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8日
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MDAwMTI4OA==&mid=2650630675&idx=1&sn=ce3434b14fc2016af21471626d84631d&scene=1&srcid=0818jObITKshOkH5i5RL9kRX&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談師談佛 | 《圓覺經》係列34:釋迦說法行
內容:
釋迦說法行答普覺菩薩五問,依次如下──
第一,應求何等人。
釋迦雲:所謂善知識,即是“正知見人”;所謂“正知見人”,即是“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如是五相。
於觀修時,能依圓覺的因地來作抉擇與決定,即是正知見。圓覺的因地,已見文殊師利菩薩所問。
無相、無作。若心依於相,便有依相而起的作意,此如心依於空相,觀修時便有證空的作意,一落作意,便終生不能遣除,因為所證所悟,都必落於相,所了所覺亦落於相,如是即無圓覺可言。所以善知識必須心不住相。
二乘行人為空寂所困,這正是他們的壽者相,所以善知識不應著聲聞緣覺境界。
善知識亦現塵勞,亦即如常生活,是即禪宗所謂家常日用,然而,於塵勞中心恒清淨,不依世俗計較利害,亦不落於世俗的名言句義而生活,所以心恒清淨,是即不為世俗汙染。
善知識亦現過失,此如維摩詰入淫舍,文殊師利入宮與宮女遊戲,以至禪宗四祖出關即入娼寮妓寨,然而所示,實為梵行。
善知識不令眾生入不律儀,即是雖示現過失,但由於讚歎梵行,所以即不入不律儀。
具足如是五者的善知識,可以即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圓正覺)。
第二,應求何等法。
善知識因心行清淨,所以雖示現種種過患,其實心無憍慢,亦不著意於資財、妻子、眷屬。所以應對善知識不起惡念而求法,這便是禪宗圭峰宗密大師所說的“但依法門,莫求其跡”。能如是求法,從其所教而修行,即能漸次究竟而成圓覺。在這裏,釋迦並沒有說修什麽法門,隻是行人應依善知識所教之法而修即可。
第三,應依何等行。
既得善知識與教法,即應依除病而行,下來即說除病。
第四,應除何等病。
釋迦說有四病,一者“作病”,若以自己的所行都是求圓覺之行,那便有作意,說為“作病”;二者“任病”,若以為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但隨諸法性而求圓覺,那便是落於任運,是為“任病”;三者“止病”,若行人以為寂息一切念頭,便可“得一切性寂然平等”,如是以求圓覺,是名“止病”;四者“滅病”,若以為永斷一切煩惱,即得畢竟空,以一切永寂而求圓覺,是名“滅病”。所以,離四病始能清淨,是為正觀,否則落病即成邪觀。
欲除四病,首先須尊重善知識,當親近時,不起憍慢,於遠離時,應斷瞋恨。其次,對順境逆境不著於心,複次,覺與眾生同體無異,然後始能除病。因為病的根源在於憎愛,心無有二,一切同體平等,即能除病。
第五,應如何發心。
釋迦說欲求圓覺,應如是發心:“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發心者須知,雖願度一切眾生,但不作度人想,若以為有眾生可度、有法可度、我是度人者,那便落於四相,依此發心不得圓覺。
釋迦答普覺菩薩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