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一、
[url=http://mp.weixin.qq.com/s/9-qX1eykok5EZTSAzQmUBghttp://mp.weixin.qq.com/s/9-qX1eykok5EZTSAzQmUBg]http://mp.weixin.qq.com/s/9-qX1eykok5EZTSAzQmUBghttp://mp.weixin.qq.com/s/9-qX1eykok5EZTSAzQmUBg[/url]
談師談佛 || 談錫永:密意說空(七)
內容:
虛空與空(下)
前麵已經說過,不能由空言說法來認識空與空性。什麽是空言說法呢?那就是隻說一些與修證無關的說話、與成佛之道無關的說話,完全依著名言與句義來推理,他們的推理可能有因明理則的依據,然而所立的宗,唯落名言句義邊,這樣一來,無論如何引經據典來演繹,亦隻是冠冕堂皇的理論而已(看互聯網上許多依言取義而說空的文章,就有這個感受!),因為完全與佛無關。既不能依此成佛,亦不是佛的現證,更不是佛的境界,實不能稱為佛法或佛學。
對於空,他們一定以為自己並非依“虛空”來說空,然而他們必然有虛空與非虛空的概念,而且亦必然落在此概念中來理解佛所說的空,最少亦必將虛空來比擬空,因此才會流出“空故緣起”這樣的說法,當這樣說時,他們是依空間有一物,在此空間中便不能另置一物這樣的概念,來成立自己的說法,因此必須有一個空間,然後才能在這空間中生起因緣所生法。如是引申,便成為“空故緣起”了,若不空,即無成立緣起的可能。
筆者這樣說,可能會引起諍論,他們可能說自己並非依虛空來說空,隻是依無自性來說空。緣起無自性,由此無自性才能緣起,所以說為“空故緣起”,這樣辯論時隻能說是詭辯。緣起無自性,一切諸法亦無自性,如果因為緣起無自性,便可以說“空故緣起”,那為什麽不可以因為一切諸法無自性,即說“空故一切諸法”,而偏要說“緣起故空”呢?
起諍的人可以說:先要說“緣起故空”,然後才能說一切諸法無自性,因為一切諸法由緣生而成假有,是故無自性空,所以便隻能說“緣起故空”,不能說“空故一切諸法”。這樣的答辯,便將緣起與諸法看成是不同時成立,如是即落於三時分別,違反佛之所說。若依此修證,便需將緣起與諸法分別觀修,先觀修諸法如何依緣起而空,再觀修緣起如何依“什麽”而空。筆者在這裏便要提出一個問題:這個“什麽”到底是什麽呢?唯一的可能,便是虛空。
說到這裏,讀者便應該理解“空”與“虛空”的關係了。
總結來說,若唯依名言句義,違反觀修,可以說“緣起故空,空故緣起”,這充其量隻能當是方便;若依離名言句義的觀修,則必須由緣起成立有,然後超越緣起來說空,如是則為:“緣起故有,超越而見性空”,這才是緣起與性空的相互作用。這說法在文字上排列得很不整齊,但並非整齊才是真理。這樣說時,緣起與有實在同時,隻是在觀修時,不需觀一切諸法自性空,隻需依重重緣起的超越來觀緣起,當現證超越時,諸法自性空便自然同時成立。在這裏,不牽涉空間,亦不牽涉虛空,甚至不牽涉空寂而得空寂,因為重重緣起超越,便即是名言句義的超越。
現證,用《無邊莊嚴會》中佛的開示,來總結本文——
無邊莊嚴,此中菩薩住遍清淨善巧之智,行於辯才,由義覺慧觀察諸法本性自性。然一切法自性無住,無名無相無所建立,無邊建立不可宣示,但以世俗言詞演說。所有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說,無來無去無有文字。文字清淨無有功用,何以故,諸法本性等虛空性。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作無起無相清淨,以虛空開示演說。此則諸法無門之門,門清淨故究竟無染,亦不隨染。何以故,諸法究竟不生不起,所有自性亦不生起。
這段話是接上文說陀羅尼門而說,菩薩入陀羅尼門,即是“住遍清淨善巧之智”,是即得到一個證量,這證量“遍清淨”,但非究竟,所以說為“善巧”。因為既遍清淨而又善巧,所以便可“行於辯才”,“辯才”即是說法,亦可說為“遍清淨善巧”。
“行於辯才”而用“義覺慧”來觀察諸法的“本性自性”,即是菩薩之所當為。什麽是“義覺慧”呢?“慧”亦是證量,佛的現證稱為智,菩薩的現證則稱為慧。此慧,由義而得本覺、由所緣境(義)而得本覺,所以稱為“義覺慧”。成立“義覺慧”這個名相,是為了跟佛的內自證智作區別。
於說法時,需知此義覺慧亦無可表達,隻能用“世俗言詞演說”,而且“諸法本性自性皆不可說”,本性自性“無來無去無有文字”,所以,便隻能“以虛空開示演說”,因為“諸法本性等虛空故”,如是即為“諸法無門之門”。
在這裏,說諸法本性等虛空,其實即是說諸法本性等同如來法身,並不是說諸法本性為空。凡在了義經中說“虛空”,必指如來法身而言。因為施設如來法身為空性,所以比喻如來法身的虛空才可以說之為空。當我們將“虛空”等同“空”時,必須如是了知,若貿貿然以虛空為空,而不知如來法身及如來法身功德,那便是錯見。這是抉擇“虛空”與“空”的要害所在,佛稱之為“末摩”(ma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