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議柯新《信心銘》的導讀,改為《唯識三十頌》。今學的說法是三性含三無性。古學依《解深密經》,建立三無性而超越三性。
2016年6月27日
一、
https://view.inews.qq.com/a/RUS201606270129380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
宗薩仁波切:超越因果才是真正的佛性
內容:宗薩仁波切
雖然我們談過人類基本的善良本性,以及本質上就是佛,但卻從未證明眾生有任何基本的善良存在。如果從經驗上判斷,“性惡”可能是更實際的說法。
大部分佛教徒不加思索地就認為,他們當然具有某個叫做“佛性”的東西,甚至連懷疑一下自己有沒有佛性都覺得罪過。就像對虔誠的基督徒而言,上帝是不容置疑的,隻要盲目地信仰接受就好了。
但非常奇怪的是,隻有極少佛教徒打從心底相信他們自己也能成佛,有些人甚至不相信有成佛這種事。這種虔誠心的弱點,是由於沒有經過質疑與分析所產生的。如果你怕產生懷疑、怕徹底研究一件事,這表示你不太相信這件事會經得起嚴密的檢查,因此你的信心便沒有理性的基礎。
雖然佛性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通常人們都完全誤解了它。以空性詮釋實相的教法,是對治執著永恒的成見;以佛性詮釋實相,則對治執著斷滅的成見。執著永恒的人相信“存在”是真實存在的,而執著斷滅的人卻相信“不存在”是真實存在的。為了了悟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究竟實相,執著永恒的常見與執著斷滅的斷見都是必須摧毀的基本邊見。
如果你偏重常見,你就比較傾向於相信超越因緣和時間的神明、佛陀、心或真愛——他們能及時運作,神奇地修補好事物,讓你快樂,把惡業轉成善業,加持你或讓你成佛。這種想法的主要問題在於,相信有永久真實存在的事物,會增加有個真實存在的自我的信仰;因為沒有主體來感知的話,客體就無法存在。為了矯正這種極端的見地,佛陀教導了“無常”與“無我”。
如果你偏重斷見,你傾向於不接受事物是依靠因緣或互相依靠,因此你不相信任何自己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例如,你可能會認為一切事物從宇宙的開始到你自己的出生,都是偶然的、隨機的,而心與腦是隻要你一死就什麽都沒有了——“不存在”被看成是真實而永恒的東西。為了對治這種邊見,佛陀給予十二因緣和佛性等教授。
經(佛的開示)、論(經的注釋)二藏都很強調佛性的存在。然而,有些人錯誤地認為,除了空無所有之外,什麽都不存在;另外有些人則錯誤地相信,除了佛性之外,什麽都不存在——他們把佛性誤認為是非常美麗、有力量、充滿快樂而且永恒的東西。許多人把佛性解釋成像個神一樣,不僅如此,一般人所認為的佛性都是與實相無關的種種假設與奇想。
如果你嚐試,在理論上證明像大樂、永恒、本來善良和慈悲等你所想像的佛性是真實存在的話,你大概注定要失敗。然而,如果我們認為佛性就是無明消失的狀況,舍棄心中對於佛性先入為主的成見,那麽要邏輯地證明佛性的存在是可能的。
無明並非真實存在著、永恒不變,它事實上是各種因緣造成的無常產物。這表示我們能夠操縱並減弱產生無明的因緣,同時加強對治無明的消毒劑。就像耕作一樣,如果你想除掉某種植物,你可以不去灌溉、不去施肥,或者你可以噴除草劑,再不然就雙管齊下。
不論你是選擇哪種方法——減弱對無明友善的因緣,或增強無明對手的力量,再不然就兩種方法並用——完全摧毀無明是可能的,因為任何被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可以被摧毀。如果你把種子燒掉,那粒種子就完全消失,它的後代也全都消滅了。
如果除去所有的惡以及無明,還會有某種東西留下來,並不會完全空無所有。換句話說,無明是由某個地方或某個容器中消失的。無明消失的那種狀態,就是所謂的“智慧”——基本的善良,成佛、佛性,或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佛陀等等。既然無明消失就是佛性,而我們又不是無明,所以我們必然就是佛性——這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
舉例來說,你認為自己的衣服很髒。首先,認為衣服髒就不正確,衣服永遠不可能變髒,因為汙垢和衣服是完全分離的實體。如果能用顯微鏡來看衣服,你就會發現,衣服和汙垢的分子顆粒並沒有化合在一起形成“髒衣服”的新分子,隻不過汙垢和衣服太接近了;更正確地說,是汙垢落在衣服上,遮住了衣服的色澤,使衣服散發出原本沒有的臭味等等。汙垢落在衣服上,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化學結合發生而產生了另一件“髒衣服”——如果發生了化學結合,那麽你怎麽洗也洗不幹淨,除非把衣服丟掉。盡管我們理論上了解,但卻依然存有妄見,認為自己有一件髒的衣服——雖然描述汙垢沾在衣服上比較正確,但我們從不這麽說。
接著,當我們清洗的時候,我們都說在洗衣服,其實該說“我在洗去汙垢”。一般人的描述常常不清不楚,然而佛教依然接受這是有效的陳述,因為不論你稱自己在洗衣服還是在洗汙垢,最後達到的結果都是相同的。雖然究竟來說,洗衣的過程並不相關,因為衣服從來就沒有變為汙垢;但就相對層麵來說,清洗過程是可以被接受,甚至於經常是必要的。
修行佛法就如同清洗衣服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麽“道”亦被稱為“迷惑”。你可以使用各種方法來洗衣服,從拿肥皂、水桶用手來洗,到以市麵上最精密的洗衣機和洗衣粉來洗,結果都一樣。洗完之後,認為衣服變幹淨了,這也不正確;由於衣服從來沒有真正和汙垢結合在一起,所以它也絕不會變幹淨。
有些人頑固地堅持衣服就是髒的,甚至把衣服當成永遠是髒的;向這些人解釋衣服的真正本性將徒勞無功。有些人則認為衣服超越了汙垢與幹淨,在為這些人開示的時候,要非常善巧地引導這些人得到他們想要的幹淨衣服。你可能會這麽說:“對啊!衣服髒得不得了,你們要用這種超強去汙粉加上這種高效洗潔精才能洗得幹淨!”
同樣地,如果菩薩遇到一個強烈感覺自己不清淨的人,他知道再怎麽向對方說明本具佛性的道理都沒有用。菩薩就會說:“你說得沒錯,你有個嚴重的問題,但它可以克服。你必須修特定的法來除去那些不淨,這樣你就能變得清淨了!”
這些不僅是善巧方便而已,它們也不會誤導別人,因為這一種清淨的模式,能幫助行者了解無垢也無淨的真正清淨。淨是相對於垢而存在的,究竟實相從來不曾垢染,因此也不可能被清淨。幹淨與肮髒都不是衣服的真實本性,兩者都是無明迷惑,正如貪、瞋、癡與無貪、無瞋、無癡都同樣是迷惑。
然而,對於我們這些位於相對層次修行道上的人來說,拿幹淨的衣服來作為真實衣服的模型,要比髒衣服來得適切。一旦除去了在相對層次上遮蔽衣服真正本性的汙垢之後,就不再有衣服與汙垢的二元分別,剩下的就隻有衣服。就算在平常的想法中,當你買新衣的時候,由於衣服是那麽新、那麽平滑,你甚至不會去想它是幹淨的還是髒的。等你穿過一陣子之後,衣服變髒、變皺了,似乎不那麽好了;把衣服清洗過後,你想:“這才是衣服真正的樣子,和剛買的時候一樣!”你用幹淨的衣服作為全新衣服的模型,但新衣服是超越髒與淨的。
因此,惑與不惑都不是佛性,佛性超越惑與不惑。但是我們仍能看著自己說:“喔,我是多麽愚癡啊,我必須得到一些智慧才行!我是多麽執著自我啊,一定要了悟無我才行!”就如同幹淨的衣服一樣,不惑的狀況要比迷惑更正確、更接近究竟實相的模式。
不要忘記,不惑也隻是個模型:真正的佛性不是由任何東西所產生的,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它超越了因和果。雖然說“我要修行以至成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正確地講,這就好比說“我要雲走開太陽才能出來”一樣錯誤——不管有沒有雲遮住,太陽都在那裏,雲不能影響太陽,但是卻能阻止你看到太陽——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