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7年9月13日:談錫永:密意說空(四)空間與空

(2022-06-10 22:12:44) 下一個

2017年9月13日
一、
[url=http://mp.weixin.qq.com/s/qZZkaQOKBNEVxKY8wHmcvQhttp://mp.weixin.qq.com/s/qZZkaQOKBNEVxKY8wHmcvQ]http://mp.weixin.qq.com/s/qZZkaQOKBNEVxKY8wHmcvQhttp://mp.weixin.qq.com/s/qZZkaQOKBNEVxKY8wHmcvQ[/url] 
談師談佛 || 談錫永:密意說空(四)
內容:

空間與空

說空的人常常弄錯,將空與空間等同。

空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境界呢?其實這問題根本不可能回答。要回答,他們便隻能說“無自性空”。“無自性空”非常對,但說的依然是空性,並不是空的境界。所以,有些人便用空間來說空的境界了。譬如有大師說:皮包空了才能裝入東西、車廂空了才能運載乘客。這樣說時,似乎是說空的境界,但其實說的隻是空間,並非佛家所說的空。至於說空的皮包能裝入東西、空的車廂能運載乘客,便即是“真空妙有”。這些說法,客氣一點可以說是善巧方便。

我們不要以為將空定義為空間,隻是粗糙的說法,其實也有很精巧的說法,跟“皮包空”同一層次。例如說:“緣起故空,空故緣起”,便有將空定義為空間的意味。

當說“緣起故空”時,可以成立,因為是佛的善巧方便說,這善巧方便,還是為了觀修而施設。行者觀修,先觀一重“緣起有”。例如,觀業因緣起有,此即觀因緣和合,如觀房屋由磚瓦木石而成,在這時,由業因成的是“緣起有”。雖然“緣起有”即非“真實有”,隻是依名言而成立的假有,但行者仍需觀修,不能依推理便說此“緣起有”為空,依推理而空隻是言說,必須觀修,然而才能於觀修境中成決定。

在這觀修中,要點是:抉擇這房屋是否隻依磚瓦木石而成為“有”(業因緣起有),一經抉擇,便知道不是,因為將房屋成立為有的,實在是人的心識。(這樣,便是對業因緣起的“有”加以抉擇了。)心識與外境相依而成立,所以一旦將心識與這房屋聯係,便進入“相依緣起”的層次,於觀修中(例如觀修由心識生起本尊壇城),才可以將“業因有”否定,說為“緣起故空”,並同時成立“相依有”。

必須這樣來理解“緣生性空”才是正解,否則便隻是依推理而成的口頭生活,是即與佛無關,亦與學佛無關。

筆者對這觀修所依的四重緣起已有宣說,今且不贅,現在隻需知道,必須四重緣起重重超越,至最後超越“相礙緣起”而成無礙,才能見到一切諸法的本性自性空,那就夠了。正因為由資糧道到十地菩薩都需依緣起而觀,所依佛便必須成立“緣起故空”,由是才能成立觀修所得的抉擇與決定:“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

由此可見,說“緣起故空”時,其實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言說的層次:因為緣起,所依性空,這隻能視之為方便,佛有時亦依此方便而說法。另一個則是諸佛密意的層次,超越緣起才能見本性自性空,這是究竟,亦是觀修之所依。

可是,當說“空故緣起”時,說者卻往往說不出一個道理。佛隻說空不破壞緣起,亦即說,智境不破壞識境,並沒有說,需要先建立一個空然後才能成立緣起,而且,空的境界根本無從建立,除非將如來法身施設為空。但這樣說時,便已經是如來藏思想了,然而凡說“空故緣起”的人,卻同時否定如來藏,因此,“空故緣起”的“空”必然不是指如來法身,是則焉能於如來法身之外先施設一個空,然後在空中成立緣起呢?

倘如說,“空故緣起”是說緣起亦自性空。那麽,便應該是先有緣起,才有緣起的空,這樣一來,便依然是“緣起故空”,不能說為“空故緣起”。說空故緣起,必須先施設空。然而,若未成立緣起,則無物可說,既無對象,焉能便說它的空性。所以,“空故緣起”一說實不能成立。

而且,論者的說法其實亦有點多餘,由甲乙丙丁諸法成立緣起,既說一切諸法自性空,那麽便已可決定甲乙丙丁自性空,是則,由甲乙丙丁成立的緣起亦當然自性空,因為根本沒有一個實法參與,實在不需要更說緣起自性空。所以究其實際,恐怕論者還是落於虛空的概念來說“空故緣起”的空,由是將空等同空間亦不自知。

假如認定“空故緣起”,那便一定要依如來藏而說,如來藏思想認為佛內自證智境界即是如來法身,在這境界中具足如來法身功德,所以一切世間、一切諸法,都可以憑借如來法身功德而隨緣自顯現。如來法身無可說,隻能施設為空,即施設為零(關於這點,後文當說),由是方便而說,亦可說為“空故緣起”。這時,依善巧方便,即說因為有佛內自證智境界,才能成立緣起,由是說,一切緣起所生諸法,隻能以如來法身為本性,無有自性,是即本性自性空,雖然這樣施設空性,本與緣起無關,但因為跟觀修證空有關,便亦可以說為“緣起故空”。

複次,若究竟而言,於觀修時若依本性自性而成立空,亦不能說決定本性空才能成立緣生自顯現的識境,隻能決定本性具有功德,由此功德而成識境的隨緣自顯現,這樣一來,便亦不能說是“空故緣起”,如果要說,隻能說“功德故緣起”。這才是實相、真如。

所以說“空故緣起”,其所說空,實未離識境而說,於識境中,空的境界不可說,即使你說“無自性的境界就是空的境界”,那亦隻是為辯論而成立的推理,實在對空境界無所形容,這樣一來,便隻能說空為“虛空”,這便亦是將空等同空間來說,因為說者一定不會依如來藏將虛空說為法身。但其說法實在精巧,不似說“皮包空”的人那麽笨拙,不過愈精巧愈容易成為誤導,反而說“皮包空”的人,因為笨拙,反而不會令很多人受到誤導。

或辯言:說空故緣起,是根據龍樹的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然而,這偈頌正需要依本性自性來解釋,所謂“空義”,即是佛內自證智境界,有此境界,一切諸法才能依其功德而隨緣自顯現。龍樹知道超越緣起得證本性,由《法界讚》、《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等即可知,所以才有此決定見。若如說者所言,空與物質的關係,是以虛空為物質所依,這樣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便正是落在空間的範圍來說。雖說空為虛空、空寂,恐怕亦是將虛空看成是廣大的空際。

假如說,我說的正是“空寂”,由於“空寂”才能緣起。那麽,空寂與空又有何分別。難不成法界中還有一個不寂唯空的境界,所以才需要特別指出,還有一個既空且寂的境界。如若不然,那便是依言說來辯護,這樣一來,將空與空寂分別,恐怕這絕不是佛與菩薩之所為。

由於將空說為虛空,這問題有點複雜,將在下文更作討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