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年12/21-12/25談話記錄:文殊師利菩薩

(2022-06-13 10:45:19) 下一個

2014.12.21

一、文殊師利菩薩(1)
文殊師利菩薩,梵名Man~jus/ri^,簡稱文殊菩薩。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又譯為妙吉祥,因菩薩降生時,家裏出現十大吉祥瑞兆:
1.天降甘露。2.地湧七珍。3.倉變金粟。4.庭生蓮花。5.光明滿堂。6.雞生鳳子。7.馬產祥麟。8.牛生自犢。9.豬誕龍豚。10.六牙象現。
公元前六世紀(與釋尊同時代),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肋而生,身紫金色,墜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文殊菩薩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文殊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有。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諸佛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裏,文殊菩薩是諸菩薩之上首,與普賢菩薩同為佛之脅侍。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和象征,如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菩薩相,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麵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 ,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台,表示清淨,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大乘經典中稱文殊菩薩為「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諸菩薩中是少見的,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典基本上都是文殊菩薩發起的,在「華嚴經」裏,文殊菩薩是青年行者的導師,他教育青年行者不要像舍利弗等小乘比丘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麵修行自了;要學習佛陀那樣恢宏廣大無上之願力,廣集福慧資糧,行六波羅蜜,無量法門誓願學。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菩薩說法,發菩提心,立誌學習大乘佛法的普賢行。文殊菩薩指導他廣參善知識,是為入普賢行的不二法門,這就是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圓覺經」裏,文殊菩薩是發起人,他的第一個發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為全經的開端。「維摩詰經」裏維摩詰菩薩示病,佛陀派舍利弗等十六個弟子去探病,個個都不敢承擔,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菩薩嗬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他們也都表示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菩薩的批評,最後隻有文殊菩薩堪擔大任;於是有以文殊菩薩為首,八千菩薩、五百聲聞隨行的龐大代表團,承佛旨意到毗耶離城維摩詰菩薩宅舍探病而有兩大菩薩論法的盛會出現。「楞嚴經」以阿難尊者遭到摩登伽女施以幻術,將毀戒體,佛派文殊菩薩前往救護,並將阿難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為本經發起的原因。以上都是文殊菩薩以智慧輔助釋尊度眾事跡之一二。 

       文殊師利菩薩(2)
大乘佛經的人物有兩個特點:一、在時間上通三世,對一個人的研究,要從三世的角度上來考慮。在空間上遍十方,要將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結合起來探討。對文殊菩薩的研究,亦不能離開這一原則。關於文殊菩薩的記載約有以下幾種:
1.過去古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於此南方,有國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龍種上尊王佛,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處胎經」中菩薩意謂:「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文殊菩薩稱在過去世他曾為釋尊老師,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裏,隻有釋尊一佛出世應化 ,所以這位老師就示現為菩薩作佛弟子,助佛弘化。
2.現在已成佛說(央掘摩羅經)
北方常喜國,現今有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3.未來當成佛(大寶積經)
文殊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稱為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清淨無垢寶實世界。
4.遊方大士說(華嚴經)
東方世界,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有菩薩名金色,其佛名不動智,文殊大士,將十萬菩薩從彼而來。
5.化現諸形說(文殊般泥洹經)
文殊住三昧力,能於十方世界,化現諸形,教化眾生,偈雲: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幾坐,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玩饑寒苦,處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蜜。
6.居住清涼山說(寶藏陀羅尼經)
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此五頂山,即我國山西五台縣的五台山。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摩騰竺法蘭大師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薩住於此山,奏帝建寺於靈鷲峰,自此以後,五台山即為文殊菩薩道場。東晉以後,崇信文殊菩薩之風漸盛,已傳播遍及西藏、蒙古、關外等地。
在密教現圖胎藏曼荼羅中,文殊菩薩住於中台八葉院的西南葉上,密號吉祥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花上金剛杵,形像為通身呈金色之童子相,頂戴五髻冠,右手仰掌持梵篋,左手豎掌屈大、頭、中三指,執青蓮花,上立五股杵。胎藏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為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或般若金剛,三昧耶形為青蓮上三股或梵篋,形像為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豎掌,屈頭、中、無名三指,執青蓮花,上立三股杵。在金剛界曼荼羅中,文殊菩薩則為賢劫十六尊之一。由其真言字數之不同,有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區別。
當我們邁向佛道之時,如何擎起心中般若之燈,照破自己貪、嗔、疑?如何以智慧之燈導引慈悲,航向彼岸?這都有賴於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並以文殊菩薩作為我們修行利生的榜樣及善知識。  
  

 

2014.12.22

一、 依變現理,施設六七八九十識,各自建立現量,比量,非量,依此重釋唯識方隅109--139頁,參考成唯識論義釋218--276頁,寫好日誌分享[微笑]
         藉此題貢獻那蘭陀大學,冬至的祝福[微笑]

 

2014.12.24

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c3OTIwMw==&mid=201730267&idx=1&sn=7d14a68f17049e42f53ee499815af4ae&;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罕見“禪七全過程”珍藏級照片:2006年禪七實錄,有緣得見!

二、http://www.360doc.cn/article/357090_23339558.html     大乘起信論

       本年內最後一篇作業,老師們精進,寫好日誌分享[微笑]

       啟願光明之城,於有情心田福地中升起!阿門[微笑]

四、 http://rufodao.qq.com/a/20141209/031277.htm   認識入聲字:掌握竅門 其實並不難


五、依變現理,重新施設現量,比量,非量,恢複切實可行的法報化,三身不異的佛法觀修體係,為重釋三身一如的佛法概論,打下基礎,請老師們認真準備[微笑]

六、老師們可參考寧瑪派九乘次第論集,四部宗義及善說顯現喜宴[微笑]

七、 http://www.360doc.cn/article/6670330_321316929.html   現量,比量,非量,聖教量

八、老師們可參考寧瑪派九乘次第論集,四部宗義及唯識二十論[微笑]

九、http://bbs.m4.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19165&extra=page%3D5&mobile=2   近代中國宗教格局的變遷

 

 

2014.12.25

某甲:現量屬於第六識 自證分?比量屬於第七識 證自證分?
           第六識 亦屬於自證分?第七識 亦屬於證自證分?
師:變現理有不同施設,自證屬阿賴耶,證自證屬如來藏[微笑]
        相依理如是說[微笑]
某甲:變現理的施設,自證屬阿賴耶,證自證屬如來藏,自證屬於第八識?證自證屬於第七識?[暈]
師:第七識分有漏,無漏,無漏等同空如來藏,有漏阿賴耶(末那)名為藏識的如來藏,一心 (十識)施設為不空如來藏[微笑]
        簡單說,一心下的生滅門為阿賴耶,真如門為如來藏[微笑]
         證自證分屬如來藏,已超越阿賴耶識,或證自證屬無漏第七識,亦名空如來藏。第九識,名淨識。
某甲:那我執遍計 依他這裏屬於自證分出了問題咯?
師:不同視角,不要混用,要學會相依理與兩重相依的開合[微笑]      
某甲:自證分、證自證分都有問題!?
           好多學習係統,在學藝不精的情況下容易搞混。
師:兩重相依下,證自證分已超越阿賴耶,屬聖教量[微笑]
某甲:何為聖教量?[壞笑]
師:猴子 的親媽[微笑]
某甲:嗬嗬,石頭?
師:補天留下的靈石,見紅樓夢[微笑]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微笑]
某乙:其實猴子有兩個媽,一假一真。當時補天留下的那個靈石(一心)生了一個石蛋(識境),然後猴子是從識蛋裏麵孵化出來的,結果猴子就認識為母了。原來西遊記講的,靈石產卵,風化為猴。意味著這猴子並不是真的實有啊。
某甲:我感覺後麵還需要補充。
某乙:已經是果了,不能再(有你)補充了。留白即是妙有啊!
某甲:感覺不究竟,不究竟的就這樣空掉,怎叫一個空字了得。
某乙:幸好你沒定義為究竟,留白可不是空。
某甲:這猴子怎麽就不真實了?
某乙:不真實和不是真的實有不是一個意思。
某甲:母親生了孩子,孩紙咋就不真實的有了?
某乙:認識為母就是真實的,認心為母就超越了真和非真。
某甲:真和非真 並不是沒有,也不是有。而你最後說的一句是:“猴子並不是真的實有”。所以我才說,你後麵應該再補充一下
某乙:小雞沒見到母雞之前,老以為雞蛋是他娘呢[偷笑]
           你別老看最後一句,重點是前邊的,沒有前邊的,根本得不出後麵的結論,所以(有你)沒辦法補充。
某甲:同時存在。
某乙:漿糊。
某甲:你不能否定顯現,我沒說你說的不對,隻是覺得還需要小小的補充一下[調皮]
某乙:我不能否定顯現和你認為我否定了顯現可就不同了。
某丙:言說一直都會留個小尾巴…
某乙:你是真迷上了猴子。
某甲:難道你就沒迷上嗎?[害羞]
某乙:沒說你。
某甲:我也不是指我。如果能立體的看,就不是漿糊了。
某乙:你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啊?
某甲:我才不會跳進你這個坑。
某乙:兩層相依哪來的坑?
某甲:這麽回答也不好,回答了就是個坑,嗬嗬。
某乙:不回答就沒掉坑嗎?
某甲:有沒有坑要看在那個角度了。
某乙:說說看
某甲:在所相一個層麵來談,這個問題永遠都是個坑。
某乙:在坑裏看有坑?還是在坑外看有坑?
某甲:在能相 做夢的人來講,都是大梵的夢。
某乙:你跟大梵啥關係?
某甲:不一不異
某乙:為什麽呢?
某甲:嗬嗬,怎麽變成了你問我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