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月11/27-11/30談話記錄:中觀“道次第”的概念

(2022-06-12 14:32:28) 下一個

2015月11月27日
一、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39d06a90102wdhs.html?type=-1   
      全息生命的實驗
二、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e3fed3970102w28l.html?plg_nld=1&from=groupmessage&ref=weibocard&plg_auth=1&plg_uin=1&plg_usr=1&plg_dev=1&plg_nld=1&wm=9006_2001&plg_vkey=1&isappinstalled=1         
     【裸視全息成象技術 燒5億美金的顛覆性科技】

 

2015年11月28日
一、大唯識中觀簡論:依《入楞伽經》,簡論大唯識中觀道次第。《入楞伽經》說唯識五法三自性,“相名與分別,即二自性相,正智及如如,圓成自性相”,名言計著和相計著即為遍計。依他即執實有之內外分別,所依為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所緣為外六處 ,色聲香味觸法。圓成自性即“情器世間實由分別而成顯現,此分別實為自心境界,在藏識中”
      下麵的一張表,引自談錫永上師《四法寶曼》導讀,應該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中觀“道次第”的概念。要理解西藏密宗,這概念極為重要—--
  應成——諸法名言無自性
  自續——諸法名言有自性,勝義無自性
  唯識——內識有自性,外境無自性
  經部——內識外境皆有自性
  有部——內識外境三世實有自性
  這張表,是依“有”的立場而建立,即道次第愈低者,其所“有”則愈粗。我們再提供另外一張表,依“空”的立場而建立,即道次第愈低者,其所空愈不徹底—--
  應成——諸法名言無自性空
  自續——諸法勝義無自性空
  唯識——諸法能取所取空
  經部——獨立實有體空
  有部——名言中之獨立實體空
      可以看到,應成中觀見建立諸法名言無自性空,相當於五法、三自性中的相名與分別,得出“情器世間實由分別而成顯現”,因此得出緣起性空的中觀見,此見尚未觸及“此分別實為自心境界,在藏識中”的佛見,同唯識今學依阿賴耶識現識為基,抉擇顯現為依他上的遍計,於大唯識,未涉一心,於唯識古學,未涉九識淨識阿摩羅識及八識阿賴耶(藏)識,僅及七識阿陀那識,故有大中觀行人判唯識宗與應成中觀為顯宗。於藏傳佛教後弘期建立的新派大中觀,已涉“此分別實為自心境界",未及"在藏識中”,於大唯識,未涉一心變現,於唯識,涉八識阿賴耶識,未及九識阿摩羅識。前弘期寧瑪派建立本始基等同九識淨識,依智識雙運遮遣阿賴耶,建立大中觀九乘次第觀修道,向上施設極無所住為究竟大圓滿。
      大唯識中觀依《入楞伽經》“既依於因之自性相,且超越有無故;以其為自證殊勝境界,故有其性相;以此為第一義諦因,是即有(我)因;以其無事於有與無,故非作者,以其與虛空、涅槃、寂滅同類,是故為常。”這第一義和世間、外道所說的第一因不同,因所生為無生,即超越有無,非作意,故非作者,恰如造夢,非有非無,無功用非造作,自生自顯自證。“諸法不生而自現,第一義諦之體性。”此說等同《大般涅槃經》“我常樂淨”或“常樂我淨”,在藏識中,於九識阿摩羅識向上,施設十識一切一心識,於一心開出心生滅與心真如兩門,大唯識中觀施設兩重相依變現理,一心變現染淨兩門平等,施設心、意、意識不同識體,於平等性中同時自顯法相,不曆次第法身遍在。



2015年11月30日
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MyNzgyMA==&mid=402436908&idx=1&sn=1faad52dfa52b7ba97abb423879f543b&scene=1&srcid=11182rMKb9BCHeUHPgpOWB3h&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出發,隻為舊路還家 ——許巍 清談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