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8年10月21日談話記錄:生與死的襌法——頓珠法王

(2022-06-08 11:44:50) 下一個

十一、2018年10月談話記錄



2018年10月21日
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9e0d98f0100fljn.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生與死的襌法——頓珠法王


內容:(敦珠法王於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九日、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場公開開示)
首先歡迎各位法友,因為我將會跟各位談一點「佛法」。
「法究竟是甚麽呢?」法隻是解脫途徑,隻是渡過苦海登彼岸的途徑,這就是法。「究竟是誰人將法傳給我們呢?」或者,「法的本源何在呢?」這就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佛了。他觀察到有情的痛苦,因種種善巧方便,教授給有情,使他們能認識自己。
知道「覺性」並非人類所獨有,即使蟲蟻亦具「覺性」,這一點非常重要。佛陀隻是由於認識到「覺性」,因此就得到解脫。其餘的有情則因習氣與?染,故不能對「覺性」認知。
然則,「覺性究竟是甚麽呢?」覺性即是空性,即是與大樂不二的空性;也可以說,大空與大樂相融即是「覺性」。諸佛認知大空與大樂同時生起的覺性,由是得究竟解脫。
意的本體 雖然光明與空虛,但由於有執著投射,便使之染上塵霧。正如天空本來明朗,層雲成為障礙。然而層雲消融於天際,究亦未影響天空的本體。故知意的本體澄明而虛空,由悲憫與明淨,可以使之不生垢障。
意的本體雖然可以解釋為空明,但我們的執著於心卻帶來了「人」和「我」的二元概念。由此概念。便使更多投射產生。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情狀了——在識中再有多重投射,於是產生所謂苦,產生所謂樂,所謂厭惡,諸如此類許多分別。
意的本體雖然如太空,但由分別故,便有貪、瞋、癡產生。並由此等投影而使意生惡業。此等惡業又會生起另一些惡的情緒,例如妒嫉與發怒等。因它們的生起,我們就認識得到業的果。
我們都有過悲痛這種經驗。但我們卻常常將它當作是由外在的影響而來,不知道悲痛或其它惡念,其實隻是一己的意的投影。其本因是內在非外在的,完全是意所識造而成。
是故佛陀說,一切苦因都是由於無明而成。無明蒙蔽了真正的快樂根源,人便不能醒覺。或者說,人自己去造作種種苦因,結果自己沉溺於苦海。是故應知:無明生起於對「自我」的執著。若有人能排除掉「自我」,佛陀說,則對於意的種種投影便會消滅,因為他已成為覺者,能自明淨其意。要克服這些惡念,佛說,先要不作惡業。要不作惡業,先要將「自我」這種執著解脫。
這樣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身、語、意所造作的惡業,其實都以意為本質。每一個人都追求和平與快樂,即使是禽獸也不會去追求痛苦。既知其它的有情所追求的快樂,正如你自己所追求的一樣,所以佛陀便教導我們,要給有情以快樂。這樣做非常重要。即使你不能給他們以快樂。但隻要你生起饒益諸有情的意,便也可以饒益有情。
這樣的行為,即是所謂「慈悲」了。佛陀教導我們,應盡量做「慈悲」的事業,菩提心即由是而生起。如果我們檢查自己,從甚麽地方生起菩提心,從甚麽地方生起惡念,我們就會發現,他們都生於自己的意。
進一步,我們若檢查意在何處?甚麽是意?你就會發現,你能夠記憶起許許多多事件與事件的反射。反射無邊無盡,意之所作亦無盡。是意記憶起許多事情,是意想去做許多事情,永無止境。是故佛說,一切法的根源隻是意。倘如你能夠克服你的意,即解脫的法門。
若問:「如何去克服自己的意呢?」當我們內省之時,即可發現意投射出一切法,去觀察意的,亦正是意。所以是用意去觀察「內意」。
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觸撫及,然而一切經驗皆由意投射而生。舉一個例:當你鬆弛下來並觀察自己的意時,假如念及有人比你高,你會起妒嫉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會起鄙視心;假如念及有人跟你平等,你會起競爭心。實際上你並無任何內體上的行為,但一切情緒皆生於意。是故應知——觀察意的依然是意。
因此,對有情生起菩提心或悲心便很重要了。這降服自己的惡念,意若平靜,則一切行為皆清淨。譬如泥沼,倘如你不斷地去攪拌它,便始終不得平靜。倘如你肯讓它靜下來,就會見到它變成清水。意的觀察亦如是。是故學習做些善的行徑,饒益有情,自己也就可得善果。
於進入任何途徑之前,先要了解我們剛纔所指出的,是最根本的要點。它是佛法基礎。若你去實行改善你的行為,雖然開始時或有因難,但你始終會發現它對你裨益。所以我要求各位學習建立菩提心,或者說,建立對別人的善心。如果你有一顆對別人善良與悲憫的心,則佛陀的一切教導便都在?麵了。在現在的「賢劫」中,千佛會示現,幫助有情,給他們以教誡。一切教誡的要義,即在於對有情悲憫的菩提心與悲心。
總結今晚的說話,我會因得與各位共享法味而覺得快樂。我會為各位能得到我剛才灌輸於各位心中的法樂而祈禱。我祈禱你能得到正確的方法,生起饒益一切有情的悲心。請接受佛陀身、語、意的加持。
今天參加法會的人,對佛法都有興趣,正如我一樣,所以我很高興能跟大家聚首一堂。在如幻如化,不斷變異的世界中,一切有情以其身語意三業加入惑業的循環。
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意業引導身業和語業。由入胎時開始,以基於過去生的業力,而形成一個新生命,意業即不斷地重新建立習性與形相,或好或壞,各種不同的積集,都根源於意的習染。意存在於身中,直至我們的生命結束為止,及此生變異,意不斷地積集善惡,也就是說,在積集著業力。
在輪迥時,意不斷為孕育的胚胎所包圍,成為分智,它積集善惡,不同種類的業報亦由是而生。所以在輪回中有六道有情,而六道之中,沒有兩個有情完全相同,即是由於他們彼此所積集的業力不同之故。或好或壞,我們所受的果報彼此有別,亦即是因為我們所積集的業力有所不同。
由於不同業力的經曆與境況,都由意而生,由意識而生,所以釋迦牟尼佛便說過:「我能指引常樂的解脫道,隻要你跨一步就可以踏上這途徑,常樂亦由是可得。」
然而,這也得要靠個人肯去走這條路。由於我們都希望快樂,事實上,六道中亦不會有不希望得到快樂的有情,所以六道有情,便需要了解,我們所希望得到的快樂,實際上是以我們所積集的業力為因。是故我們應依據業力來了解我們的行為。今日所作的種種不善,都由於過去的習染而來。因此我們便非要停止積集惡業不可,以期不會招致苦果。我們一定要完全摒除惡行,一定要生起善念以行善,這樣才可以得到快樂。是故應知,加諸我們身上的其實都根源於我們的意以及意以及意念。
關於一切善行惡行,我們需了解到,業力的法則是真實不虛的。無其因如何,果都依照此因而生,故可以說是絕對的法則。我們若具善思維以及善意念,則樂亦隨之而生,我們所處的環境亦必成為樂;反之,若具惡思維以及惡意念,則其苦亦必隨之而生,其人的境況也就成為苦。所以若能了知,善惡隨一己之意而生,則我們定不會以為佛法遙不可即,或者難於領受。領受法益其實隻在一己之意,最簡單的方法即是遠離惡念,生起正念。
若能了知苦樂的不同隻隨意念而生,則意無非隻是意識。當我們談及身,談及根,即應知有根與根識之別。照外道的說法,當入胎之時,根身先在母胎中形成,然後才有意識;但根據佛法則並非如此,意識先入母胎,然後才長成根器,這是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
佛家認為,輪回的有情分六道。當意識離開根身,便成為「中有」(一譯「中陰」),意與微細的氣,微妙地結合在一起。意識到處浮遊,找尋六道中的一種生趣,也可以說是找尋由業力牽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識即進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漸成長。然而投生之處,亦由前生的業力所決定,以業為基,由是有胎,更由是始有根身。
是故由意首先取得投生,身則於後來才慢慢在母胎成長—成肉,成血,成器官。是故意識在這過程中便由業力來決定,依過去生的業力牽引,遭遇父母的交會,並產生入胎的欲望。得人身者,有人類的意識以及人類的器官,然而無論何時,當肉體消散,則一切亦歸於無有,隻此意識微妙地與持命氣相結合,流轉於六道而無例外。這種生死的六道流轉是無限的。
倘此意識由於日常行為所生的力感應而為善,譬如說,意識投入人類父母之胎,得到人類的根身後,複能知父母恩及積集種種善業,那麽,當生命結束,肉體敗壞之後,便可能對人類起感應,再一次取得人類的生命。因為這感應自然會使他遭遇人類作父母。
相反,倘意識由惡業而生,特別是不知父母之恩,甚至仇恨父母,則當意識流浪時,便不會因感應而能遭遇人類來做自己的父母。其時,意識可能長期都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直至由於惡業牽引,便會墮落於熾熱與潮濕之地,終致取禽畜或低等動物,為生之身。
事實上,雖有累千累萬的人類中有身在浮遊,但卻有更多禽畜與昆蟲的中有身。由於惡業牽引者多,因而再取人身的便少,再取禽畜昆蟲之身者便多得多。於此可見人身難得,因為要得人身,非要有善業作為牽引不可。
外道相信,胎中先有肉體,然後才有意識。所以當死之來臨時——因疾病刀兵等而致死之時,自然是由器官組成的肉體先崩壞,然後才是意識。但佛家則不采取此說。佛家認為,肉體的死亡隻是地水火風空等五大分散的過程。也就是說,是身體歸於水大;熱力歸於火大;氣歸於風大;識則歸於空大。這些元素,正是胎兒在母體懷孕期中,於大自然間獲得的。
當識歸於空大之際,意跟持命氣便立刻流轉,當然,於五大還原之後,人的內外氣也就停止了。內氣一停,識便偕同意與持命氣去找尋再生的生命。
這時候,修習過佛法的人,對死亡的過程認知通透,他會記憶起導師傳授的口訣,因而對死亡沒有死懼。—— 曾受過「頗哇」(遷識法)教導的人,會得生淨土,曾修密乘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人,得進入佛土,並由是得到解脫。
相反,沒有修習的人,則不能生起覺受,這時神識便於虛空中消散,而成為「中有」。所謂中有,即指今生結束,他生尚未取得前那段過渡時期。在過渡時期中,神識流轉,以接受六道輪迥的業報。
是故投生於六道的那一道,完全由業力決定,即知識於中於有階段流轉時,其情形由業力決定,沒兩個人會完全相同。有些人,會花一段的時間,有些人卻隻需要幾日,這完全由人的善與惡業來決定。所以,倘如有一個善人,並且曾經修持佛法,則可能完全不經過中有的階段,或者很快即可遭遇到具善的父母,而再生於優美的環境之中。
但即使得到解脫,其識亦依然存在於娑婆世界,直至這娑婆世壞空為止。—— 獲得解脫的識,依然為一切有情的解脫而勇猛精進,直至一切有情都得到解脫為止。若識未得解脫,則他們便依然會輪迥於六道之中,受個人前生業報的牽引。所以我們對於具上師必須尊敬,對三寶必須尊敬,他們對有情是如此地悲憫,我們因而纔能積極進取,積聚善業,由是而能得解脫。否則,我們便會輪回於六道中,永無休止。
惡業積集,投射於三惡道,識便會因此為無明所障,於是便頭出頭沒於三惡道中。這完全隻是精神的投射,隻是由業報所引起的精神境遇。故無論何時何地,身語意這三門,能否清淨都靠我們自己來努力。
依賴身語意,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去向,決定自己的行止,決定自己的行持。這三門又以意為根本,身及語,隻是意的眷屬。因此依照佛法,無論何時何地,人必需皈依三寶。必需認知所皈依的三寶,即是指引我們越過生死大海,到達解脫之岸的向導。生起信念,走向皈依,是首要的事,其次則是認知一切有情是自己過去生中的慈愛父母了。所謂過去生,是指無數世的過去,直至今生為止。
每一個生物都有過去生的父母—— 這包括所有生命、有知覺的生物在內,例如百千萬億畜生道中的生物,他們不但曾是我們的父母,而且對我們有恩。知道這恩惠,我們便得積集善業,對之圖報。這種修持,即是發「覺心」—— 發菩提心了,亦即以北憫之心對一切有情報恩,為他們的利益做一點事。所以,這便是善念—— 這種善念,我們己一再闡述過。
如果我們具有這種善念,我們就可以生起善的依正二報,否則,決定墮落惡道,得到惡的依正二報。聽聞佛法利益,即在於能使我們增長自己的覺性與及善念善行,否則,妄心則將因我們加以提升而永遠存在。當我們想發怒時,即是我們瞋心提升之故,所以瞋怒就會爆發得快,其餘的妄心亦如是,都是覺性受蒙蔽的狀態。
所以我們要去貪、瞋、癡三毒。要憑調伏自己的意,去除三毒。這不可能一下子就永遠將三毒去,我們隻能慢慢地做,當三毒的意念起時,馬上認識到它的本質,下一次,它再起時,便可能起得沒那麽厲害。漸漸,我們就可以調伏自己的意念了。妄念常常由於分別心而起,事實上,分別心的根源亦是一種妄念,所以我們該嚐試去掉分別心。起初,要製止分別心,當起分別時認為甚麽是好與壞,其後,我們就不會去分別意念的好壞了。我們會覺得。所有的分別無非隻是分別而己,分別心因此就會消除。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鬆弛,因為分別心鬆弛下來,人便覺得輕安。
對待分別心這種意念,最重要的事即是皈依三寶,以及對有情悲憫發大菩提心。修持佛法,亦即一種精神的修習,佛法甚深微妙。修持佛法當然是一種好事,但佛法的根源亦無非是意。倘若我們能正意,則人生己踏入解脫的途徑。對臨死時來說,正意亦非常重要。死亡是隨時可以來臨的,倘如我們敬信三寶,無可懷疑,覺心即可生起,因此也就得到善的果報。當意生正覺時,不會受痛苦,亦不生妄心,甚至能自虛妄中解脫。
是故無論何地,我們都要去貪瞋癡等三毒,以及種種分別心。我們該謹記上師對於死亡時如何解脫的導。如果我們記得佛法與師訓,意便可趨向於覺。因此,一切都以意為主。能自淨其意,即得正覺。信念非常重要,它是在死亡時趨向於覺或者趨向於惑的關鍵。佛經中有一個珠鬘女的故事可以說明這重要性。
(賢藩仁波切講述珠鬘女的故事如下——)
故事發生於佛陀在波羅尼斯國說法時。有一次,他向皇室說法,皇宮的妃嬪彩女,紛紛向佛陀供養自己佩戴的首飾珍寶。可是,其中有一位妃子卻沒有佩戴首飾,看見別人向佛陀供養,便馬上命自己的隨身宮女返回皇宮,替自己拿珍寶來供養佛陀。這個宮女心中很不願意,因為她正在聽聞佛法,不過她不得不服從。
在回返皇宮途中,不幸,一隻牛撞死了這位宮女。但由於她當時正在思維著無邊的佛法,受到佛法的感召,因此,她便得再生於獅子國成為一位公主,當她降生之際,滿天降珠如雨,因此便被名為「珠鬘女」。
有一天,她聽見一群商人在唱著對佛陀的讚頌,便把那群商人叫過來問道:「你們究在唱些甚麽呢?」商人回答,是唱佛陀教導他們的皈依祈禱文。珠鬘女聽過以後,拿出三籃堆得滿滿的珍珠出來交給那些商人—— 一籃獻給佛、一籃獻給法、一籃給僧。告訴商人,自己的名字叫做珠鬘女,請求佛陀賜給她一件對象,讓她可以供養。商人們回返到波羅尼斯國,將珍珠獻給佛陀,並且替珠鬘女提出請求,大智能的佛陀便對弟子說出珠鬘女降生的因緣。
這個故事,目的在於?調,隻要有獻身於佛法的想法,就己能夠帶來他生的福報。於此世間存在的種種相,都無實質,我們常常執妄為實,所以才有輪回的生死流轉。由於業力牽引,意亦隨之,並因具分別而生起五毒(貪、瞋、癡、妒、慢)。所有的惑都生於意,由此而使我們在無明中停留,從一種惑,走向另一種惑。
為了清淨業,有一個方法。這即是解一切如幻,並非真實。於三界中所感受的苦樂,無非都是幻影,我們卻因此幻影而生惑。我們目前所經曆的苦樂,並無本質存在。由去除了執著於有,我們的意就可以回複到自然狀態。這種自然狀態是本來具有的,它使意處於這樣的狀態—— 自然得像意的自性一樣。意的本來狀態原是空的,所以顯示出無礙的空性,可以任由種種相狀,生起於覺性的領域之中。
意的自性為真空,但相狀則為妙有,能認識到這二者,我們就可以住於中道。這即是微妙甚深的佛法。中道生於意之無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狀的真實本體覺性中。—— 我們嚐試這樣做,則一切功都會由此而生。
有許多種善巧方便的法門,可以自淨其意。所以對於具善根的人,便有許多寶貴的佛法替他們準備著。聽聞佛法之後,我們需要嚐試保任,使意處於正覺,處於善、誠的覺性之中,這時自己及有情都快樂。所以,生起以及保任自圓的覺性,這即是究竟離苦得樂的法門,福德與功德都擺在每一個人的麵前。
願各位善妙增長。
 

  二、https://mp.weixin.qq.com/s/CTcKNqEGnyR7mxjudlqrmg???????????????????? 蓮師七句祈禱文/視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