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2014年09月談話記錄
2014.9.1
還有法相唯心(無相唯識),作為一切一心識的係統,使三千大千世界(有情心識的桌麵),得以顯現[微笑]
2014.9.2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細讀此文,依天道部的施設,進而融入生命之大愛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ML`ZUS$8NCVU(%7M%5VUJI.gif
2014.9.3
http://tieba.baidu.com/p/3273348 ... ice=1&pn=0&
幻化網中的世界
2014.9.4
http://www.tudou.com/listplay/P3sS3tkFQ3A/bprV8SDmQTQ.html
再探矩陣[微笑]
2014.9.7
http://tieba.baidu.com/p/3280337833?lp=5028&mo_device=1&pn=0&
大乘佛教的宇宙觀
2014.9.8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 ... 02v32m.html?type=-1
奇跡[微笑]
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微笑]
2014.9.12
對影鏡中不相識,笑問先生為阿誰[微笑]
2014.9.16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GJ$ACOF(TYDYECOKVDYB.pnghttp://www.360doc.cn/article/7145529_230457714.html
創巴仁波切,心如野馬/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ML`ZUS$8NCVU(%7M%5VUJI.gif
2014.9.17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763NTJtkEw/?qq-pf-to=pcqq.c2c 有趣的訪談
http://wk.baidu.com/view/ad24772 ... age/1/1410959321408
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咯巴
本論與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克主傑著同參
2014.9.18
某居士:終於聽完錄音 記了十頁紙 天道觀修不能作意兩重 因為作意還是你的意識作意 真實的體驗是放下前六識 自己如同木偶 如同全部依靠男人的女人 自己做不得主 全部交給如來藏 這樣才能打開第七識的寶藏 獲得心性大休息 相信有如來藏的墊子才能突破前六識的相礙 入佛知見 。
師: 明此即可領會達摩祖師遺訓: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微笑]
變現理兩重相依的竅訣是: 要相信至少存在著兩個你,你非你同時,而不是隻有一個你,同時存在著兩種狀態...[微笑]詳見唐密佛的四身說
2014.9.20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 ... 02v42r.html?type=-1
你的光明一定會被看到
2014.9.23
http://wk.baidu.com/view/35f5dfedb8f67c1cfad6b821?pcf=2
重溫淨修捷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微笑]
2014.9.24
一心兩門,法(性)能相皆依一心,輪回涅槃平等,法能相非是法性能相變現,變現理不同相依。[微笑]
2014.9.25
歇即菩提,當下心安
——2014年9月北京聞思錄
行者大鞋
偶然機緣,進京公幹。來京首日內心就蠢蠢欲動,翹班去了龍哥家,與龍哥、善水自在閑聊至夜。臨末龍哥殷勤付囑我與善水兄:你二人務必將今日見聞寫成作業自在分享。故先有善水一文在先,僅將本文作為前文的補充。不足之處,還望龍哥和眾師兄弟指點。
此番感觸甚深,但是如若依著意識流的走向去敘述,可能會主題分散,所以這裏就盡量用最流暢的文意來統攝全文。
所謂“佛法不可思議”。佛法是不可思(維)、不可議(說)的。為什麽不可思不可議呢?不是因為它神秘,而是因為它離開了識境這個平台,而我們(心識)是落在識境裏的,是依著識境給我們準備的工具(前六識)去認知世界。正如夢裏的人沒辦法認識做夢的人一樣,依著識境(前六識)的相礙,我們沒法去思索、沒法去言說佛法。這不是因為它神秘不可觸摸,隻是因為心識落在緣起裏,在一個層麵是沒法理解另一個層麵的事情的。所以龍哥才說一切宗教領袖都是外星人,因為他們帶來的信息是從另一個世界(離開緣起)而來的。
這就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我們沒有辦法依著我們的現量去認識佛法,去建立觀修。我們知道法身的教法隻能借助於施設,但是我們常常將這種施設當成實有。比如我們知道了兩重相依,知道依著上帝、遊戲、簡愛建立兩重相依,但是一旦我們作意兩重,其實是從緣起裏的我們的角度去作意。落在緣起裏的施設對於緣起裏的眾生一定是實有的,那麽觀修就變成了盲修瞎練。
更嚴重的是,我們甚至很難意識到這一點。我們以為我們很用功,老師布置的作業努力的完成,作業這麽多,何時是個盡頭。不如辭掉工作一心去做這一件事,或者找一份相對清閑的工作來事佛、寫書、有助於後世。這樣的發心在識境裏看沒有問題,但是佛法不是一個一修就成的法,不是你修就能修成。若是這樣就不需要佛了,因為隻要依著一定的程序,每個人修佛一定能成佛,但這不是法身的教法。因為真實的佛是沒有定義的,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概念的。時空在我們這個世界能成立為有,在佛境那裏可不一定。這樣就造成了:我們認為有一個道路,我們走這一條路,一定能通向佛國。而法身的教法裏是沒有基道果的,因為真實的佛境離於名言概念,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
所以學佛不是發心就能成,不是修行就能成。龍哥一直說學佛是“水到渠成”,就是心智的成熟也是需要一點點深入的,一上來給嬰兒吃大米飯可能消化不了就嗝了。所以黃老講般若是大火,燒盡萬物乃至細菌。因為般若一定不是人間一時半會能接受的。急是急不得的,隻有一點點的跟進,循序漸進,老老實實的聽話,跟著不掉隊,不能冒進。
因為我們依著人間的理量,總是想著佛法是佛法,世法是世法,想著把佛法和世法分開,想著我的努力就能提升境界,所以認為學佛與工作是相左的。而事實上,佛法與世法不在一個層麵,急切的努力不能提升境界,這不是線性關係。這裏頭聰明不得,因為聰明是依著人類和社會的經驗,而佛法不是世法的經驗所能涵蓋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完全可以讓學佛與工作並行。作業是很難完成,但是其目的是保持每天的學習狀態,禪宗是思維修,工作繁忙時身邊沒書,完全可以思考,這種思考其實就是在修。身在曹營心在漢,思想的天空與生活的大地完全可以融合,而天空總是完美的包裹著大地。
我們與真實,中間隔著一層境。我們知道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句話實際上有著密意,我們認為妄想執著隻是概念,而實際上這是一個境。在名言二取後有了能取所取,就是我們與如來藏隔著一層“妄想執著境”,這就麻煩了。若是單是概念上障礙,我們可以很簡單的去除,不需要佛來講法。但是有了境上的障礙,我們要做功課的對象超過了我們自己,比我們想象的更大的背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就沒有辦法超越。唯有佛的教言能給我們指出方向。正如這次講課布置的作業題目“我們如何從夢中醒來”。我從夢時醒來不是被尿憋醒就是被鬧鈴吵醒,就是使我們醒來,一定要有一個來自夢境之外的參照物來提醒我們,隻有識境以外的標誌才能使我們與夢境錯開,才能提醒我們這是一場夢。沒有識境以外的標誌,連佛都沒法從夢裏醒來。好在佛把鬧鈴都藏在了經論裏麵,藏在佛語、咒言、佛號中。我們念佛,為什麽叫“聲聲喚醒自己”?因為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所包含的信息不是我們這個世界裏的,是從外星球而來的,所以念四字洪名才能喚醒自己。
問題在於,現在我們已經很難知道原來念佛的深義在這裏。所以我們隻能去找識境外的標誌,通過它們來發現我們的本來。這就隻有籍教悟宗這一條路。為什麽要看經論?因為這封家書能把我們自己從夢中喚醒。
但是著於經論的名言,著於事相,就又用我們的根識去解讀那些標誌了,那可就慘了。所以這裏不著力也不行,著力也不行。所以蘇東坡說“唯有這裏著力不得”,著力一不小心就從你這裏著力,就又落在識境裏繼續睡了。所以有一種說法說《楞嚴經》末法時期會先滅,不是經沒有了,而是沒有人能讀懂了。依著自己的理解去讀它,就變成了盲人摸象,以盲引盲。所以這裏變現理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它實際上就是給出一個大的框架,而把識境安立於一個很小的位置,這樣就把識境外的空間給預留出來。依著這個框架去讀經論,就不會落於論師見地的導向中。
即便如此,我們心識成熟還是需要一定周期的。本來從識境裏出離就很難,不借著經論基本沒戲,而借著經論還易被自己不成熟的心識所引偏。為什麽說我們“以少為足”?不是我們主觀上懶惰,而是依著我們識境裏的見地把佛法不自覺的拉到我們這個層麵上了,甚至這種層麵的降低我們自己都沒辦法意識到。
所以學佛這件事真心是急不得。談老也常講“漸修頓悟”,依著經論成熟心智,水磨功夫到了家,悟道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此想來,狂心即歇,歇即菩提,當下心安。
師:落在緣起裏的施設對於緣起裏的眾生一定是實有的,觀修就變成了盲修瞎煉。/: 此施設來自能相,是非識境的觀修,可令眾生遠離識境的執著,由遍計而悟依他,向上而知圓成,不可斷言為盲修瞎煉。變現理兩重相依,@大鞋此句段尚缺能相一重。
大鞋居士:來自能相的信息 被解碼成所相裏的實有 通過六識去揣度 這種觀修就容易修偏 是這樣的吧 ?
如同感受神的存在,但若用根識揣測神的長相就不了,因為神無法通過我們來定義。
師:能相信息中,已經開示六識的局限,共修可藉六識,亦可藉十識,偏圓在汝,非關能相,神,定義...[微笑]
某甲:這裏的觀修確實很難,離識境好說難做...
師: 可以不說不做[調皮]
某乙:無法揣度能相,但可以作意自己是果。活在恩典裏、活在背景裏。
那一層該是自然顯現,非作意,非力求。
某甲:歇即菩提!
某乙:南無阿彌陀佛!
師:佛已出世,某乙,那一層已經顯現[微笑]
某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同時存在。
某甲:那邊的就是做夢的我.你,止於佛觀於己。
某乙: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014.9.26
《唯識三十論》讀書筆記——談唯識五位修行
慧子
《唯識三十論》的思想主要由四部分內容組成,首先是八識,其次是諸法唯識,第三是三性、三無性,最後就是瑜伽止觀。
唯識見、瑜伽止觀和瑜伽菩薩戒,構成了唯識宗的整個修行內容。
唯識修行五位: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抉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正覺。
一、資糧位——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初修唯識行,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依識性相能深信解。其抉擇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滅二取隨眠,故未能住於唯識實性中。二取隨眠是指能取所取、以及隨眠煩惱。
二、加行位——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在資糧位時,偏於修福,加行位,重於修慧。所以在此位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以伏斷分別起的二障、和俱生起的現行二障。而得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這是為入於見道位的方便加行。
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等四法所取之境,皆是由一己之心識所變現,假有實無,於加行位先起四尋思觀,而予以伏除,由此而悟入依他起性,這是暖、頂二位所修的主要內容。
四如實智是菩薩由四尋思觀所推求而生印可決定之智,依之立為忍、世第一法兩位。
此四加行,暖是下品的尋思觀,頂是上品的尋思觀; 忍是下品的如實智觀,頂是上品的如實智觀。這四種觀,是由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等四種定而發出的。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 在前麵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
加行位修行的主要修證是證悟所取和能取皆空。在資糧位中,由於二取隨眠未能伏滅,故未能安住於唯識實性。在加行位,以修四觀四智故,印可二取皆空,似乎真如境界已現前,但此時還有一點障礙,就是現前立有少物,還有少得,謂此少物即是唯識實性。然唯識實性,非空非有,雖得而無所得。因此,以有所得之故,猶未能實住於唯識也。
三、通達位——
若於時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通達位,是唯識修行五位的第三位,這是菩薩的見道之位,於初地之入心 (十地各有入、住、出三心’),通達於二空無我之理,此即見道位。
在加行位時,所修的四觀四智,以猶帶相故,未能實住唯識。
在此通達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心空,即能觀之智亦空。而實證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諸智的根本,故又名根本智。依於根本智,先親證法性,即實住唯識——親契真如,然後即起有分別的後得智。見道菩薩,即以此二智——根本智與後得智,緣真俗二境。
四、修習位——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修行菩薩於見道位,雖然證得無分別智,斷除一切心識上的顛倒知見,但微細煩惱尚未斷除,還需要修習。故菩薩於此位修十種勝行——即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證十真如,舍二種粗重,由此即能證得轉依。即轉煩惱障證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得大菩提。三十頌稱此位曰: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此無分別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遠離戲論,說為無得; 妙用難測,說不思議,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是‘無智、亦無得’的空慧。它能舍滅煩惱障及所知障的種子,以此而證得菩提及涅槃二轉依果。到這一步已證唯識性。已經離開了我們原來的平台了,轉而依止唯識性的平台。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
五、究竟位——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究竟位,是唯識修行五位中的最後一位。修行菩薩於第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無間道,刹那之間,斷盡二障種子,並於解脫道永舍劣無漏、及有漏諸法,以證菩提妙果。此即是圓滿究竟位。
於唯識的五位我們可以理解《入楞伽經》雲:
如一往見而見者,是則不能見於佛;分別不起不見佛,離世得見轉依者。按照我們以往的說法,認為見道位就是究竟了,實際這裏見道位就是唯識裏的通達位,離究竟轉依法依於法性能相,還差兩個位次。
師:細讀本論,有益體會兩重相依理/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ML`ZUS$8NCVU(%7M%5VUJI.gif
實際這裏見道位就是唯識裏的通達位,離究竟轉依法依於法性能相,還差兩個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