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年12月3日談話記錄:中國正在“消費”佛教嗎?

(2022-06-12 14:01:22) 下一個

2015年12月3日
一、http://view.inews.qq.com/a/RUS2015120202776203?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中國正在“消費”佛教嗎?
內容:

文:成慶

如今在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一個很明顯的社會現象,就是“宗教”的回潮,社會開始普遍關注宗教,這種“關注”是從視覺層麵首先開始的,因為許多人並沒有機會接觸到宗教的教理獲內部儀式,而是首先從一些外部“視覺”符號開始熟悉這股宗教回潮,許多主題、符號多是以視覺的經驗形式開始慢慢回歸到社會日常經驗當中。

例如,我們知道現在出現許多與“宗教”相關的活動,例如收費式的禪修、瑜伽活動,雖然這些活動的“宗教”背景或強獲弱,但基本是從傳統宗教形式中衍生出來的。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有償宗教消費活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今天的社會蘊含著有強烈的宗教需求。從宗教的領域來講,教化和市場行為其實常常混雜在一起的,我們如果僅僅從外部視角看,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消費主義的邏輯,其實宗教常常作為商品出現,比如說現在常常看到有一些所謂會所式的禪修、雅集活動,常常都帶有很強烈的宗教文化消費味道。事實上,從佛教界來看,經懺佛事的“商品化”也不是新鮮事,而是從明清以降的宗教市場交易行為的常態,因此近代許多改革僧人都致力於消除經懺佛事的“商品化”。

因此,從外部視角看,消費主義其實也是今天“宗教回潮”的一個特征,“宗教”或者“類宗教”慢慢也衍生出一些消費主義的新模式。因為現代人在財富快速增長之後,便需要提供精神領域的商品。無論是禪修也好,還有各種“類宗教”的體驗活動也好,甚至有些形式表麵上是“靈性”活動,但是背後仍然有很強的消費主義的邏輯。這也是當代中國消費主義潮流的一個衍生現象,尤其是像上海這種大都市,非常明顯。例如一些信眾與寺廟的關係,常常是通過各種法事活動連接的,當寺廟辦一些法事,他們便會交給寺廟相應的資金,讓僧人代為祈福、超度等等,他們隻是簡單地給錢,佛法教育的意涵基本喪失,從外部來看,這基本就演變成了一種市場交易行為。

當然,更時尚一些的則有各種各樣的雅集活動,在寺廟、會所、茶館等空間舉行的香道、琴道、茶道等,這些活動雖然並不一定全然是由宗教人士主持,但是也往往具有佛、道的某些視覺特征,如關於“禪”的各種符號等等。這些當然是為了滿足了新興階層的某種精神需求,這種市場消費模式看上去比前麵的寺廟供養模式相對顯得“去宗教化”一些,但是其視覺上的符號特征卻也往往是宗教化的。當然,在這樣的場域內的消費者,因為自身參與此類活動的動機往往是出於對世俗生活的不滿足,被宗教的神聖性一麵所吸引,所以往往不會從市場交易邏輯去理解。至於另外一些以瑜伽、心靈雞湯、心靈成長等為名義的各種培訓班,其市場邏輯的特征更為明顯,但是圍繞這樣的活動,背後往往還有一些核心的“心靈導師”,導師和學員的關係模式會更加複雜。

注視當代的傳統宗教回潮,另外一個重要的外部視角就是文化認同層麵。比如說,我們現在流行的一些所謂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許多都帶有明顯的宗教符號特征,隻是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充分意識到。例如無印良品商品哲學背後的“極簡主義”的觀念,其實都和“禪”的哲學密切相關,隻是這種宗教的觀念和符號因為比較親切,反而不會過多聯想到“宗教”層麵,而是將其視為某種內在的文化認同。

當然例如古琴、茶藝、書法熱等等,其實都跟文化認同有關係,但是這些文化形式往往是和儒釋道整體勾連起來的,所以我們有時候並不會刻意去聯想它們屬於某一種宗教,但是我們卻往往通過這些視覺符號,很直觀地認同他們與儒釋道文化存在密切的聯係。當然在這些傳統文化的回潮過程中,各個宗教會作一些區隔,如“禪茶”的符號則多是與佛教文化相關。關於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層麵,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類似的現象,連我們自身都開始被卷入到這樣的場域當中,比如我一直偏愛咖啡,但最近幾年,發現許多的朋友都開始關注飲茶,在家居裝飾上也開始將“茶道”的元素引入,這是既奇怪也很正常的一個現象,因為宗教開始通過這些文化的視覺符號開始重新返回到日常生活。

當消費主義、物質主義越來越興盛的時候,公眾對神聖性、超越性的追求就開始自然出現了,這是人類精神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質,當物質欲望層麵達到一定的程度,會使得精神層麵的追求開始出現,盡管這種精神生活的尋求往往也並不一定純粹,而與物質主義、習慣性的文化認同相關,但是這卻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所必經的一條路徑。例如80、90年代大家大多通過文學、藝術作品獲得生命意義感,當時的許多文化先鋒運動其實都通過一種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意義的一個重新尋找過程。接下來我會從“視覺”方麵給大家作一些展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