以其為輪回所依,故名為種種習氣(阿賴耶),遂生起輪回涅槃所現之不同苦樂、功德與過失。茲引《寶性論釋》所言: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於此當說阿賴耶與八識聚之差別:種種習氣阿賴耶為無記法,如同明鏡,阿賴耶識如同鏡子之明清分,五門之識如同鏡影般現起,依昔日之經曆而觀察外境,或於五門之顯現境首先生起“即此”(之念頭)者,即為意識,其後於外境相應產生貪、嗔、中性三種心者,即名為末那識。

附錄2:
具證長老直指心性教授·除暗明燈
rTogs ldan rgan po rnamskyi lugs sems ngo mdzub tshugs kyi gdams pa mun sel sgron me bzhugs so
不敗尊者 造
楊傑 譯
頂禮上師與文殊智慧勇識!
無須精勤廣泛之修學,依口訣規護持此心性,
在家咒士大多無困難,達持明地即此深道力。
自心自然無念而安住,複以正念維持此狀態時,將生起中立無記且昏昧不明之心識。於此尚未生起明辨彼此之勝觀時,諸多上師將此(心)分命名為“無明”(ma rig pa);於此,將不能明辨彼此且不知言說之心分安立為“無記”(lung ma bstan)。如是,則為平庸安住於阿賴耶之狀態中。
依如此之安住法,複應生起無分別智。若不生起明覺自性之智,則非修習之正行(dngos gzhi)。如《普賢願文》(dPal kun tu bzang po'i smon lam)雲:
絲毫無念昏昧昧 此即無明迷亂因
如是,若心能覺察此無所念且不散逸之昏昧心識,則將能知對境之心分與安住於無念之心分,置於自心中自然而觀照。
遠離雜念之覺性通透而無有內外,如澄明之虛空。雖能受與所受無二,然自我已對自性作決斷,從而生起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之心念。故可安立其名為“離邊”、“離言”、“基位光明”、“本覺”。由認識自性所現起之本智能令昏昧之黑暗得以淨除,猶如天明即可見家中之物,遂於自心之法性生起決定。此即名為“開啟無明蛋殼之口訣”。
如是證悟時,則知如是法性乃自然本具之無為法,非依因緣(合和)所成,且三時無變遷,除此之外,別無微塵許名為“心”者可得。
先前之黑暗昏昧雖離言詮,然其為一無所知之離言說,故不能作決斷;明覺雖亦離言詮,然其於離言之義無有猶疑,故可決斷。此二種離言說之情形恰似無目與有目,差別甚大,阿賴耶與法身之區別亦攝於此關要之中。是故,所謂“平常識”、“不作意”、“離言說”等皆有真實與虛妄二種,若於此名同而義異之要點得決定,即可對甚深法之密意獲得體證。
自然安住於心性時,有人唯護持明(gsal)與覺(rig),遂住於意識造作之澄明中,有人心執於頑空,猶如心識已被空掉,此二者無非是以意識分(yid shes kyi cha)貪執二取之覺受。明與執明者、空與執空者之心識即執念之相續(dran ’dzin pa gyi rgyud),此時應觀此相續之本性。將貪執二取之心識所依釘橛拔除後,即可對赤裸昭然、明空(無二)、遠離中邊之本性作決斷,且現起清明澄澈之(境界),此即名為“本覺”,亦即赤裸顯現之本覺智,遠離具執著之覺受外殼。此乃“斷除生死網之口訣”。
如是,本覺遠離種種伺察覺受之外殼,猶如脫殼之穀粒,當依法性之本性自明對其作辨認。僅僅認識本覺並不足夠,應於其狀態中作串習,從而令止分(gnas cha)得堅穩。心識自然安住,護持此正念之相續,無有渙散,此極為重要。
如是護持時,或生一無所有之凡愚無念,或生勝觀澄明分之通透無念,或具樂受之貪執,或無樂受之貪執,或具種種明分覺受之執著,或生澄明無垢離執著(之覺受),或生粗重不悅之覺受,或生柔和悅意之覺受,或因猛烈分別之巨大障礙而欲放棄觀修,或因不能辨別昏昧與澄明而具染汙(之覺受),此等覺受之生起皆因無始以來種種串習與業風之波浪無可決定與掌控。
猶如遠行途中,見諸悅意與險峻之境,無論顯現何種(境界)皆勿專執,而應護持自道。尤其於尚未熟練之時,種種分別如火熾燃,遂生動搖之覺受,此時不必煩躁,而應鬆緊適中,不舍(正念之)相續,(繼續)護持,由是即可逐漸生起“得受”等後續之種種覺受。
總之,此時應依上師之口訣,於實修基礎上辨識、決定本覺與無明、阿賴耶與法身、識與智之差別。水若不晃動,則可得澄淨,同此,於護持之時,需令心識安住於本位,從而令其法性本智昭然自顯現,此口訣當著重修持。不應伺察自己所修為識抑或為智,從而作取舍;亦不應反複對照書本而作思辨,彼於止觀二者皆略有所礙。自然安住之正念流得堅穩後,將此寂止串習分與自明自覺本來麵目之勝觀自然融合,若以此方式串習至堅穩,則可生起自然本住、自性光明之止觀,亦即本來無別之自生智、大圓滿之密意。此乃“安住於如虛空之平等性”之口訣。
複次,吉祥薩羅哈尊者所說之“能思所思盡舍離,無思而住如嬰孩”乃指安住法,“專注師教精進修”意為具足指示本覺之口訣,“無疑生起俱生智”者,指生起本初即與自心俱生之心法性,亦即本覺自生智,其為原始真實之光明,與諸法之法性無異。是故,此自然安住之方式,以及護持自明之本覺、心本性或法性之方式者,乃攝百要為一之口訣,當常作護持。
串習之量應依夜間之光明作認定,正道之征相當依自然增長之信心、悲心與智慧等而了知。其方便與易行當依自身覺受而了知,其甚深與迅捷者,應由參照其他需極大精勤之道,並與其修道者比較證量而決定。觀修自心光明所得之果者,即(心光明)上之分別與習氣垢障自然清淨時,將無勞而圓滿二種智,得本初之恒常位,且任運成就三身。
甚深!秘密!三昧耶!
第十五勝生周,火馬年(西元1906年)1月12日,特為不能精進於聞思,又欲修持心性之在家咒士等,以易解之語言宣說諸具證長老之甚深實修竅訣。
不敗文殊金剛造。善哉,願吉祥!

注釋:
1 亦譯為總體、全分,亦即分別所依之總基。
2 依談錫永譯,《寶性論梵本新譯》,台北:全佛文化,2006年,p. 208。
3 關於將khams(dhātu)譯為“佛性”之因由,談錫永上師於其《寶性論梵本新譯》中有明晰之解釋,參談錫永上揭書,p. 24。
4 此處所引藏文為偈頌體,對應地婆訶羅漢譯之《大乘密嚴經》(大正第十六冊,No. 0681)中相關段落為長行:
諸仁者,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嚐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即得無漏轉依差別。此差別法得者甚難!如月在雲中性恒明潔,藏識亦爾,於轉識境界習氣之中而常清淨。如河中有木隨流漂轉,而木與流體相各別;藏識亦爾,諸識習氣雖常餘俱不為所雜。諸仁者,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5 此段引文係《寶性論》第154頌,依談錫永譯。

二、龍師:《唯識心性與如來藏》,《無畏金剛智光》,《攝大乘論》,《智光莊嚴經密意》,《四部阿含經》,老師們抓緊時間,寫好作業分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