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7
一、小乘戒律,依根本說一切有部,大乘則依梵網經及彌勒說菩薩戒本,藉此可見色身與報化教法之端倪。[微笑]詳見《戒律學綱要》。
二、 佛唯識能攝在意根內,同理亦可攝在六識中,兩重相依下建立的觀修,雖具六識之名,實超六識之限,因此時行人已明’看你的看’,即見分中以開啟自證功德[微笑]
三、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
師:當代知識分子,因缺乏向上的精神空間,隻能無奈返向發展,成為流氓學者...
悲哀,根塵中的相礙。
四、通知: 各分校課題研究組注意,解讀大乘起信論一心生兩門時,伴隨老師們經論學習的深入,以後在解說生字後,需加注(集起),以別梵天一因生多果,免去世爭,七識變現生滅門,與一心假七識集起生滅門等同,梵天亦具集起義[微笑]
2015.1.18
一、 釋迦牟尼佛本生傳視頻:http://www.iqiyi.com/w_19rrdrwdnp.html?bd_source_light=2104633
二、依變現理,重釋大乘成業論,寫好日誌分享。http://yuedu.baidu.com/ebook/4deb8dbacc22bcd126ff0c33?fr=aladdin
三、人死後心識還存在嗎?http://view.inews.qq.com/a/RUS201501270716470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四、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39d06a90102viha.html?md=gd
人類社會的局限[微笑]
2015.1.29
一、老和尚開示錄節選…… 百丈建立清規,他是挽救這些出家人的,因為你沒有守住清規,你消耗信心檀越施舍的齋飯,房子是人家拿錢修的,衣服是別人供養的,不守清規那要下地獄,他為什麽說一粒米有須彌山那麽重呢?披毛帶角那是牛啊。古人說,一念頓真金易化,一念頓真直下見性,還有消不了的東西啊?溈山說: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這句話就是溈山祖師說他自己啊。我們曆代的這些的清規戒律,總的就是叫我們放下來,好好的修行,旁的沒有什麽,就是要你放下,自己思想上、行動上,所作所為的這一切,都是妨礙修行的,能不能把這些放下來呢?比如這個吃飯,飯好了就多吃一點,飯差了就少吃一點,這都屬於妄想心,別人說一個很好聽的話,心裏很喜歡,說一個不對,氣的要死,這都在生滅妄想之中過日子,這都不是修行!說我的錢少,他的錢多,他們的房子好,我們的房子差,都在這裏分析,這就是生死,了生死了什麽?生死有什麽可了的?就是你那思想裏邊的這一切,起心動念處這都屬於生死,了就了這個,你旁的了什麽呢?把這些都了了,不就了了生死了嗎?前邊的佛菩薩,祖師善知識,千經萬論,說事說理,也無非叫我們這後人要實際來用功。說了生死,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我們是父母生的,父母沒有以前,如何是我本來的麵目呢?,從這裏要下結論哪!生從何來不知道,那麽死到何處,這個要弄清楚,死不知去處那不行。
二、禪詩欣賞:
虎溪閑月引相過,帶雪鬆枝掛薛蘿。
無限青山行欲盡,白雲深處老僧多。
———唐·靈一禪師
2015.1.30
一、http://view.inews.qq.com/a/RUS201501290300440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愛 不一定要發生關係
內容:
眾人正估計大概已經逃得清光可以上前打掃之際,卻見有兩隻老鼠仍在洞口處推擠逼碰,然後再幾經辛苦,雙雙走出來。
令人奇怪的是,兩隻老鼠出了洞口以後,卻不立馬逃走,而是在洞口附近團團轉著互相追趕,像是要咬掉對方的尾巴似的。
眾人都很好奇是什麽緣故,於是走上前去細看。這才發現——原來其中一隻老鼠是瞎眼的,而另一隻老鼠正設法使對方咬著自己的尾巴,然後帶領同伴一起逃走。
眾人見狀,都默然不語,各自陷進了沉思當中。
吃飯的時候,有人開始討論剛才的兩隻老鼠。
嚴肅的羅馬官長說:“我認為剛才的兩隻老鼠是君臣主仆的關係。”
眾人思考一會兒後都說:“原來如此”。
於是羅馬官長擺出一副高傲的官員模樣。
聰明的猶太人說:“我認為剛才的兩隻老鼠是夫妻的關係。”
眾人又想一會兒,覺得不錯,連聲稱是。
於是猶太人變成了一副飄飄然的得意嘴臉。
強調律法的法利賽人說:“我認為剛才的兩隻老鼠一定是父子的關係。”
眾人又思考了一會兒,更覺合理,又都連聲稱讚。
於是法利賽人的臉上立時堆滿了專業的權威。
單純的撒瑪利亞人卻蹲在地上雙手托著下巴,呆呆地望著眾人問道:“為什麽兩隻老鼠一定要有什麽關係呢?”
空氣在刹那之間靜止凝固了。
眾人呆呆地望著這個撒瑪利亞人,不發一語,卻見先前說話的羅馬官長、猶太人和法利賽人,都臉有慚色地低下頭不敢作聲。
有一種愛,原來不是建基於利益、情義和血緣的關係上,而是基於“沒有任何關係”。
就像在這茫茫人生路上我們能夠遇到具德上師,那無偽的慈悲、無私的愛如空氣一般灌溉、滋養著每一位眾生,眾生平等,因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而有高下,生起煩惱,障礙自己解脫的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生我們能有幸得到如此具德上師的愛與加持,更要將這份愛傳承在世間,超越世俗的關係之愛,如果每一個人都願付出這無代價的愛,那世界將是無紛爭、無憎恨的和平世界。
讓我們彼此間的互愛超越這世俗的關係之愛,以達到愛人如己!(文:慈成加參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